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毒是一种起源于美洲大陆的性传播疾病,它于1505年前后传播至中国大陆,1512年传播至日本。这种疾病很可能是于1505年至1512年之间由东亚海域的海商、海盗传播至琉球的。由于性产业发达、性风俗开放,梅毒在琉球传播迅速,它的流行不仅严重损害了当地人的健康,而且通过商人海盗等传至亚洲其他地域。可以说,琉球在梅毒于东亚世界的传播中发挥了中继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洲印第安人发现、"发明"、创造了玉米。1494年2月,哥伦布第二次远航美洲期间,把大部分船只和人员打发回国,他们传回了玉米(粒),开始试种。由于玉米的诸多优点和明显优势,很快就传播开来。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的奥维多首次对玉米做了准确、系统、科学的描述。16世纪40年代,德国福克斯(Leonhard Fuchs)的植物志中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幅印刷出版的玉米植株全图。耐寒的玉米的推广渐渐消解了欧洲传统的冬季休耕制度。玉米粒和玉米秸秆取代了牧草成为饲料。但过度依赖玉米引发了佩拉格拉病,到20世纪初才消失。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麦类(麦子)的第二大粮食作物,支撑起近代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助于欧洲领先世界约三个世纪。  相似文献   

3.
Bekesy(1964)最先观察到耳蜗基底膜的行波现象,创立了基底膜(BasilarMembrane,BM)行波学说,认为引起行波运动的能量是从液体传到BM,由于BM的特殊结构和性质,行波的方向总是从BM较硬较窄的底部传向较软较宽的顶部,不同频率的声波在BM上以行波的形式传播时,在BM相应部位(共振频率部位)产生最大振幅区域,使该区的毛细胞与神经被动受到最强刺激,产生兴奋部位的神经纤维传到听觉中枢的相应部位而产生不同的音调感觉。这是耳蜗对频率初步分析的基本原理。由于他对现代听力学的卓越贡献,获得…  相似文献   

4.
《坤舆万国全图》主要地理已经被证明是來自完成于1430年左右的中国世界地图(已佚),而不是1602年利玛窦根据西方地图绘制的。利用词源学与方言学破译《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鸟名,证明中国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和美洲。在《坤舆万国全图》地球南端绘有鹦哥地,按照地理位置,应是澳洲。澳洲未被发现以前,欧洲的地图有鹦哥地,但发现后反而改用别的地名。欧洲历史上不产鹦鹉,鹦鹉早就在欧洲绝迹,除地图外,没有第一手文献证明欧人在16世纪发现鹦哥地。中国自汉朝以来到清朝历代均有采集、餋养、崇尚鹦鹉的习惯,尤其历代帝王均有从外国进口鹦鹉,文献注明鹦鹉产地。通过文献、风俗、地图,和各方面的比较,《坤舆万国全图》和《三才图会》中的《山海舆地全图》上的鹦哥地,不可能是西方命名的,而是中国人命名的。又根据《坤舆万国全图》有关厄蟇鸟在南洋的记载,厄蟇以鸟鸣命名,以汉语南方方言注音。欧洲初期对此鸟的命名实从中国词汇误译,以后方更正。表示明代中国在1430年代即了解澳洲、南美洲。美洲原住民普遍对英国殖民者称美洲火鸡为furkee,英文turkey为furkee读写之误。美洲原住民只对外人用此词。火鸡是明代人对鹤驼的称谓。通过语源学分析中国及欧洲各国对火鸡的称谓,结论是furkee即中国南方方言火鸡(forgai或fuigee),此词由明代传入美洲。中国对这几种亚洲、澳洲、美洲不会飞的鸟的名称和描述,意味着在15世纪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和美洲早有交通,比哥伦布出航早70年。  相似文献   

5.
赵苇 《家用汽车》2007,(9):136-139
美洲虎(JAGUAR)这种非虎非豹的大型猫科动物,在见识浅薄的殖民者侵入南美洲以前一直幸福快乐地生活在茂密的热带雨林中。它们也许给自己起过更好听的名字,但现在已经不重要了。当没见过虎豹的西方殖民者乍见到这种美丽、敏捷,的动物时,总算可以将脑中虎与豹抽象的影子幻化为实物,遂称其为美洲虎。不管它们乐不乐意,反正后世的人类接受了这一称呼。我们在中国的动物园里很难见到美洲虎.中国人对这个名词的认识除了风光一时的《动物世界》节目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一个汽车品牌——诞生于英国的捷豹汽车。即使到今天,中国广袤大地上飞驰的以美洲虎形象作为车标的捷豹轿车也屈指可数,属于绝对的稀有车型,大家对它的称呼也曾混乱过一阵,从大陆人称美洲虎、美洲豹到香港的积架,直到近两年才官方定名为"捷豹",这也佐证了人类对未知事物的认识和清楚的表述都需要一个过程。扯远了,拉回主题。当捷豹的南美洲"图腾"失去往日的威风成为濒危物种的时候,捷豹这只"钢铁美洲虎"活得相对要滋润得多,尽管近来负面的消息很多,但我们更相信它只是打了一个盹儿。  相似文献   

