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试验角度着重研究扩张角为6°的单根扩压长岐管的非定流动的特性,发现扩压岐管中的非定流动规律与MPC系统以及其他脉冲系统的排气法的流动规律存在着要当大的差异,得出了MSEM(单总管)系统扩压长岐管更适合于高增压,超高增压柴油机使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增压汽油机不同排气歧管长度下的压力波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台架试验数据校准了增压直喷汽油机一维性能仿真模型,应用校准后的模型研究了低速(1 500r/min)全负荷工况不同排气歧管长度下排气阀口与涡轮机入口处的压力波动特性,并对压力波动形态与低速增压压力的建立、瞬态响应、缸内充气效率等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排气歧管结构形式下,在低转速宜采用较短歧管,从而有望获得更高的增压压力和扭矩;相继工作的气缸不宜在涡轮机前共用一根排气总管,否则容易引起废气倒流,而且歧管越短倒流越严重;排气歧管中的压力波在传向涡轮机入口过程中被"均值化",不能充分应用排气压力波动效应来提高低速扭矩和改善增压延迟。  相似文献   

3.
倪小坚 《专用汽车》2023,(12):16-19
发动机排气歧管运行在高低温交变载荷下局部存在热应力集中引起塑性形变,易产生疲劳破坏,影响使用寿命。运用ANSYS workbench模块对排气歧管进行了流热固耦合性能分析,通过对高温高压废气流动模拟得出排气歧管的管道流场、应力场和温度场,确定了排气歧管塑性形变集中位置,验证了排气歧管设计,同时对排气歧管结构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改进高增压四冲程柴油机排气道的设计,为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已经证明,随着增压度的提高,减小排气损失越来越显得重要。将缸盖内的排气道设计为扩压形,可使发动机的油耗降低,在试验的单缸发动机上,油耗降低量达3.5%。由于本试验是在等压增压的边界条件下进行的,故其结果亦可适用于以同样的增压系统工作的多缸发动机。  相似文献   

5.
采用扫气旁通系统(Scavengingby-pass简称Scaby系统)改善车用高增压柴油机低工况性能,运用“有限容积法”一维非定常流动模型进行了模拟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采用Scaby系统可以改善车用高增压柴油机的低工况性能,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柴油机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  相似文献   

6.
汽车排气系统的流场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某汽车排气系统一维非定常流动的气体动力学方程组和三维模拟数学模型.建立了该汽车排气系统与发动机的联合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得到了排气系统进口温度、质量流量、密度等参数.以此作为边界条件,利用三维CFD软件对该汽车排气系统流场进行了模拟,找到了影响排气系统背压的关键结构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性良好,优化后排气系统背压由40.5 kPa降至30 kPa.  相似文献   

7.
涡轮特性曲线优化与缸内直喷汽油机排气歧管匹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别采用4种方法优化了某涡轮增压器特性曲线,并将计算结果与输入的测量点数据进行了对比,确定了适合优化所用涡轮流量-压比曲线的最佳方法。利用AMESim软件建立了某汽油机整机热力学仿真模型,并对该发动机全负荷工况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标定。将所得涡轮特性曲线用于该涡轮增压汽油机的排气歧管优化匹配研究中。结果表明,合理匹配排气歧管可以使该机中低速扭矩和燃油消耗率分别实现5.2%和5%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李智安 《天津汽车》2009,(12):52-55
发动机排气歧管的传统设计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的需求,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可以深入地了解排气歧管内部的压力和流场分布。文章利用发动机排气歧管气体流动的数学描述及排气歧管三维数值模拟及Fluent软件平台,采用k-ε湍流模型,对排气歧管内部压力和速度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应用CFD来研究排气歧管和模拟其内部流动状况,计算效率高,容易实现,CFD对优化发动机排气歧管的结构设计和改善排气效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鉴于某增压汽油机排气歧管在热冲击试验中的开裂问题,采用流固耦合热分析方法,用计算流体力学和有限元软件计算了排气歧管的温度场和热应力分布,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并证实了排气歧管的开裂系热应力过高所致。据此,对排气歧管结构进行了若干方案的改进,最终采用四二合一的构型,经试验测试不再发生开裂现象。说明流固耦合热分析是解决排气歧管开裂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正(5)压力传感器(如图66所示)(1)MAP(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进气歧管上。该传感器包含一个压电传感器(压力),其用于:通过体积效率计算发动机内流量计算体积效率之适切性以要求正确的增压级别通过压力估算进气歧管容积内所存储的质量,进而计算进气系统内的流量(2)TMAP(温度歧管绝对压  相似文献   

