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以人为本、兼顾多种交通方式的出行改善目标。城市道路网优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需克服道路网规划的编制、实施与交通发展目标脱节,建设资金紧张,以及道路网改善效果存疑且难以持续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西雅图制定并落实了多方式出行改善方针,分析其道路网规划与实施的经验:首先,组建多主体联合的编制团体,形成多层次联动的规划编制结构以及多系统协同的规划内容;其次,拓宽资金筹集途径,构建围绕高效利用有限经费的道路网改善优先度评价体系与实施项目动态审查机制;第三,通过道路网改善,提升交通安全、优化交通结构,进而推动后续道路网改善。结合中国城市道路网优化面临的挑战,建议深化部门协作与利益群体参与,重视出行改善效果评估,并构建投资、受益反馈机制与持续滚动改善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本文以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情况为例,分析了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分析阐述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分析表明轨道交通可以促使中心城土地功能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新城的合理发展,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控制,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将黄浦江两岸地区建设成为与上海"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世界著名滨江发展带、大众公共活动的高品质体验地。因此,本次研究通过对上海中心城滨江核心区(南起徐浦大桥,北至翔殷路隧道)规划成系统的交通体系,推动滨江功能区的加快建设。  相似文献   

4.
为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与交通在实施层面上的互动关系,创新研究了交通与用地规划实施协调性量化评价方法。以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从空间关系、功能水平(属性)2个维度着手,针对建设用地或者交通设施各自的空间及属性关系实施匹配性,研究构建建设用地与交通关系一致性模型方法,并通过协调度分级评价,对交通设施建设与用地建设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广州重点发展区域之一的国际生物岛为例,利用该交通与用地规划实施协调性量化评价方法,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规划实施的调整优化方向建议,为生物岛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城市土地资源愈发紧缺,传统独立用地公交首末站规划难以落地,通过新增开发或城市更新项目发展配建式公交首末站具有用地集约、紧密贴近客流等特点。为了完善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体系,设施设计要求与实施流程,研究了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与实施保障机制。首先,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场站规划方法,优化完善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体系与方法;其次,从规范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平面布局与完善候车设施等方面,规范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设施设计要求;最后,从规划编制、土地出让、报建审批与竣工验收等环节提出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实施机制建议,为配建式公交首末站的规划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大都市中心城行政区的公交系统发展与行政区划管理存在的供需响应错位难题,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从大都市中心城行政区公交系统的需求、供给及环境约束特征入手,识别和分析"到不了、走不到、等不来"等需求表象问题背后所映射的公交系统线路可达性不足、站点合理性欠佳和服务可靠性脆弱等瓶颈,深度剖析公交系统时间、空间和功能三重维度的根本性制约要素,系统地提出区域差别化、服务立体化和机制多元化的公交发展策略以及接驳公交线路设置和公交站点优化调整的技术导则,以大都市中心城行政区的视角,为公交系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供需平衡的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确定城市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的密度及等级结构,以道路网周转量最大和道路建设资金最小为目标函数,从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宽度研究入手.以交通供需平衡关系、道路用地面积控制、各级道路间距及功能要求等作为约束条件,建立高密度开发区域合理道路网密度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上海市真如城市副中心道路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干路、次干路与支路最优的道路网等级结构为1:1.9:5.3,实现了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资源的优化配置,说明高密度开发区域道路网密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为推进城市用地与交通的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效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更好地适应城市交通发展需求,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咨询法及实地调研法等开展研究。首先,对北京市客运交通枢纽综合开发、车辆段上盖物业、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及公交场站用地综合开发四大类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项目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然后,结合规划、建设及投融资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困难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推出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统一指导意见;优化土地出让政策,最大化利用公共交通用地;创新投融资机制,减轻政府及企业投资压力;搭建市级平台,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推进城市用地与交通的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效率,促进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更好地适应城市交通发展需求,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咨询法及实地调研法等开展研究。首先,对北京市客运交通枢纽综合开发、车辆段上盖物业、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及公交场站用地综合开发四大类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项目发展现状进行了剖析。然后,结合规划、建设及投融资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项目推进困难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推出城市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统一指导意见;优化土地出让政策,最大化利用公共交通用地;创新投融资机制,减轻政府及企业投资压力;搭建市级平台,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0.
《ITS通讯》2005,7(4):3-3
11月1日,从成都市重大办获悉,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多通道路网规划日前获得了市政府批复,在未来5年里,成都市将从高速路、快速路,主干路这三管齐下,实现都市区干道网里程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  相似文献   

