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从中间轮对横动量、轮轨接触状态、转向架设计等方面分析了DF8B内燃机车轮缘非正常磨耗的原因,并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及建议。认为应用径向转向架技术在减少机车动轮轮缘磨耗、提高动力学性能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指出机车车轮轮缘镟成磨耗型踏面并配置HB-1型轮级喷脂器可降低轮轮缘磨耗,并对锥型踏面与磨耗踏面万公里磨耗情况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轮轨润滑装置的运用效果和使用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1年1月起,我段电力机车的轮缘总平均磨耗由1990年的008mm104km增至054mm104km,磨耗较快的一些机车轮缘甚至高达3mm104km,只能运行一个辅修期便需要镟轮。轮缘早期磨耗到限的这种现象,使大部分机车在一个中修期内要多次镟轮,部分机车还不得不于中修之前更换轮对。特别是在雨季磨耗高峰期,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机车待镟轮或换轮,造成机车检修台位一度极为紧张、不落轮镟床不堪负荷故障日益增加。这种局面不但严重地影响了运输生产,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直到了1994年,这种现象才开始有了根本的改善,在1994年一季度,我段电…  相似文献   

4.
轮对自由横动量对2C_0机车轮缘磨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轮对自由横动量的大小关系到机车曲线通过时的轮缘磨耗情况,同时对钢轨的磨损也有很大的影响。文章对机车运用中轮对自由横动量对轮缘磨耗的影响作简要论述,并在建立了两种2C0径向转向架机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在小半径曲线上的仿真计算,分析了轮对自由横动量的变化对机车曲线通过时与轮缘磨耗有关的指标值(主要包括外轮导向力、摇头角以及轮缘磨耗)的影响。得出合理的轮对自由横动量的设置可以延长轮对的使用寿命的结论,为轮对自由横动量的设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列车提速后,道岔直股护轮轨的非正常侧面磨耗日趋严重,有的已危及行车安全。文章从线路平面布置条件、直股护轮轨缓冲段轮缘槽宽组装误差、线岔维修质量的角度简述了道岔直股护轮轨产生非正常侧面磨耗的原因,并提出了减缓直股护轮轨非正常侧面磨耗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上海机务段使用HXD3机车担当沪昆线上海-株洲区段客运列车和沪宁、沪杭线货运列车的牵引任务,在机车运用和检修中,机车轮缘出现非正常磨耗现象,增加了机车检修工作量和检修成本,影响了机车运用率.通过对10台机车轮缘数据进行调查,并从机车转向架结构、主要技术参数及机车运用线路基本情况等入手,对HXD3机车轮缘非正常磨耗进行了初步原因分析,提出减少轮缘磨耗的措施,最后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7.
C80车辆在大秦线重载运输当中轮缘非正常磨耗对运输生产影响较大,通过分析轮缘非正常磨耗的原因,提出建议与策略,制定卡控措施,有效地防范轮对故障隐患风险。  相似文献   

8.
介绍成都机务段SS3型机车运用轮对踏面及表面损伤的现状,对轮对运用过程中出现的踏面、轮缘磨耗及踏面剥离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检修预防措施,以延长轮对的使用寿命,提高机车走行部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电气化铁路多在坡道较大、弯道较多的山区,机车轮对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如何减少轮缘磨耗是电力机务系统的一个重要课题。减少轮缘磨耗,不仅可以减少机车检修工作量,提高机车运用率,而且会带来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一、我段机车轮缘的磨耗情况我段地处鄂西山区,担负着襄渝线东段的运输任务,该区段全长364km,共有277处弯道,占该区段全长的35%。于1980年8月通车,采用SS1型电力机车,在头两年内,机车轮缘磨耗十分严重。对于旋削后的标准轮对,多数机车只运行一个定修公里(2.3~3.5×10~4km)就磨耗到限,需要旋轮,少数机车连一个定修公里也走不到就要临修旋轮。部分机车自1980年8月至12月的轮缘磨  相似文献   

10.
HXN5型内燃机车是从GE公司引进的单司机室单向运行机车,在投入运用一段时间后,转向架出现一些故障,针对故障原因进行改进后,转向架运用情况明显好转。另外,为彻底解决轮缘踏面非正常磨耗问题,开发单拉杆定位转向架装用在双司机室机车上进行双向运行,使轮缘踏面的磨耗改善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轮径差对车辆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有轮径差的转向架进行受力分析,理论推断出由于轮径差的存在而改变轮对的对中平衡位置,进而改变轮轨接触关系,影响车辆系统的稳定性。根据轮径差的大小将轮径差对车辆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划分为易稳定区、欠稳定区和亚稳定区。在易稳定区内,车辆系统的稳定性较高,而且不易发生轮对偏磨;在欠稳定区内,车辆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而且容易发生踏面偏磨;在亚稳定区内,虽然车辆系统的稳定性也比较高,但容易发生轮缘偏磨。运用数字仿真对理论推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推断是正确的。为了提高车辆系统的稳定性和减轻车轮的磨耗,应尽量减小轮径差,使车辆经常运行于易稳定区。  相似文献   

