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概述电动自行车前叉将前轮和车架密切连接,传递前轮和车架之间的各种力(垂直力、纵向力和侧向力)和力矩(制动力矩和反作用力矩),支撑车架并控制转向,属于强度部件和转向部件,是涉及骑行安全的关键部件。行驶过程中,路面的凹凸不平,引起前轮的冲击和振动,通过轮轴传到前叉,再传到骑行者;为缓和冲击和振动,电动自行车前叉增加了弹性元件——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研究丁醇同分异构体在双燃料发动机上燃烧和排放的差异,基于1台重型6缸涡轮增压柴油机,在转速1 500 r/min、缸内循环总能量1 280 J/cycle工况下,针对正丁醇-柴油和异丁醇-柴油双燃料的燃烧和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柴油喷射定时的提前,正丁醇-柴油和异丁醇-柴油双燃料燃烧的最大缸内压力相位、放热率峰值相位和θ_(CA10)提前,最大缸内压力、缸内最高平均温度和燃烧持续期增加,放热率峰值和最大压力升高率先增大后减小,HC,CO和颗粒物排放降低,而NO_x排放先增加后减少。在相同的柴油喷射定时和丁醇替代比条件下,相比于正丁醇-柴油双燃料燃烧,异丁醇-柴油双燃料燃烧的θ_(CA10),θ_(CA50)和θ_(CA90)均提前,滞燃期和燃烧持续期变短,最大缸内压力、放热率峰值和最大压力升高率降低,HC和NO_x排放较高,而CO和颗粒物排放较低。  相似文献   

3.
纹波和噪声是衡量电源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电源的纹波和噪声可能会成为干扰信号,影响电子系统正常工作,甚至会烧毁用电器。但纹波和噪声是电源不可避免的"输出物",在使用电源给起动机供电时,需要电源的纹波和噪声控制在要求的限值以下,确保起动机的使用寿命。文章介绍了开关电源纹波和噪声的概念、产生机理和起动时纹波和噪声的测量方法,分析了纹波和噪声对起动机的影响,并提出了降低纹波的几种措施,对于采用电源起动的试验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安全系数具有含义明确、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理解和工程应用等优点。为了方便读者理解和阐释具体的问题,对桥梁结构安全系数取值原则和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首先,从影响结构安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入手,定义了基准安全系数和调整系数;其次,从材料、构件、连接和结构,主要承重结构和桥道结构,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结构约束体系,永久性构件和非永久性构件,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结构分析手段,以及荷载取值等角度讨论了安全系数的调整原则;最后,在既定原则的基础上,从结构抗力、荷载作用、破坏模式和分析手段的角度,主要对比分析了桥梁设计规范中的安全系数,讨论了规范中安全系数取值的合理性,并提出了安全系数取值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不同结构的四种汽车排气系统波纹管,用静载试验和自由振动的方法,对波纹管的静动态轴向刚度、弯曲刚度和阻尼比进行了测试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波纹管增加缠绕管和网套后,不但轴向、弯曲刚度和阻尼比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且限制了波纹管的轴向和径向最大位移.波纹管刚度的增加,不但可以提高波纹管本身的固有频率,而且可以提高波纹管和汽车消声器组成系统整体的固有频率;阻尼的增大和最大位移的限制,不但有利于减小排气系统共振和非共振频域的振动强度,而且可以提高波纹管和汽车排气系统在恶劣路况下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6.
《驾驶园》2007,(2):15-23
我国汽车行业在经历了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2006年终于进入了一个较为平稳的增长时期.商用车方面,也一改2005年的利润下滑颓势,在2006年走出低谷,一片回暖迹象.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2月,商用车累计产销204.66万辆和204万辆,同比增长15.25%和14.23%,其中货车产销131.80万辆和131.72万辆,同比增长13.45%和13.29%;货车非完整车辆产销34.39万辆和34.12万辆,同比增长18.25%和14.65%;半挂牵引车产销9.10万辆和9.27万辆,同比增长61.92%和64.18%.  相似文献   

7.
从国外公路交通资产管理研究的现状和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交通资产管理的概念模型和总体框架,并对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给出了交通资产优化管理的模型和软计算流程.最后,针对交通设施管理部门的管理需求和各种单一管理系统应用现状,提出从GIS软件系统、网络级和项目级等3个层面将现有单一设施管理系统集成、改造为资产管理系统,以实现交通资产的全面管理和有限资源的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8.
