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宝成铁路109隧道所处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及水位等自然条件,通过5个线路改线方案的综合比选,从线路技术条件、工程地质水文条件、抢险工期、施工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改线方案。经过施工和运营期的检验,109隧道震后抢险救灾工程改线所选方案是合理性的。通过对本次改线方案的论证,总结在同等地形条件下修建铁路工程时,不应在陡峻的自然边坡进行开挖修筑路基,以免造成山体的稳定性下降,尽量选择以桥梁隧道等工程通过。在遇到断层等构造时,应选择以最短工程通过,必须避开危岩落石等不良地质,同时应采取可靠的工程处理措施,防止地震作用使得山体塌方影响铁路工程安全。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导致宝成铁路109隧道多处山体崩塌,行进机车被毁,油罐列车洞内起火燃烧,工程严重受损,使我国西南交通大动脉运输中断.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宝成铁路运营,成为当时全国抗震抢险工作中被广泛关注的焦点.研究结论:健全和完善的应急机制是保障抢险工作的基础;坚持科学抢险的思想是指导抢险工作的核心;坚持快速行动、灵活务实的作风是抢险工作的原则;在山区交通工程的建设中,高度重视地质勘测设计工作是减灾和防灾工作的前提,也是同步开展改线方案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地震灾害造成宝成铁路109“隧道南口及中部山体瞬间坍塌、列车与坍体迎面相撞、列车脱线并发生燃烧爆炸、隧道衬砌及棚洞受损严重。阐述抢险救援采取灭火降温、车辆起复救援、隧道及山体加固技术措施;抢险救援在科学抢险杜绝次生灾害、快速抢通满足抗震救灾运输需要、有效安全加固措施确保过渡期间运输安全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在预防地质及地震灾害方面,提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完善地质及地震灾害防灾预案、加强新建项目勘察设计、强化路地协作和实施联防联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后的宝成线109号隧道因地震造成火灾,隧道结构遭到严重破坏,线路受损,烧毁车辆停在隧道中,山体崩塌,落石不断,塌方造成隧道河侧出现"堰塞湖",加固过程中余震不断,病害不断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抢险加固的原则,采取了用湿棉被、沙袋封堵隧道口进行灭火,抽取嘉陵江水注水降温,起复车辆,恢复线路,加固隧道洞身,架设钢棚洞,综合整治山体病害等整治方案和实施程序,以最快的速度开通线路恢复通车,圆满地完成抢险任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塌方抢险、塌体邻近段的加固及塌方段的掘进等方面,介绍了白花山右线隧大塌方事故的处理方法和经过。  相似文献   

6.
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运输的大动脉。它具有运量大、运距远、速度快、受气候影响小的特点,但由于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限制及主观、客观因素影响,铁路上发生山体滑坡、隧道塌方、路基塌陷、桥梁被毁及列车颠覆、冲突等重大大事故时还需驻铁路军交部门协同增援。实践证明,部队是参与抢险救援中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因此,充分发挥军交部门在抢险救援中的快速反应能力,军路协同做好抢险救援工作,对保障铁路畅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山区铁路隧道外挂设漏泄同轴电缆的情况越来越多,漏缆隧道外挂设所涉及的参数、接口、设置要求等方面尚无可参照的规范标准,基于沪昆客运专线湖南段隧道群挂设漏缆的工程实例,总结隧道外漏缆挂设的工程接口、参数等信息经验,以供其他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福建省境内的鹰厦线、外福线等6条铁路干、支线上的19座500m以上的铁路运营隧道和隧道外铁路线的γ辐射水平的调查,结果表明,隧道内γ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15.23~37.83×10~(-8)Gy·h~(-1))高于隧道外铁路线(10.45~23.92×10~(-8)Gy.h~(-1))但均未超过我国和福建省(包括防空洞)的天然环境γ辐射水平;隧道内、外的γ辐射水平与其所分布地区的γ射线天然本底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莞惠城际铁路暗挖隧道下穿鹅岭立交为例,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城际隧道下穿城市立交引起的变形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桩基所处不同位置(双线之间、隧道正上方、隧道外10 m、隧道外20 m、隧道外45 m)、不同地质条件(非断裂带区域、断裂带区域)分别进行模拟分析,得出隧道暗挖对桩基沉降的影响范围、不同桩基位置的沉降数值以及桩基自身沉降的线性变化规律。根据分析结果并结合以往实际案例,对不同位置、不同地质条件的桩基提出相应的加固处理方案(包括深孔注浆隔离、托换梁+钢管桩、扩大承台+钢管桩等)。研究所得结论对后续类似立交桥桩加固设计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浙赣线诸暨一号隧道坍塌为实例,叙述大跨、浅埋、偏压和不利地质条件下铁路双线隧道塌方经过,分析了塌方的成因,从山体的病害治理、加长明洞、洞身整治和变形整治等方面提出了塌方综合整治措施,对地表沉降沉陷、裂缝发展状况、护拱沉降、变形段和暗挖段沉降及洞身净空变化进行了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