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华  张太雷  李国生 《北方交通》2023,(1):34-37+41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加固软土路基的效果,并对相关参数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分层填筑过程中数值模拟值与现场监测数据误差均在10%以内,说明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加固前路基沉降比较集中,路基水平位移较大值集中在路基坡脚处;加固后地基沉降大幅度降低,路堤坡脚水平位移明显减小,保证了路堤的安全;增大桩长和减小桩间距均可以有效降低路基沉降,但这种方法降低的沉降是有限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根据地质和工程条件合理设计参数;通过设置桩帽,使得桩体承载能力增大,降低了桩间土分担荷载,增加了桩体承载能力,减小了路基沉降。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水泥搅拌桩的不同桩长、桩径对于处治软土地基沉降规律的特性以及对行车平顺性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工程,以水泥搅拌桩的不同桩长、桩径作为参考因素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通过对水泥搅拌桩的不同桩长、桩径在统一工况下进行数值模拟,得出水泥搅拌桩的桩长因素对软土地基沉降的影响较大,水泥搅拌桩的长度增长2m,软土地基沉降的幅度大致降低13%,路基顶面沉降的幅度大致降低11%,软基沉降受桩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郝小军 《北方交通》2023,(4):48-51+55
以填方公路的软弱地基为处治对象,通过有限元软件对等刚度水泥土搅拌桩和混合刚度水泥土搅拌桩处治深厚软基的路面沉降和路堤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刚度水泥土搅拌桩加固方案的路基沉降曲线为浅碟形,最大、最小沉降值分别为227.0mm、206.2mm,最大沉降差为20.8mm,相比等刚度水泥土搅拌桩加固软弱地基方案的最大沉降差减小了35.8%,混合刚度的水泥土搅拌桩处治软弱地基的路堤稳定性系数为1.98,满足规范要求,可为该类工程的处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路基填筑引起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变形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在路基填筑作用下变形特性研究不足的问题,依托我国海积软土地区某水泥搅拌桩加固铁路路基填筑施工案例,对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变形进行监测,分析路基填筑作用下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变形特性,并为路基填筑速率控制和水泥搅拌桩加固方案设计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路基填筑作用下地基加固区压缩量占总沉降的56.1%,沉降速率最大为2.4 mm/d;素填土和淤泥层侧向变形显著,侧向变形速率最大为4.6 mm/d;路基坡脚7 m内、深度5 m以上地层受路基填筑施工扰动较大;坡脚侧向变形速率较地基沉降速率更接近于控制指标,填筑速率的控制应以控制坡脚侧向变形速率为主;本施工案例中水泥搅拌桩加固方案可满足各铁路类别的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类似工程中水泥搅拌桩设计应以控制路基填筑施工对邻近结构物的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5.
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速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经过软土地基,水泥搅拌桩对软土地基处理后,能够有效加固地基,减少路基土体沉降和侧向位移,同时能够承受较快的加荷速率,有效改善高速公路路基的稳定性,加快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左涉一级公路煤矸石堆填段采用注浆联合强夯法进行加固处理的参数,首先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未加固处理煤矸石路基工后沉降量进行分析,指出对煤矸石路基进行加固处理的必要性,然后在注浆法加固煤矸石路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注浆联合强夯法的施工参数。结果表明,未加固处理煤矸石路基工后沉降量超设计规范,采用注浆法加固路基,随着注浆间距的缩小,路基竖向沉降量、路堤坡肩与坡脚处水平位移量均减小。在煤矸石路基加固区域6 m以下采用注浆间距2 m进行加固并在上部6 m区域采用强夯法加固,其工后沉降量和水平位移远低于注浆法加固路基。在实际监测阶段,注浆联合强夯法加固路基工后沉降量小并趋于稳定,验证了其加固煤矸石路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高速公路拓宽方式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结合西潼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针对单侧拓宽和双侧对称拓宽方式建立了路基沉降数值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路基顶面沉降、差异沉降与坡脚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并选定试验段进行双侧对称拓宽方式下的数值模拟分析和分层总和法计算,同时进行了路基沉降观测。分析结果表明:拓宽相同宽度时,双侧拓宽的旧路基中心沉降减小幅度较单侧拓宽增加15.2%;两侧各拓宽2车道时,路基差异沉降是单侧拓宽4车道时的24.3%;随着拓宽宽度的增加,旧路基中心沉降增量逐渐减小,最大沉降位置在距新建路基边缘内侧3~5m处。数值模拟、分层总和法计算及现场观测最大沉降分别为18.40、18.74、16.06mm,表明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模拟结果与观测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水泥搅拌桩加固淤泥质地基控制效果,依托印度龙湾1#公路淤泥质地基工程,首先分析了淤泥质土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然后借助淤泥质土水泥固化试验,探索了水泥掺量为0.0%、2.5%、5%、7.5%、10%、12.5%和15%固化土养护7d、14d和28d时的无侧限抗剪强度、不排水抗剪强度和抵抗变形能力,并据此为水泥搅拌桩确定最佳水泥掺量;最后建立数值模型,对公路淤泥质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控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相淤泥质土具有含水量高、低强度、高压缩性、渗透性差、天然地基承载力低等特点;水泥掺量达到15%时,抗剪强度与抗压强度增长了约40倍,杨氏模量E增加了约250倍;龄期与水泥固化土的强度和变形密切相关,前14d龄期内能够完成28d龄期内增长值的80%左右;公路淤泥质地基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后,路基面沉降在填筑结束后20d内基本完成,侧面验证了其加固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首先结合现场测试数据对路基施工期地基沉降规律进行分析;然后结合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相同条件下桩间距与桩径对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现场测试和数值模拟结果验证高压缩性软土区域采用CFG桩—网复合地基加固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地基沉降随填筑荷载变化呈三阶段特征: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和趋于稳定,最终稳定时累积沉降约为35 mm;相同条件下,适当增加桩径和减小桩间距均可以提升复合地基加固效果,达到减少地基沉降目的,其中减少桩间距改善地基沉降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实际工程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路基填筑对临近桩基变形影响,并分别考虑填筑土的压缩模量、内摩擦角、粘聚力和桩体的弹性模量对桩顶沉降和侧向位移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桩身整体发生沉降,最大值为2.5 mm,桩体整体向右侧变形,桩顶水平位移最大,最大值为45.8 mm,且随着桩深的增加,其侧向位移逐渐减小;增大填筑土的压缩模量、内摩擦角、粘聚力和桩体的弹性模量均可减小桩顶侧向位移,且效果依次降低,对于桩顶沉降位移,通过增大上述4个参数后,其减小效果不明显;增大填筑土的压缩模量、内摩擦角对减小桩顶沉降效果明显,在工程上可以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1.
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变形是道路工程主要研究问题。对煤矸石填料进行动三轴试验,研究了煤矸石填料变形特性与累积振次、动荷载幅值的变化规律,并依据交通荷载动力特性,对交通荷载作用下路基变形响应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煤矸石填料变形随累积振次增加而增长,前期增长速度较快,后期增长速度缓慢且变形值逐渐趋于定值;相同振次条件下,变形随动荷载幅值增加而增长;车辆正下方路基沉降位移随路基深度增加而减小,但减小速率逐渐降低,沉降曲线在深度6 m左右出现明显拐点,表明交通荷载影响深度为6 m左右;路基沉降随行车速度增加而增长,这为道路路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高速公路软基施工实践,对采用水泥搅拌桩处治后的软土路基填筑施工变形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沉降速率和水平位移变化速率略高于规范值,主要是由于加快施工速度造成的,变形处于容许范围之内,路基结构稳定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深厚软基区老路拓宽存在的新老路基差异沉降问题,探讨改扩建城镇公路拼接处新路桩基的抗差异沉降作用机制与合理设置,建立路面结构-老路基下层土体-新路基下层桩土混合体以及深部软土的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分析拓宽段路面在新老路基土不同模量比条件下路面沉降与侧向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采用不同长度的水泥搅拌桩处理新路基时对新老路...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水泥粉煤灰后压浆对湿陷性黄土桩网结构路基的加固机理,开展后压浆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室内静载试验,分析了后压浆对桩周土样湿陷系数的影响,研究了竖向静载作用下后压浆桩网结构路基沿深度方向附加应力、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的变化规律;基于Boltzmann数学模型和荷载传递函数,分析了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增强机理,给出后压浆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计算式;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桩体弹性模量、后压浆深度、桩网置换率和褥垫层厚度对桩网结构路基承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荷载作用下,经水泥粉煤灰后压浆处理后的桩周土体的湿陷系数小于自然土样的湿陷系数,且小于0.015;压浆后,静载作用下桩网结构路基中桩顶的竖向附加应力逐渐减小,桩间土的竖向附加应力先减小后增大,桩侧摩阻力较未压浆桩增大了约1.54倍;随着注浆深度的增加,桩身深度方向上的应力最大值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且在等桩长深度处取得应力最大值;当桩网置换率提高1倍时,沿深度方向的应力和沉降均减小,其中应力峰值降低24%,沉降量减小26%;桩网结构路基中随着褥垫层厚度的增大,路基深度方向上应力逐渐增大。可见,水泥粉煤灰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能减弱...  相似文献   