6.
《城市交通》2010,(6):24-24
法国动态城市基金会由标致雪铁龙汽车集团于2000年6月发起成立,旨在为城市机动性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基金会汇集了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和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7.
应用Visual Basic的网络动态数据交换(NetDDE)、ActiveX数据对象(ADO)和ActiveX控件技术实现了机舱信息显示系统。机舱数据采集系统因其报警显示要求的快速实时性而采用NetDDE技术传到机舱信息显示系统中。整个系统中的数据处理、显示等采用ADO和相应的控件配合实现。各种信息显示制作成ActiveX控件模拟实际的仪表或仪器显示,大大减少了编程工作量。整个系统信息显示直观,使用方便、可靠,符合实际船舶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8.
晚清科学传播的几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从科学传播角度系统地论述了晚清时期西方科学在中国各领域的普及传播,主要涉及译书出版、口岸传播、留学生传播、办学和实物传播等模式。文章分析了晚清出现传播科学高潮的成因,提出研究近代西方科学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接触规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认为这些规律是中国科学传播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初步分析了这些传播模式的特点、作用以及各种模式之间的联系,对今天做好科学传播有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介绍以ARMCortex—A8为内核的车载终端,利用视频摄像头、红外温度测试仪等多种传感器采集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融合,搭建Android嵌入式信息采集系统,从而实时、准确地监测道路运输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驾驶时打电话、醉酒驾驶、生病症状下驾驶、烦躁状态下驾驶等不良行为。同时,开发了监控系统软件,把监测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到后台监控中心,实现对道路运输过程中驾驶员不良行为的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10.
《坤舆万国全图》主要地理已经被证明是来自完成于1430年左右的中国世界地图(已佚),而不是1602年利玛窦根据西方地图绘制的。利用词源学与方言学破译《坤舆万国全图》上的鸟名,证明中国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和美洲。在《坤舆万国全图》地球南端绘有鹦哥地,按照地理位置,应是澳洲。澳洲未被发现以前,欧洲的地图有鹦哥地,但发现后反而改用别的地名。欧洲历史上不产鹦鹉,鹦鹉早就在欧洲绝迹,除地图外,没有第一手文献证明欧人在16世纪发现鹦哥地。中国自汉朝以来到清朝历代均有采集、黉养、崇尚鹦鹉的习惯,尤其历代帝王均有从外国进口鹦鹉,文献注明鹦鹉产地。通过文献、风俗、地图,和各方面的比较,《坤舆万国全图》和《三才图会》中的《山海舆地全图》上的鹦哥地,不可能是西方命名的,而是中国人命名的。又根据《坤舆万国全图》有关厄墓鸟在南洋的记载,厄墓以乌鸣命名,以汉语南方方言注音。欧洲初期对此鸟的命名实从中国词汇误译,以后方更正。表示明代中国在1430年代即了解澳洲、南美洲。美洲原住民普遍对英国殖民者称美洲火鸡为furkee,英文turkey为furkee读写之误。美洲原住民只对外人用此词。火鸡是明代人对鹤驼的称谓。通过语源学分析中国及欧洲各国对火鸡的称谓,结论是furkee即中国南方方言火鸡(forgai或fuigee),此词由明代传入美洲。中国对这几种亚洲、澳洲、美洲不会飞的鸟的名称和描述,意味着在15世纪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和美洲早有交通,比哥伦布出航早70年。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节点认证算法存在的对服务器依赖性较大、安全性和互信程度较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的区块链物流节点认证方案,将传统椭圆曲线加密算法的点乘运算改进为幂指运算,并与区块链相结合.首先,将物流节点用户的基础数据信息上传到区块链,生成密钥对和时间戳;其次,采用改进椭圆曲线加密算法进行加密传输;最后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介绍内燃摆式列车组网络通信系统的作用、功能,列车网络系统的国际标准,内燃摆式列车组通信网络的方案选择等。为使内燃摆式列车组在运行中能正确地倾摆,列车需要有网络通信系统,将客车应倾摆的角度,传到列车的每一节客车上,使之倾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失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社会文化分化的不断加剧,我国当代社会的传播分化问题凸现出来。传播分化引起传播冲突,传播冲突的直接结果是传播的非均衡发展,也就是传播失衡。对于这些问题,传播学理论研究尚未给予充分的关注。本文拟就传播冲突的基本特征、传播失衡的表现形态,以及传播失衡的负面影响等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本文研究认为。传播失衡的表现形态主要体现在地城层面的传播“倒流效应(backwasheffect)”、社会群体层面的传播对立、媒介内部层面的结构失衡以及管理层面的市场力量和国家控制的深层矛盾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快速公交(BRT)系统是利用现代化的大容量的专用公交车辆,在专用的道路空间上快速运行的公共交通方式,具有容量大、速度快、投资省、见效快等特点。世界银行、国际能源基金会等机构向各国城市重点推荐BRT。BRT在世界范围内正得到迅速推广,欧洲、美洲、亚洲等数十个城市已建成BRT,并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考虑了新冠肺炎通过接触和飞沫传染、在潜伏期具有传染性等特性, 结合交通工具空间狭小、环境密闭的特点, 基于SEIR模型, 建立了考虑交通工具内病毒密度、乘客之间接触率与感染率、乘客乘坐时间等因素的交通工具内部疫情传播模型; 基于交通工具内部疫情传播形式, 考虑交通工具在多个停靠站点上下乘客的过程将疫情传播到非疫区, 建立了基于人口迁徙的疫情沿交通线路传播的模型; 利用建立的2个模型, 分析了疫情沿交通线路传播机制, 研究了武汉人口迁徙指数与确诊人数的关系, 并模拟了疫情沿高铁线路传播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 各省、市级累计确诊人数与人口迁徙指数有着较强的正相关性, 表明交通对疫情传播具有一定的助推作用, 在交通运输工具内有可能造成一定数量乘客被感染; 依据潜伏期的推后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除武汉之外中国其他各省市区在2020年1月31日至2月5日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处于高峰状态; 采取隔离与降低乘客上座率等措施减少乘客相互之间接触机会, 可以有效降低乘客被感染风险, 且效果显著好于通风和消毒措施。可见, 为了合理控制疫情沿交通线路传播, 在交通运输工具内应以降低上座率, 加大乘客之间的乘坐距离, 降低相互接触率等措施为主, 辅以增加通风和消毒措施。   相似文献   

