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桩冲击特性研究是基桩高应变检测技术和打桩工程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基桩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在不同荷重和落距的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单桩贯入度、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特性,然后采用弹性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桩土滑移条件下单桩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力模型,获得了桩身轴力的解析解,计算结果表明理论解与模型试验结果能较好的吻合,说明不考虑滑移的完全黏结模型过高的估计了桩土间的摩阻力,桩土滑移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单桩的冲击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风电制动器制动过程中制动闸片产生的摩擦磨损,借助有限元方法对制动过程中制动闸片的磨粒磨损进行有限元仿真.将制动盘/闸片相互作用的磨粒磨损过程简化为磨粒压入、滑移、卸载三个阶段,并根据磨损机理的不同将磨粒分为划擦型磨粒和刻划型磨粒.借助Rabinowicz单磨粒磨损模型分别推导出制动盘/闸片磨损过程中磨损量和划擦力的计算模型,并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划擦型磨粒和刻划型磨粒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磨粒磨损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验证单磨粒磨损量和划擦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风电制动器制动过程中制动闸片产生的摩擦磨损,借助有限元方法对制动过程中制动闸片的磨粒磨损进行有限元仿真.将制动盘/闸片相互作用的磨粒磨损过程简化为磨粒压入、滑移、卸载三个阶段,并根据磨损机理的不同将磨粒分为划擦型磨粒和刻划型磨粒.借助Rabinowicz单磨粒磨损模型分别推导出制动盘/闸片磨损过程中磨损量和划擦力的计算模型,并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划擦型磨粒和刻划型磨粒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磨粒磨损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验证单磨粒磨损量和划擦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强度螺栓承载力几个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浍河大桥影响钢梁高强度螺栓扭矩系数和栓接板面抗滑移系数,几个容易发生的主要因素,即连接副放置、环境、重复拧紧、板面重复承受荷载、边界摩擦等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保证扭矩系数k值稳定和防止抗滑移系数f值降低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前针对漂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的掘进速度模型研究比较少。借助成都地铁某区间盾构隧道工程,根据现场施工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模型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参数间的相关性,并依据掘进速度与其他参数间的关系建立了成都漂石地层中的掘进速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成都漂石地层中,影响掘进速度最大的因素依次是贯入度、刀盘转速;掘进速度和刀盘转速、贯入度、螺旋机转速成正比,与总推力、土仓压力正反比;掘进速度与扭矩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扭矩在一定范围时,掘进速度缓慢增加,当扭矩大于一定值后,掘进速度随着扭矩的增大而减小。这些关系对漂石地层土压平衡盾构的参数选择和匹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建立的模型可为盾构掘进参数的优化、预测和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将汽车燃油消耗率降至最低,使发动机稳定在最佳转速区域,对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CVT)传统夹紧力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在CVT内部现有传感器装置的基础上,根据滑移率反馈控制方法的总体结构,建立了具有非线性的滑移率动态模型方程,并在设计滑移率反馈控制器过程中,采用分级内、外双环的控制方法,解决夹紧力与速比之间的耦合问题.通过台架试验及CVT整车测试,验证了优化后的夹紧力控制策略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在CVT整车百公里急加速、紧急制动以及综合工况下,滑移率反馈控制令整车动力匹配能力优于传统夹紧力控制;夹紧力在满足不发生带轮打滑及使用要求前提下,夹紧力可降低10%,燃油效率总量可提高1%.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控制臂刚度、固有频率、拉断力、压馈力、强度的设计标准,建立控制臂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静刚度、模态、拉断力、压馈力、不同工况静强度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臂满足刚度、强度、振动特性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探讨层状黏性土中静压桩的贯入机制,结合离散元PFC2D软件在处理大变形、非线性等问题的优势,考虑到接触黏结模型对模拟土体的优越性,建立了静压桩贯入层状黏土中的离散元模型,实现了离散元中静压桩的贯入过程;探讨了静压桩贯入过程中压桩力、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以及桩侧径向压力随贯入深度的变化规律,从细观层次上分析了不同桩径的静压桩贯入层状土中土体接触力链的分布特征,明确了沉桩过程中土体位移的变化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桩径的增大,土层的变化对压桩力的影响逐渐减小;桩侧摩阻力和桩侧径向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相似,在同一贯入深度处均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不同土层接触力链的表现形式不同,桩端位于粉质黏土层时,桩端的影响范围约为7D (D为桩径),桩端位于粉土层时,桩端的影响范围约为9D;粉质黏土中土颗粒主要以径向位移为主,而在粉土层中土颗粒位移受其上下土层的软硬程度制约.   相似文献   

9.
