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航海》2009,(6):45-45
10月11日,“雪龙”号载着我国第26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基地起航。此次共有251名考察队员,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队将执行59项科学考察任务,是我国南极考察历史上迄今任务最重的一次。  相似文献   

2.
1984年11月,我国第一次派出科学考察队前往南极洲,任务是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科学站,并开展对南大洋的科学考察。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一件大事。我当时作为《浙江日报》特派记者有幸参加这次远征南极的壮举。于是我乘飞机飞往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在那里,我与中国南极考察队的大队人马会合,  相似文献   

3.
Ada  grlt  樊媛媛译 《游艇业》2013,(12):80-87
故事的主角生活在南极探险被视为神话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第一个成为了首位在南极冰川间过冬的船队长官,另一位是在南极大陆建立了过冬营地的英雄。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我国船舶赴南极航行的机会将逐渐增多,南极航行有关问题越来越引起航海界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对南极地理特点、出航准备、定位与导航及航行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南极航行的船舶驾驶员及关心这方面问题的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内外南极磷虾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论是保证捕捞产量还是提高船载加工产品质量,提升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舶及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是南极磷虾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的平台,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船型的升级换代必然会影响到我国南极磷虾产业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及配备的捕捞系统、加工工艺等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挪威南极磷虾产业发展路径不难得出,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的"极地化、专业化、大型化、绿色化"是必然趋势,而这种趋势也应是我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船型及相关系统、工艺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遭遇海狼     
欧阳 《航海》2009,(4):38-39
说起南极,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憨态可掬的企鹅,却很少有人会知道,南极还有一种水陆两栖的凶猛动物,这就是被称为“南极动物之王”的海狼。1999年8月,我国一位留守南极越冬考察的科考队员,独自在南极海边突然遭遇了三只海狼,人兽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较量……  相似文献   

7.
10月25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在上海正式启航,载着第2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137名成员启程奔赴南极。本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计划历时约150天,明年月底归航后,“雪龙号”将接受脱胎换骨大改造。  相似文献   

8.
《航海》2009,(3):2-3
2009年4月10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经历了173天、航程25000余海里,圆满完成各项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载誉归来。此次考察队由204名队员组成,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考察队。2008/2009考察年度是国际极地年(IPY)  相似文献   

9.
关于南极燃油禁令和北美排放控制区的MARPOL公约修正案8月1日生效。根据MARPOL公约附则I新增的第9章第43条,为防止对南极地区造成污染,禁止在该区域航行的船舶装载散装以及携带或使用三类燃油,  相似文献   

10.
《游艇业》2009,(9):33-33
2009年冬天,飞驰游艇公司将携德迈爱游与您共同探索南极之美18月6日下午三点,在广州市黄埔大道中羊城创意产业园内HALL178正式举行南极探险分享会,邀请了众多探险专家为南极探险实地考察的情况,分享南极的魅力所在。这次南极之旅,全球限量20名中国游客,它将是一场充满神奇、激情的一次峰会。飞驰作为合作方,与嘉宾一同分享这次南极会议,揭开大家对南极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1.
王庆凯  李志军  卢鹏 《船舶》2023,(1):137-14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极地海冰研究,在海冰的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成果,但相关工程应用研究发展相对缓慢。随着极地航运价值的日益显现,我国愈发重视极地海冰工程性质的研究。海冰物理和力学性质是关键的海冰工程参数,决定了冰工程的合理设计和安全运维。该文利用2019年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在普里兹湾固定冰区提取的完整冰坯,在低温实验室开展了不同温度下的海冰三点弯曲试验,获得了海冰弯曲强度和有效弹性模量。文中将海冰弯曲强度、有效弹性模量与海冰孔隙率建立关系,利用弯曲强度下包络线和有效弹性模量上包络线评估了南极普里兹湾固定冰的承载力,为南极冰面卸货提供了安全保障。该研究利用海冰物理参数获取海冰力学参数,进而设计冰层承载力,为海冰工程应用提供了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2.
徐双华  李有观 《航海》2007,(3):14-14
据悉,英国遥控深海机器人“埃西斯”最近对南极海底进行了考察,并拍摄到了丰富的海底生物,为了解南极海底的过去和未来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3.
南极中山站鸳鸯群岛拟建设卸货码头工程,按计划首先建设受潮汐、波浪影响的海堤道路。由于工程基础资料贫乏,施工条件特殊,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队项目组,行前进行了充分的技术准备,对土工材料进行模拟南极自然条件的性能试验研究。现场实施中结合实际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问题并优化了设计实施方案,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4月10日,执行第31次南极科考极地航保任务的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两名海事测绘人员顺利返沪,圆满完成南极冰区航标导航、科考站水域航道扫测及海图编绘任务。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郑和平、东海航海保障中心主任王鹤荀到码头迎接科考队员。此次极地航海保障任务是_1984年我国开展南极科考以来,交通运输部首次派员参加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航标导航、海道测量及绘图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在南极,科考人员在中山站、维多利亚地新站共执行6项极地航海保障任务,前后历时162天,先后完成"雪龙"号科考船专用AIS移动基站、北斗AIS船载终端及  相似文献   

15.
“雪龙”号于1994年10月26日至1995年3月6日,首次赴南极执行考察任务,历时133天,航行17186海里。这是我国第11次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此航次任务新、要求高、海区生、风险大,在国家海洋局的精心组织、正确指挥下,全体船员和考察队员团结拼搏,经受了艰苦环境和复杂任务的考验,圆满完成了任务。 穿越西风带 西风带位于南纬45~60度,常  相似文献   

16.
《航海》2008,(3):F0002-F0002
4月15日,“雪龙”号载着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217名队员凯旋,抵达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这是“雪龙”号历史上航行路线最长、跨越经度最广的远航。科考队共完成46项科学考察和11项后勤保障任务。其中,备受国际瞩目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圆满成功,17名队员于1月12日在人类历史上再度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海拔4093米的冰穹A,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计划在罗斯海西岸的维多利亚地附近建立第5个南极考察站,第29次至第33次南极考察队连续5年开展了现场选址勘察工作。作者随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在罗斯海西岸难言岛上设置自动验潮站采集水位数据,使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附近海域进行全覆盖扫测,为新锚地的发现提供了关键数据,"雪龙"号科考船成功抛锚。总结考察经验,为南极海洋测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游艇业》2010,(1):22-22
英国17岁少女凯蒂。沃特于2009年12月和另外4名探险者一起前往南极,他们将在零下35摄氏度的低温中,拖着重达侣6公斤的雪橇穿越南极冰原,抵达南极点。—旦挑战成功,她将成为有史以来征服南极的最年轻少女。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着力发展南极磷虾捕捞产业,而南极磷虾的品质极大地依赖于渔船的捕捞作业水平高低。研究了南极磷虾泵吸技术,建立了三维吸虾泵模型并试制样机。样机试验结果表明吸虾泵的泵吸效果非常理想。可为南极磷虾大规模连续捕捞产业的发展供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南半球西风带操船环境危险度的安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风带航段是通往南极的必经之路,这一航段的气象条件极为恶劣。通过参加第16次南极考察收集到西风带航段的气象资料,利用基于模糊推理方法对西风带航段的操船环境危险度进行了评价。通过对西风带航段操船环境危险度评价值的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它对于为进一步研究选择过西风带的最佳航及在大风浪中把握操纵船舶航向的时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