16.
美洲虎这个名字是1930年汽车公司决定改用一个更为有力的吸引人的名字,从广告公司推荐的一系列名字中选出一只狂奔的“美洲虎”这个形象的。  相似文献   

17.
利用传染病模型研究空中交通拥挤传播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避免以往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拥挤传播网络分布和现实数据观察等表象环节,发掘空中交通拥挤传播演变的科学规律,以空中交通拥挤传播与传染病传播过程的相似性分析为切入点,参考传染病SIR 模型,建立空中交通拥挤传播模型,并利用相轨线分析和参数分析等方法,得到拥挤传播趋势及阈值,解释了拥挤传播影响因子和消散因子对拥挤传播过程的影响.结合亚特兰大和白云机场实际延误数据,发现所建模型能够恰当地表述基本拥挤过程,但各类因子需根据运行实际调整而无法形成固定值,且对较复杂的拥挤过程需要引入新的参数.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智能手机对车辆的实时定位、控制,设计一款车载移动监控终端。终端采用开源硬件A rduino作为主控制器,同时利用GPS、GPRS、CAN等模块,采集并处理定位数据及车辆状态等信息,并上传到通信服务器。智能手机端可获取服务器上的信息并发送控制命令至服务器后返回到车载端的主控制器,主控制器根据命令执行相应操作,从而实现对车辆的实时控制。  相似文献   

19.
哥伦布无疑是被后人称颂的名垂青史的航海家。他发现了美洲大陆,在航海与管理、装备、经济、科技、饮食、服饰、食品、武器、殖民地、探险,以及船舶使用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航海事业的确做出了重大贡献。西班牙人、意大利人、葡萄牙人乃至整个欧洲都以哥伦布为荣,他是整个欧洲人的骄傲。  相似文献   

20.
路面雷达是利用电磁波在路面结构层和路基中的传播和反射,根据回波的传播时间、波幅与波形,确定目标体的空间位置或结构。路面雷达为路面厚度测试、相对高含水区域检测、结构层完整性判定等提供了难以替代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