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1 毫秒
1.
对广州地铁4号线列车无法实现无人自动折返驾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相关控制电路的改造方法,解决了广州地铁4号线列车终点站无法实现无人自动折返驾驶的技术难题,提高了列车在终点站的折返能力。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际CTCS2+ATO系统不具有自动折返功能,人工折返用时较长,折返效率低,造成城际线路行车间隔难以缩短的瓶颈问题,通过研究列控车载信号系统在折返站自动驾驶的逻辑及流程,提出并实现了提升城际CTCS2+ATO系统自动折返能力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重点解决了司机人机界面修改、列车双端数据交互、车辆接口适配等问题;完成包括室内仿真测试和现场测试验证在内的系统综合测试验证;最终于珠三角广清、广州东环城际铁路工程现场进行了真实运营场景下的系统功能演示。试验表明:该方案能够实现列车原地换端自动折返和站后自动折返,在对既有城际CTCS2+ATO系统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有效地缩短列车折返作业时间,提升折返效率。  相似文献   

3.
市域铁路是适用于都市圈中心城市城区连接周边城镇组团的轨道交通系统,提供公交化、大运量、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为实现市域铁路3 min追踪间隔的目标,市域铁路列控系统需要增加自动折返功能,并将站后自动折返间隔时间压缩到3 min以内。分析市域铁路系统需求,提出一种基于成熟的CTCS2+ATO列控系统开发适用于市域铁路的列控系统,并增加自动折返功能。详细阐述站后自动折返过程,包括驶入折返线流程、自动换端流程和驶出折返线流程。为实现系统支持自动折返功能,对车辆、车载设备和地面设备进行功能分配,并给出可行的技术方案。搭建市域铁路半实物仿真平台,进行站后无人自动折返仿真验证实验,验证站后自动折返功能和站后自动折返时间。通过实验证明对车辆、车载设备和地面设备进行的功能分配可支持CTCS2+ATO列控系统实现自动折返功能;提出的自动折返流程能够实现安全、高效的无人自动折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情况下,提高站后自动折返效率;采用本文提出的优化方案和技术可将站后自动折返过程总时间压缩到160 s以内,能够满足市域铁路3 min自动折返时间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城市轨道列车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完成折返作业,研究探讨了基于CBTC的信号系统自动折返实现方案,概述了一端ATC控制的自动折返方案,进而详细阐述了基于两端切换的ATC系统自动折返方案,为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国产化研究提供了多种详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分析无人站行车的特点,对无人站行车作业进行具体分析,它是仿真系统功能实现的基础.然后分析无人站行车仿真系统的功能,功能主要有根据调整计划的接发车作业、接车股道故障时自动调整,列车与调车作业的协调办理.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列车在终端站的折返形式、折返步骤及列车换端方式.介绍了一种列车全自动折返控制方法,解决了传统折返过程中列车到达终端站折返轨后需人工换端,或需切换车载ATC(列车自动控制)设备主控端后才能继续运行的不足.详细说明了全自动折返控制方法的实现,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描述.实践证明,该方法可高效完成列车自动折返,减少了车头端人工切换时间,提高了折返效率.  相似文献   

7.
针对城际列车的特点,从列车自动驾驶、自动开关门及屏蔽门联动、自动折返3个方面阐述了城际列车增加ATO功能的必要性。对城际列车增加ATO后,车辆和ATO之间所需要增加的信号接口进行了分析、梳理和归纳,对车载信号系统为配合ATO功能所新增的设备进行了分析和描述。该接口设计已经在实际项目的试验中得到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8.
日本新干线已进入到“自动行驶”的时代。2012年8月21日,日本JR东海公司在浜松工厂向媒体公开了新干线新型列车“N700A”(图1)。这种新型列车是N700系的改进版,其最大特征是安装了列车可以通过“自行思考”加减速行驶的“自动行驶”功能,以及可以根据列车振动来判断车辆故障的系统。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西安地铁3号线DTRO(无人自动)折返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列车运行记录数据分析,得到列车DTRO折返失败是由列车在换端过程中产生的紧急制动而导致牵引系统高速断路器断开而引起的。重点对列车电路设计和牵引系统高速断路器控制原理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列车折返过程是影响列车折返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基于车地通信的传统列车控制系统为比较对象,阐述了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显著优点。结合实际车站情况,在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模式下,仿真计算了采用不同列车控制系统时的列车折返能力。仿真结果显示,采用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时列车折返能力明显更优。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全自动无人驾驶地铁列车智能化、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特点,文章阐述了其网络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策略,从系统架构、平台架构及全自动控制核心功能等方面重点介绍其设计特点与功能,并结合实例分析了列车在无人场景下系统联动功能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加速发展,其系统服务可用性的考核也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绩效考核方法并不适用于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因此,文章基于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在列车运行操作上的特点和故障管理策略对于系统服务可用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系统服务可用性考核方法,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可用性考核方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从系统背景、历史和当前概况等方面,介绍美国PTC(Positive Train Control)系统和欧洲铁路运输管理系统(ERTMS:European Railway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描述系统主要功能,分析列车定位和信息传输的实现方案,找出2种方案的技术难点和优缺点;最后,分析2种系统的市场发展前景,以及中国铁路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目前概况。  相似文献   