后张预应力预制混凝土框架中节点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有限元研究中预制混凝土框架节点处新旧混凝土叠合层界面黏结与穿过叠合层钢筋难以模拟的问题,讨论了有限元软件ABAQUS中模拟新旧混凝土叠合层黏结性能的不同方法,引入叠合层的黏结滑移本构和钢筋的剪切-滑移模型相结合的本构关系,建立后张预应力预制混凝土框架中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结果与足尺模型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开展了轴压比、混凝土强度、预应力筋有效应力及筋黏结构造(全黏结、部分黏结和无黏结)等有限元参数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轴压比由0.2增加到0.4时,承载力提高了11%,由0.4增加到0.6时,承载力增加不明显;提高混凝土强度、增加有效预应力可显著提高承载力;预应力筋黏结构造对节点承载力影响不显著,增加无黏结长度,可一定程度延缓节点的屈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预制装配式双柱墩的抗震性能,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针对两类预制装配式双柱墩(RC/PC墩)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改变设计参数,研究不同恒载轴力比、预加力轴力比及接缝面纵向钢筋配筋率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PC墩耗能能力显著优于RC墩;接缝面纵向耗能钢筋对耗能能力和抗剪承载力影响较大,钢筋配筋率越大,结构耗能能力越大,抗剪承载力越高,但剪切滑移量会增加;轴力比主要影响接缝面张开量和剪切滑移量,但对结构的自复位能力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11.
胶粉的种类、粒径及掺量对橡胶沥青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结论,可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核磁共振的氢谱和碳谱试验对废胶粉(废旧轮胎粉)、基质沥青和橡胶沥青进行分析,对橡胶沥青微观作用机理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发现橡胶沥青中橡胶粉与基质沥青体现为物理上的相似相容,橡胶粉与基质沥青并没有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基于微观橡胶沥青的共溶机理,分析了在不同胶粉掺量和不同胶粉细度下橡胶沥青基本性能指标,给出橡胶沥青中胶粉的推荐指标。  相似文献   

13.
橡胶沥青作为一种新型道路建筑材料,在高低温性能、疲劳性能及降噪环保等方面表现出巨大的优势,不仅提高了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而且还缓解了废旧轮胎带来的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主要介绍了橡胶沥青的改性性能、应用于橡胶沥青混凝土及橡胶沥青碎石中对路面性能的改善以及在我省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4.
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造成了大量橡胶轮胎的废弃,而研磨后的胶粉却又是沥青改性中良好的外加剂。文中通过室内高速剪切搅拌的方法将不同目数的胶粉颗粒溶于70号的普通沥青中,并对改性后的橡胶沥青进行软化点等沥青三大指标的测试。得出结论:胶粉掺量为20%时,胶粉颗粒越细,则配制的橡胶沥青综合指标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沥青中掺入废胎胶粉可改善沥青的各项性能指标,并增强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低温抗裂性。在基质沥青不变的条件下,随着废胎胶粉掺量的增加,橡胶沥青的旋转粘度、针入度、软化点、低温延度和弹性恢复增大,橡胶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和低温破坏应变也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目前橡胶改性沥青的主要两种加工方法,在分析橡胶沥青改性机理的基础上,指出橡胶沥青在道路建设中既能改善道路的路用性能,又具有降低行车噪音、增加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的作用,而且既节约能源又环保,经济社会效益显著提高,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较高的反应温度和发育温度有利于橡胶沥青的性能提升,相比于其他反应条件,制备工艺中反应温度和发育温度对橡胶沥青性能的影响更为显著。较高的温度有利于橡胶沥青链接剂(TOR)与橡胶粉表面的硫交联起来形成大环状和连状微观复合网状结构,提升橡胶沥青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介绍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生产及橡胶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工艺中的注意事项等,以期为相关工程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橡胶沥青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了橡胶沥青的基本概况,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及国内废胶粉的生产状况,对美国橡胶沥青及其路面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简单介绍了橡胶沥青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0.
橡胶沥青混合料是一种新型道路材料,可以有效地改善沥青路面路用性能。鉴于此,首先概述了橡胶沥青混合料的技术优势,进而分别从废旧轮胎胶粉的选择、橡胶沥青制备、橡胶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橡胶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方法以及施工注意事项等几方面,介绍了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相关技术,可为相关人员了解橡胶沥青混合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