某大桥引桥在箱梁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大面积支架弯曲失稳,整个支架和梁体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紧要关头及时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由于处理及时、得当,不仅控制住了梁体和支架的变形,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而且从梁体的检测和验收情况看,能够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同时,为了消除本次险情在社会上的疑虑,有必要对整个应急抢险过程和质量评定的情况向关心和支持本工程的领导和群众进行汇报。  相似文献   

9.
排水设施是城市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地下的静脉系统.它支撑和服务于城市的经济建设,承载和立足于城市肌体的正常运营,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和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该文指出:在城市快速发展和因雨水造成的积水备受关注的环境下,对城市排水现状和造成积水的原因进行剖析研究,采取有效防治对策,不断完善排水设施,防御和减少城市积...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8月,在二轮摩托车各车型品种中,跨骑车产销87.89万辆和88.77万辆,环比下降3.36%和2.46%,同比下降11.72%和12.53%;弯梁车产销33.43万辆和33.39万辆,环比产量下降1.94%,销量增长4.45%,产销同比分别下降4.98%和8.25%;踏板车产销27.51万辆和27.46万辆,环比下降5.18%和3.89%,同比增长14.18%和7.91%。从各车型销量占二轮车总销量的比重看,跨骑、弯梁和踏板车占比分别为59.33%、22.32%和18.35%。与上月相比,跨骑车和踏板车份额下降,弯梁车提升;与上年同期相比,跨骑车  相似文献   

11.
针对轿车用驱动轴的类型、不同的布置角度、不同的固定节角度对传动效率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角度对效率影响较大。基于效率提升和节能环保角度,对高效率驱动轴的传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与普通驱动轴传动效率进行比较,得出高效率驱动轴效率比普通驱动轴效率高0.8%左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单轴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包括电池、驱动电机、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等多个关键部件。各部件效率特性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要实现系统整体效率最优,需要辨明影响系统效率的控制参数,并对系统整体效率最优的控制参数进行优化。以装备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的PHEV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系统各关键部件的效率特性进行分析,建立各关键部件效率模型,明确各部件效率与控制参数、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发动机单独驱动模式下动力传递路径中不同部件的效率耦合关系进行分析,推导出系统燃油消耗量与动力系统各状态参数、控制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分析结果,选取车辆需求功率及车速为状态参数,变速器速比及发动机转矩为控制参数,以系统燃油消耗量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对系统优化问题进行定义。根据优化问题的特点,设计基于模拟退火的优化算法对优化问题进行求解,获取系统燃油消耗率最小时变速器目标速比和发动机目标转矩随状态参数的变化关系。建立系统仿真模型对所述优化算法进行仿真分析,并搭建混合动力试验台对优化结果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无级变速器效率对系统整体效率影响较大,采用优化控制规律使发动机效率有所降低,但无级变速器效率升高更大,系统整体效率升高;在功率需求一定的循环工况下,优化控制算法比传统上仅以发动机效率最高为目标的控制算法节油1%~2%。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交通运输经济与碳排放绩效,探寻经济和碳减排双赢的改进路径,提出交通运输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及联合效率概念。针对中国30个省市区,以资本存量、煤类消费量、油类消费量、新能源消费量、从业人员作为投入要素,交通运输综合换算周转量和行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CO2排放量作为非期望产出,采用RAM模型测度评估中国30个省市区的交通运输行业经济、碳排放及联合效率,探究3种效率的分布特征及变动规律,并利用非效率分解模型研究非效率来源,探索改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区之间的交通运输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均存在明显差异,且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呈现不同的梯度分布特性;2006~2016年的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及联合效率总体上可以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6~2011年,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均呈波动上升,第2阶段为2011~2016年,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轻微波动,并逐渐趋于平稳。非效率分解模型表明:能源过度消耗是经济效率、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的主要非效率来源;CO2过度排放是碳排放效率和联合效率非效率的主要来源;行业增加值产出不足是经济效率和联合效率非效率的主要来源。这说明推广新能源,提升交通运输运营效率,革新交通减排技术是能够实现双赢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传统发动机固有缺陷的重大发现:致使传统发动机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机械转换损失(见附件一),而机械转换损失则是曲轴连杆机构构成的固有缺陷,那么作为非曲轴连杆机构发动机则拥有巨大的热效率提高潜力,并在探索热效率的机理中,不仅发现了奥托理论热效率明显小于真实的指示热效率,而作为实际循环的指示热效率本应还低于理论循环2%左右的热损失,还发现作为传统发动机效率根基的卡诺循环热效率并不适用奥托理论热效率,因为卡诺循环热效率的温度热源完全与奥托理论热效率的压缩比无关,既没有符合性也没有相关性。如果卡诺循环热效率不适用奥托理论热效率,那么建立在卡诺循环热效率基础之上的奥托理论热效率就是错误的。因此,传统发动机的整个效率体系将会面临全线崩塌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5.