12.
由于地铁列车的频繁碾压而使得部分地段钢轨的侧面磨耗日益加剧,不但造成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还严重威胁列车的行车安全。通过对南京地铁1号线钢轨侧面磨耗情况进行实地调查,选择干式润滑方式对新模范马路—南京站上行线侧磨严重地段,进行为期3个月的减磨、减噪涂覆试验。经过对现场使用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比较,认为干式润滑技术能有效减少钢轨侧面磨耗及机车轮缘磨耗,降低车辆经过时的噪声,提高列车运行平稳性,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建议:优化干式润滑剂涂覆装置及涂覆方法,以达最大经济效益,加强对钢轨磨耗及轮缘磨耗情况的测量统计,以便于后续线路的维修养护。  相似文献   

13.
结合机车轮缘磨耗的机理及SS7型电力机车设计结构特点,从理论上进行了SS7型电力机车轮缘偏磨问题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缓轮缘偏磨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地铁刚性接触悬挂弓网磨耗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弓网间的磨耗包括机械磨耗和电气磨耗,而且大部分同时伴随着这两种类型的磨耗.从地铁刚性接触悬挂布置、悬吊结构刚度以及弓网电接触等方面,分析弓网磨耗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有效改善弓网间的磨耗,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建议:综合考虑整条线刚性接触网的布置,增加特殊区段悬吊结构的弹性,选择与接触网相匹配的受电弓,精心进行接触网施工和检修等.  相似文献   

15.
以朔黄铁路为工程背景,从疲劳抗裂的角度对列车轴重250 kN、280 kN、300 kN、330 kN、350 kN、400 kN情况下,对朔黄铁路32 m正常高度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的疲劳抗裂性进行分析。通过正截面疲劳应力分析可知:1250 kN轴重时,梁体在循环次数达500万次左右才会出现消压,1 800万次左右开裂;2280 kN轴重时,梁体在循环次数达150万次左右就会出现消压,800万次左右开裂;3300 kN轴重时,梁体在循环次数达51万次左右已开始消压,450万次左右开裂;4330 kN轴重时,梁体在循环次数达3万次左右已开始消压,150万次左右开裂;5350 kN轴重时,梁体在循环次数达1000次左右就开始消压,59万次左右开裂;6400 kN轴重时,梁体在循环次数达100次左右已出现开裂。因此,既有朔黄铁路重载运输的列车轴重从23t提高到300 kN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现有货车制动系统管系法兰接头漏泄问题,对现有货车用法兰接头结构、现场运用情况等进行了分析、调查,并对法兰接头做了较大改进。对新旧2种结构的法兰接头进行了一系列模拟对比试验,证明新结构法兰接头对保证管系安装的准确性及管系连接刚度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T形截面RPC简支梁抗剪性能,开展6根配置HRB500级钢筋的RPC简支梁抗剪试验,包括3根矩形梁和3根T形梁。采用ANSYS分析软件对T形截面高强钢筋RPC梁的受力性能进行模拟,探讨其本构关系及模型建立,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ANSYS建立的模型能较好地模拟T形截面RPC梁的抗剪受力性能,采用T形截面可以提高RPC梁的抗剪承载力及抗变形性能,T形截面RPC梁的抗剪承载力较矩形截面RPC梁分别提高27.26%、21.03%、11.33%;翼缘宽度对T形高强钢筋RPC梁抗剪性能有较大影响,当翼缘宽度与腹板宽度比值为2时,梁的抗剪承载力提高最大,配箍率为0和0.25%的T形截面RPC梁抗剪承载力较矩形截面RPC梁分别提高29.2%和11.54%,翼缘宽度对T形截面RPC无腹筋梁抗剪承载力的影响更为显著,但影响程度并不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组合梁桥有效翼缘宽度国内外规范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进行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分析时,考虑到剪力滞效应的影响,常采用翼缘有效宽度的概念计算组合结构的应力和变形。就国内外不同规范对翼缘有效宽度的规定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制订翼缘有效宽度所考虑的基本因素,阐明了我国规范和其他规范的差别,并指出我国规范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铁道部第五次大提速已于 2 0 0 4年 4月 18日正式实施 ,蚌埠分局管内津浦线重载快速区段的最高通过速度由原来的 12 0~ 14 0km/h提高到 160km/h。而在 2 0 0 3年大面积提速改造中 ,并未对原有固定型提速道岔进行改造。随着线路的再次提速 ,因固定型提速道岔转辙部位直股钢轨侧磨而多次引发机车摇晃。为此 ,对侧磨的产生原因、预防和整治对策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