15.
叶茂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10):98-98,100
在软土地基上施工时,往往会遇到稳定及变形等岩土工程问题。一旦软土路基处治不当,将会造成沉降过大,甚至路基破坏的严重后果。因此,一般情况下,需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在常见的方法中,水泥土搅拌桩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加固方法,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等工程中广泛应用。鉴于此,对水泥搅拌桩在软土地基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青银高速公路路基填土4m以上的软弱地基路段,设计中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同时还对填土高度大于5m  相似文献   

17.
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基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浙赣铁路提速改造工程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路基的地基施工,介绍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路基地基的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针对树根桩加固隧道软基的试验,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加固前后的地基承载力p-s曲线,在加固前的数值模拟接近实测值,加固后的模拟值略大于实测值,数值模拟能较好的反映现场试验,同时为树根桩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一公路软土路基拓宽实例,对不同软基处理措施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本项目实际软土厚度约为4.5~12.8m,选择水泥搅拌桩的处治处理方案,根据本项目的沉降监测数据,新老路基工后差异沉降满足设计要求,表明水泥搅拌桩的软基处治措施能较好的控制软土路基拓宽的差异沉降。  相似文献   

20.
青银高速公路路基填土4m以上的软弱地基路段,设计中采用水泥搅拌桩进行加固.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同时还对填土高度大于5m非软基段构造物桥头.也采用同样方式来预防桥头跳车。处理结构为水泥搅拌桩+30cm碎石褥垫层.水泥搅拌桩的间距根据填土高度进行设计,一般在1.4~1.6m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