针对CAN总线系统,定义了数据传输效率,分析了影响CAN网络数据传输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计算比较,总结出3种可以有效提高CAN网络数据传输效率的方法,将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可有效利用CAN网络传输资源的CAN总线网络数据传输效率综合优化法.以典型车身CAN网络控制系统为例,运用该综合优化法进行了改进设计.结果表明利用该设计方法可以明显提高车身CAN网络的数据传输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轴向永磁轮毂电机的工作性能,推导了不同盘间距下的转差率和盘间距关系的理论公式,以及传动效率的理论方程;利用Magnet软件模拟轴向永磁轮毂电机在不同盘间距时的磁密、转矩、转速等,研究涡流损耗和工作效率,分析节能性,模拟变负载系数与输入转速对系统转速变化、转矩调节范围以及传动效率的影响;搭建试验平台测量了盘间距不同时的工作转矩、转速和传动效率的变化情况以及输入转速对输出转速、转矩调节范围和传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轴向永磁轮毂电机盘间距的增大,气隙磁密值、输出转速、转矩和传动效率降低;变负载系数K越大,转矩调节范围和传动范围越大,传动能力增强,但效率降低;输入转速增大,转矩调节范围和调速范围增大,传动能力增强,工作效率和节能性下降。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一台汽油/天然气两用燃料的涡轮增压三缸发动机,建立 GT-Power仿真模型,研究喷水对准氩气动力循环发动机工作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负荷工况下,喷水后缸内的温度和压力都下降;增大水气比 (水和甲烷的质量比) 和推迟点火则传热损失减少但排气损失增加,存在热效率提升的较宽水气比范围和最优的水气比,推迟点火时刻和喷水对于爆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在大负荷爆震工况下,喷水能够显著抑制爆震,提前点火时刻可以得到更优的燃烧效率,喷水可使制动平均有效压力 (Brake Mean Effective Pressure,BMEP) 为0.6 MPa时指示热效率提高0.2%、有效热效 率提高0.1%,0.8 MPa工况的指示热效率提高0.4%、有效热效率提高0.2%,1.2 MPa工况的指示热效率提高1.2%、有效热效率提高0.8% (水气比为1工况相对于水气比为0.4工况)。结合低负荷工况和高负荷工况的表现,发现喷水能有效抑制发动机的爆震,并能提升发动机的热效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国产某型轿车采用的两种等速驱动轴,利用试验方法对该驱动轴的传动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万向节夹角、使用工况和转速等对其传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驱动轴的传动效率随万向节夹角的增大而减小,而且两侧万向节夹角相等时驱动轴整体的传动效率会有所改善;挡位(转速和转矩)对驱动轴传动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但是在大夹角状态下,传动效率随挡位升高有增大趋势;在外侧万向节夹角较大的条件下,如果转矩不变而转速降低,则传动效率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9.
汽车制动器制动效能因数计算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7种型号的汽车液压制动系统制动器的制动效能因数进行了计算,得到了当摩擦因数为0.35时各种结构型式制动器制动效能因数的平均值及其分布范围。绘制了国产各种结构型式制动器典型的制动效能因数随摩擦衬片摩擦因数变化的特性曲线。对同一制动器采用两种不同的制动效能因数计算方法所得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及验证。根据制动效能因数曲线图,提出了制动器系列化设置时减少制动器尺寸规格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提高共轨喷油器工作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电磁阀式共轨喷油器工作特点,研究了提高大流量电磁阀式共轨喷油器工作效率的技术途径。以喷孔前的压力为实际喷油压力,其与供油压力的比为共轨喷油器的有效喷油压力效率;以喷油量与喷油量和总回油量之和的比为共轨喷油器的有效喷油量效率。结果表明:喷油器有效喷油压力效率与有效喷油量效率相互影响;采用异型结构喷油嘴偶件可以有效提高喷油器工作效率;喷油器与燃油轨间高压管路长度、喷油嘴偶件及其他结构参数进行综合匹配,能够进一步提高喷油器工作效率。综合匹配的计算结果表明,在160 M Pa 标定压力下,最大有效喷油压力效率达到108.3%,有效喷油量效率达到9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