11.
郑美茹 《汽车维修》2010,(12):19-21
<正>汽车发动机进、排气系统的结构和流动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是发动机中的关键部分之一。在设计排气歧管时,为了不使各缸排气相互干扰以及不出现排气倒流现象,并尽可能地利用惯性排气,应使排气歧管的内表面光滑,降低排气阻力,而且各缸歧管应相互独立。  相似文献   

12.
某增压汽油机中,排气歧管的隔板倒角与颈部和催化器的壳体都出现开裂。通过仿真分析和对比试验发现,隔板倒角和颈部热应力过大是造成开裂的主要原因,而排气歧管1阶模态频率过低是催化器壳体开裂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大隔板处圆角并增加隔板厚度解决了隔板开裂问题,在颈部加筋解决了颈部开裂问题,而通过优化支架并另外增加固定支架提高排气歧管1阶模态频率解决了催化器壳体开裂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积累了排气歧管的仿真、设计和测试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一辆沃尔沃(VOLVO B7R XW6122A)大客车,客户反映发动机动力性变差。检查发现排气歧管变形,且在第1、2、3缸和第4、5、6缸对接处有一条长50mm的裂纹,更换排气歧管后试车,发动机工作正常,客户将车接走。1个月后,该车因同样问题返回我维修中心检修,检查发现排气歧管再次损坏。  相似文献   

14.
福特公司欧洲动力系研究部的一项研究表明,涡轮增压发动机采用集成排气歧管气缸盖具有极大的潜力。采用这项技术可以在提高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欧盟已经确定2015年的CO2排放目标是130g/km。从2012年开始排放目标逐步紧缩,最终满足这个目标。遵守这个限制是规划轿车制造商动力系投资计划的主要驱动力。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步骤是引入新的汽油燃烧方法,例如层状燃烧或者可控自燃,并在欧洲小型和中级轿车市场引入缩小排量概念的集成排气歧管气缸盖。  相似文献   

15.
基于BOOST软件对某款汽油机排气歧管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VL BOOST软件对某款汽油机进行了一维不稳定流动模拟计算,发现4-1的排气歧管连接方式影响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将排气歧管连接方式由原来的4-1改为4-2-1,且在不影响各缸充气效率的情况下,微调排气歧管的长度得到3种方案.通过比较功率和扭矩确定方案2为最佳方案,并按改进方案2设计排气系统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与原方案相比,按方案2改进排气系统后发动机功率提高,且其燃油消耗曲线更加平坦,低油耗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16.
涡轮增压柴油机可变谐振进气系统的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康耀  张砾 《汽车工程》1999,21(5):299-302,294
为节省涡轮增压可变谐振进气系统设计的时间和费用,本文研究了该系统模拟计算方法,其中进排气采用一维非定常流动模型,控制阀采用节流孔板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模拟计算方法是可行的。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控制阀泄漏和开度对充量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发动机排气系统噪声,首先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模型的内部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其次通过计算得到计算域内流场分布,观察打开不同排气歧管入口时消音器及尾管的内部流线图、催化转化器内部气体流动均匀性来研究分析发动机排气歧管噪声的产生原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原结构中不合理的部位,并提出2种对发动机排气系统的优化改进方案,以达到减小排气阻力和排气噪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发动机工作过程和排气消声器耦合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考虑了发动机排气系统中气体的非定常流动,利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排气消声器和发动机的耦合仿真模型,利用这种方法进行了某轿车的排气消声器设计,在设计时模拟了汽车加速噪声测量过程中的发动机工作过程和消声器的消声特性,以使设计工况更加符合实际的测试工况。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一款增压三缸汽油机进气歧管,采用CFD分析方法研究了稳压腔-支气道过渡圆角、节气门安装角、进气歧管总管长度等参数对进气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稳压腔与气道之间过渡圆角,可以降低压损、增大相应支气道的进气流量;节气门布置的角度会对进气歧管内的流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进气均匀性;节气门后总管长度对进气歧管流场分布有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发动机开发过程中排气歧管开裂的工程问题,采用Abaqus CAE建立了排气歧管及其相关部件的有限元模型,根据排气歧管裂纹试验规范模拟计算排气歧管瞬态温度场;随后进行排气歧管的瞬态流固耦合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排气歧管局部存在塑性应变过大的情况,与裂纹试验中排气歧管开裂位置吻合;经过局部结构优化,最终解决了该排气歧管的开裂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