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旅客列车影响区和非影响区进行了分析,进而确定了非影响区及影响区内可铺画的货物列车数,提出了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分析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直通运营模式下,城轨市域线列车与市区线列车组合运营,列车制式与开行方案的差异影响着直通区段通过能力。本文基于列车追踪与越行的4种运营模式,考虑城轨市区线对直通列车运行速度的制约,采用基于图解的计算分析方法,将列车运行周期划分为若干个列车组合,运用异质列车旅行时间差与列车追踪间隔计算列车组合时间,提出了异质列车开行方案与制式差异复合影响下的直通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最后,依托南京地铁2号线与S6号线的线路数据与列车运行数据,通过设计的列车停站方案验证了方法有效性,并分析了直通区段通过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直通列车与本线列车开行比例相同时直通区段通过能力最小;随着本线列车开行比例的上升、直通列车越站次数减少,直通区段通过能力不断增大;直通列车采用非站站停追踪模式或越行1次模式时,直通区段通过能力相近,且相较于越行2次模式时通过能力更大;直通列车站站停模式下,直通区段通过能力受异质列车加、减速性能影响显著。研究成果可为实施直通运营的线路通过能力可行性判定与列车开行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单线提速区段通过能力和旅行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为了提供在铁路单线区段开行快速列车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单线提速区段开行快速列车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建立了单线区段快速列车扣除系数的计算模型,提出了单线区段快速列车扣除系数随速度提高呈减小趋势的重要结论;并通过单线区段快速列车会车和越行次数的关系分析,提出了快速列车开行数量和开行速度对单线区段货物列车旅行速度影响的一般性结论。  相似文献   

4.
复线自闭区段旅客列车提速与车站间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铁路复线自动闭塞区段在一定的速度系数前提下以及扣除系数范围内,提速列车的速度和开行数量与车站间距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各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运用模拟仿真方法对结论进行验证,最终确定出快速旅客列车开行比例、运行速度与车站间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重庆具有典型的组团特征,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郊列车能够有效缓解重庆主城区的交通压力。从开行数量、开行时段、停站情况三个方面分析了渝利线市郊列车的开行现状,给出了全日站间客流表及客流密度,以确定市郊列车的开行区段及数量。在现有列车开行方案基础上,根据渝利铁路沿线市郊客流的需求进行了改进,即在6:00~21:30,分别开行3.5对"重庆北—涪陵北"区段、7对"重庆北—石柱县"区段的站站停市郊列车,并在早晚高峰时段,增加市郊列车开行频率。相对于现有列车开行方案,改进的方案方便乘客记忆,且能够保证乘客出行的便利性。  相似文献   

6.
在单线区段的困难区间修建双线插入段或双线区间是增强区段通过能力和提高列车旅行速度的有效措施.修正了"外包区间"的概念、提出了"双插段单元"和"双线区间单元"(统称"双线单元")以及在双线单元实现列车双通过周期适应范围的概念;指出双线单元的通过能力是取决于区段条件的变量,取得最大通过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单元内各区间的周期相等,双线单元只能在一定的运行图周期范围内实现列车双通过且适应的周期范围对于单元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一般是不一致的.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双线区段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研究结论可以为单线区段扩能提速设计和单双线区段运营组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由于市郊客流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不均衡的特点,单一交路、站站停列车不能很好地满足客流需求,因此根据市郊客流特点研究不同停站方案(如快慢车)、开行区段(如大小区段) 组合的列车开行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乘客出行广义费用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列车开行方案与乘客选择之间的主从博弈关系,建立了市郊线路多交路快慢车开行方案的双层规划模型,并设计了遗传-模拟退火优化算法进行求解.在算例研究中,针对某一具体市郊线路,对结合大小交路、快慢车的列车开行方案进行优化,求解得出相对于传统的单一交路、站站停开行模式,多交路快慢车结合的开行方案使乘客的总旅行时间和企业运营成本分别降低了2.25%和9.25%,验证了本文模型和算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将旅客列车速度提高到140 ̄160km/h是铁路改善旅客运输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既有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提高旅客列车速度并相应提高货物列车速度后旅客列车起停附加时分及货物列车起停附加时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进而对旅客列车提高速度后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I追、列车到达间隔时间I到、列车出发间隔时间I发和列车不停车通过车站间隔时间I通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出  相似文献   

9.
合理地确定非平行运行图的扣除系数并研究其影响因素对正确地确定线路通过能力和质量良好地编制列车运行图,挖掘运输潜力有很大意义.本文就我国正在发展中的双线自动闭塞区段上的快速旅客列车的扣除系数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以下主要三点;一、对双线自动闭塞区段快速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确定,摆脱了传统的按照限制区间进行的作法;二、提出在追踪运行图上,相邻两越行停车地点间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货物列车运行时分(t_(适当)~越)的概念,并进而研究了它的计算公式及其与△之间的函数关系;三、提出旅客列车影响区的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和 t_(适当)~越的概念制定了确定快速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新途径.本文结论,对于改善区段通过能力的计算,改善快速旅客列车运行线的铺画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移动自动闭塞条件下列车区间运行延误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动自动闭塞系统(MAS)是一个处于研究中的智能优先进列车控制系统,它将充分利用当今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以提高铁路的运营水平。本文将通过对移动自动闭塞和自动闭塞区段前后行列车运行状态的系统进行分析,着重研究移动自动闭塞条件下发生列车区间运行延误时的系统性能,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快速客运网背景,将列车开行模式问题定位为列车运行区段与列车类别的协同优化确定问题.通过对列车开行模式类型的分析,提出以运输效用为核心的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模式确定方法.分析列车开行模式的适用条件,研究列车发车间隔、技术成本系数与旅客时间价值三类因素作用下列车开行模式选择的临界水平.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路网范围内两类列车开行模式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显示:列车通达运行范围以技术条件为界的开行模式方案换乘次数较少,平均直达里程较长,且列车无欠速运行.  相似文献   