11.
依托北京市西城区北新华街北段道路改造项目,探讨老城道路改造与风貌保护之间的关系。紧密结合当前北京市的发展政策,在道路改造实践中进行风貌保护评估及论证工作。充分结合现状道路两侧用地、院落、建筑、树木以及道路功能,对原有道路规划宽度进行调整,提出与老城风貌保护有机结合并可实施的道路设计方案。同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出行理念,打造绿色出行环境。实施过程中与政府主管部门一同研究探讨,完成风貌保护、道路设计、专家论证、发展政策、方案批复等关键环节的综合,形成了此类项目较为合理的设计审批流程。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旧城内道路空间有限,难以通过新建干路、道路提级、路网加密等规划手段实现公共交通路权分配优先。首先将北京市公交专用车道与国际典型城市进行对比,指出旧城公共交通系统存在的与道路空间密切相关的六方面问题,并提出采用道路空间再分配、先进的ITS技术支持以及多方式服务水平评价的综合对策加以解决。重点围绕道路空间再分配展开探讨,从公交专用车道时空再分配、公共汽车站空间再分配、自行车冲突空间避让三方面详细阐述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内,找寻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发展的切入点。首先对现行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及工作流程进行剖析。提出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应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独立于机动车道路分级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道(路)体系,以及在中心城区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重点探讨如何在道路网络、轨道交通线网、枢纽布局、公共交通、停车系统等交通专项规划中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相关规划要求。最后,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交通设计工作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市郊铁路系统是世界级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和城市满足长距离交通需求的主要手段。面对北京市城市规模扩大以及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探讨如何发展北京市郊铁路并使之与城市轨道交通形成有机的整体。首先分析伦敦、纽约、巴黎、东京4个世界级城市的中心集聚强度以及市郊铁路对城市运行的支撑作用。同时,回顾这4个城市的市郊铁路发展历史进程,总结其网络布局特点及经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市郊铁路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强调与现有及规划铁路资源在运营上互联互通,同时建立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管理、运营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刘金 《城市交通》2010,8(6):61-69
苏南地区区域交通建设与城市空间拓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突出,内外交通衔接不畅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分析了苏南地区现状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衔接方式、设施现状,并总结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苏南地区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发展态势及设施规划,进而提出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衔接战略: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有序衔接、注重客货交通时空分离、加强区域复合型通道的规划建设、采用多样化的衔接布局模式。  相似文献   

16.
程子烨  曹勇  王治 《城市交通》2017,(6):28-33,12
城市不断发展,交通环境却每况愈下。通过对现有多种交通组织方式和用地开发模式进行梳理,寻找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的模式,即单向二分路综合开发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有:道路系统为小地块、密路网、结合单向二分路模式;开发模式采用TOD模式结合城市综合体开发;交通流组织模式为主干路建设BRT系统。结合实际案例对比不同容积率和商住比情况下该模式道路承载力大小;模拟主干路在该模式与传统模式下通行能力优劣;对该模式与传统模式道路主要指标差异进行比较。通过与传统路网进行比较,显示出这一模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多以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为核心,不仅缺少对交通主体——"人"的关注,也不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城市用地、道路空间、路权分配、交通设计、风貌控制等方面对城市道路设计提出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流程进行重新梳理,提出传统的路网规划与土木工程设计之间应融入"概念设计"环节,交通设计、道路空间综合布局和道路附属设施设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最后,以《深圳市城市道路建设指引》为例,阐述如何将所提出的城市道路设计要点应用于整个编制过程。  相似文献   

18.
北京火车站是北京市的主要客站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和运输化的需求客观上需要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以保证客流及时、高效的疏散。针对北京站乘客换乘不便的问题,论述北京站客流节点的交通特征,以及区域交通接驳条件、问题症结,尤其是铁路与轨道交通的接驳问题。交通节点的问题放大到区域交通背景的研究,突显了北京站外围道路通达性不高、交通供给能力有限且无增容空间等问题,但是轨道交通2号线线网的剩余能力相对充裕,且客流到发晚高峰与通勤晚高峰不重叠。通过客流节点特征分析、区域对外接驳条件量化分析,为北京站交通接驳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与对策,即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运载能力,提高其接驳比例,释放区域更多的道路资源,避免对外交通与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  相似文献   

19.
在各城市开展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大背景下,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成为缓解大城市停车难的重要手段。首先,指出在公共停车场建设过程中存在项目落实难、实施乱、建设主体单一、审批复杂、产业化发展滞后等问题。结合杭州市实践经验,提出通过设立专职机构、加强规划管理、确保用地供给、研究鼓励政策、简化审批手续等手段对公共停车场的建设进行保障。最后,从停车发展策略、行政审批、停车产业化、市场管理、停车位共享及停车诱导等方面提出未来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江北城包括约2.0 km2的土地,是重庆规划中CBD的核心商务区,主要用于商务办公。依据江北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区域开发密度很高。交通分析表明:以江北城目前的地面路网以及规划中的轻轨6号线和9号线,无法承担如此高强度开发产生的交通压力。提出了为缓解江北城的交通压力而规划的地下路网方案,介绍了对该路网的交通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