14.
地铁列车模拟驾驶器故障处理系统用于培训司机的故障实时处理能力。介绍了多媒体故障处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早期的故障处理系统功能相对简单,只能实现部分硬件的故障处理操作培训。多媒体故障处理系统应用CGI计算机成像技术来完善其环境逼真程度,通过软件仿真实现无法在硬件上完成的故障处理操作,同时虚拟列车设备,对难以用硬件完成的列车部件进行全数字化仿真,实现覆盖列车运行中所遇到的各类故障的处理操作。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故障处理系统大大提高了培训质量,节约了培训成本,能培养同时具备实际操作和故障应变处理能力的司乘人员,从而保障地铁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15.
郭凯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7,(12):100-103,112
针对CRH5A型动车组在特定区间发生主断自动跳开故障问题,分析了故障发生时相关测点的电压和电流,找到了电压异常点,并据此查找出了故障原因。针对性采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调整了列车在该特定区间内的升弓情况,较好地解决了故障。经整改,故障得以排除。  相似文献   

16.
高速列车悬挂系统安全性对于整车安全运行非常重要,对悬挂系统进行全生命周期状态监测以预测其故障成为不可忽略的研究内容。当高速列车悬挂系统发生机械故障时,产生振动加速度,信号呈现非线性、非平稳特征。文章提出一种基于LSTM网络的高速列车悬挂系统故障预测方法,通过SIMPACK建立某型号高速列车整车模型,获得重要部件在各健康状态下振动信号,以时域指标中均方根值和峰度值指标作为特征构建健康因子曲线,通过LSTM网络对时序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为高速列车悬挂系统故障预测提供可行方法,以期为减少悬挂系统故障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结合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需求、自动无人驾驶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现状及技术发展战略,参考IEC 62279标准对列车运营自动化等级的分级定义,提出Bi TRACON型下一代地铁车辆全自动无人驾驶信号系统解决方案,该系统由综合自动化系统、轨旁控制器、车载控制器、计算机联锁和通信系统等组成,除具备传统的列车驾驶模式外,新增全自动列车自动驾驶模式和蠕动模式,无需工作人员值守,可以进行全自动列车运行控制;并且给出新增驾驶模式和既有驾驶模式之间的转换。Bi TRACON系统解决方案相比传统的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解决方案,在实现全过程的列车运行安全防护、灵活的运营组织、高效和节能、高度一体化和深度集成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8.
采用80C196微处理器研制的新型列车超速防护系统测试仪不仅可用于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制和生产过程中,而且也可用于现场维护,可模拟列车各种运行环境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可手动测试也可自动测试,随时给出被测系统的工作状况。作者主要介绍这种测试仪的功能,系统结构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介绍故障安全下的导向思路,通过定性分析,将故障安全进行分级控制,首次将导向安全策略分为SOL 1-4级,分析故障下如何将控制接管权移交给驾驶员的方法,针对机车各种故障进行必要正确的导向安全防护控制,根据故障内容和状况将列车导向人工接管、减速或停车。试验表明,机车自动驾驶系统达到了控制列车安全与平稳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动态故障树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供电系统可靠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CMS-03A新型中低速磁浮列车采用了一定量的冗余设计.考虑到动态故障树方法特别适合于冗余系统的故障建模,采用动态故障树方法对CMS-03A供电系统进行了故障分析.首先给出CMS-03A供电系统冗余设计方案,之后介绍动态故障树(DFTA)原理,然后用DFTA建立供电系统的故障模型,详细分析了该模型;文章的最后给出冗余设计方案与非冗余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冗余设计方案的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