12.
针对快速客运网背景,将列车开行模式问题定位为列车运行区段与列车类别的协同优化确定问题.通过对列车开行模式类型的分析,提出以运输效用为核心的客运专线列车开行模式确定方法.分析列车开行模式的适用条件,研究列车发车间隔、技术成本系数与旅客时间价值三类因素作用下列车开行模式选择的临界水平.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路网范围内两类列车开行模式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模拟试验的结果显示:列车通达运行范围以技术条件为界的开行模式方案换乘次数较少,平均直达里程较长,且列车无欠速运行.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大小交路列车开行比例关系,划分了2种典型的大小交路列车开行比例; 基于跨交路乘客对直达列车的选择偏好与换乘行为,提出了2种开行比例模式下乘客的广义出行费用计算方法; 考虑共线区段列车运行间隔的匹配关系,计算了运营车底数量; 以乘客出行费用和企业运营费用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了适用于多编组的大小交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并针对开行方案编制流程和模型特点,设计了开行时段优化算法和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以上海地铁8号线为例,研究了全日列车开行时段划分及其最优开行方案; 考虑固定编组和多编组与大小交路的组合运营模式,分析了单一交路运营与组合运营模式下的最优方案及其运营指标; 研究了乘客选择偏好和时间价值对开行方案和小交路折返站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一交路运营模式相比,大小交路运营模式下的乘客候车时间成本增幅超过11%;固定列车编组条件下,开行比例1:1模式下的小交路长度比开行比例2:1模式下的小交路长4个区间; 多编组运营的早高峰系统总成本降幅超过1.87%,比固定编组运营更具优势; 乘客对直达列车的选择偏好对多编组开行方案的影响较固定编组更大,当选择偏好概率大于0.3时,多编组开行方案的小交路折返站位置向外围延伸; 当时间价值增至原来的1.8倍及以上时,固定编组的运营模式由大小交路变为单一交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直通运营下通过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通运营下,异质列车间追踪间隔与同质列车不同,通过能力受影响.在分析 列车追踪间隔计算原理基础上,提出直通运营下直通区段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研究表明, 在给定的参数下,市郊铁路列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间追踪间隔为110 s,城市轨道交通 列车间追踪间隔为85 s.直通区段直通列车发车频率越高,通过能力影响越大,且直通列 车在直通区段运营速度越大,通过能力降低越显著.在实际可实现的追踪间隔为120 s 下, 若满足客流需求所需的最小平均发车间隔小于125 s,则不能开行直通列车;若满足客流 需求所需的最小平均发车间隔大于212 s 时,可按1:1开行直通列车.  相似文献   

15.
单线铁路区段,旅客列车的行车密度与其旅行速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单线铁路旅客列车会车,越行方式和旅行速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找到了列车旅行速度和列车开行密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最后通过对渝怀线的计算机模拟计算,得出了渝怀线旅客列车开行数量的合理范围,对旅客列车合理开行数量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客运专线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客流分配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为了制定合理的列车开行方案,从旅客的出行需求及满意度出发,分析了影响客流分配的主要因素;根据开行方案中列车的运行区段及列车停站情况,构造了列车的运行网络;结合旅客的出行心理,给出了将旅客出行成本折算成旅客满意度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确定裔流分配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模型体现了旅客对列车选择的主动性.通过研究影响客流分配的相关因素,给出了路网客流的合理分配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高速铁路线路合流区段高峰小时通过能力紧张的问题,本文结合车站间隔时间随着相邻列车运行状态及运行速度、车站而动态变化的特征,将精确到1 s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和车站间隔时间作为输入条件,以最大化高峰小时列车开行数量、优先组织开行停站较少的列车为目标,提出基于列车运行时空路径的高峰小时运力资源配置模型,设计分支定界求解算法,采用列生成技术降低模型求解规模.以包含7个车站的客流区段作为算例,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满足旅客运输需求.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列车假设为一个离散质量系统,应用列车纵向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对2×3700t 重载组合列车运行于各种线路纵断面条件下的列车纵向力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在我国既有铁路上组织开行重载组合列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既有复线区段快速列车越行站的布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分析列车运行图结构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列车越行方式的产生条件,详细分析了既有复线区段开行快速列车而中间站配线数量不变时,对线路通过能力和列车旅行速度的影响,建立了快速列车越行站布局的概率模型。并以京广线和京沪线为背景进行了仿真分析,给出了我国既有复线快速列车越行站分布和站线配置的一般原则和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列车动力学的方法,使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实例对组合列车的断钩事故进行了分析。文中指由,实现主辅机的操纵同步、提高缓解初速、采用空气—电阻联合制动进行列车调速、尾部加挂补机时参与列车的制动缓解等都可以有效地减小列车冲动。文中建议,在组合列车开行之前,应当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认真的列车动力学分析,以确保组合列车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