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清化饮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病理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及血浆胃动素(MTL)的影响。方法将53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8只和CAG造模组45只,予建立病证结合CAG大鼠模型。抽检大鼠确认造模成功后,将CAG造模组余下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维酶素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各8只。予相应药物干预30d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并留取胃组织,分析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与血清IL-10、NO、GAS及血浆MTL浓度。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见不同程度的胃黏膜萎缩,血清IL-10、GAS浓度降低,血清NO、血浆MTL含量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清化饮可不同程度改善胃黏膜病理情况,升高血清IL-10、GAS浓度,降低血清NO、血浆MTL含量(P<0.05或P<0.01),且高剂量组疗效更为显著(P<0.01)。结论中药复方清化饮可调控血清IL-10、NO、GAS及血浆MTL的表达失衡,有效逆转CAG大鼠胃黏膜病变。  相似文献   

2.
白藜芦醇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试验性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肠黏膜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5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O)、模型组(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治疗组(resveratrol-treated group,RES)。假手术组于开腹翻动十二指肠后关腹,模型组以40 g/L牛磺胆酸钠1 mL/kg胰胆管逆行注射制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治疗组制模后立即于阴茎背静脉注射等剂量白藜芦醇(5 mg/mL1、0 mg/kg)。于3、61、2 h 3个时间点各剖杀6只大鼠。TUNEL法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肠组织中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3、6、12 h肠黏膜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治疗组各时间点Bax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白藜芦醇可通过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维持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从而防止了急性重症胰腺炎细菌和毒素的移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小鼠颅脑创伤急性胃黏膜病变模型中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40只成年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模型组+GGA组(C组)、模型组+生理盐水对照组(D组)。模型制作采用Feeney改良方法制成颅脑创伤急性胃黏膜病变模型;C组同时给予HSP70诱导剂GGA(geranylgeranylacetone,800mg/kg)灌胃。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TUNEL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及胃黏膜内HSP70的表达和细胞凋亡。结果 B组小鼠脑组织挫伤及胃黏膜损伤范围大于A、C组(P<0.05)。B组小鼠脑组织及胃黏膜内HSP70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高于A组(P<0.05);B、D组脑组织和胃黏膜内细胞凋亡最明显,明显高于A、C组(P<0.05);经GGA灌胃后HSP70蛋白表达明显升高,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C组的HSP70表达高于B、D组,而细胞凋亡指数低于B、D组(P<0.05)。结论 GGA灌胃后能够诱导HSP70在脑组织和胃黏膜内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途径是HSP70保护脑组织和胃黏膜的机制之一;GGA可以用于颅脑创伤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藏红花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相关病理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36只大鼠随机均分为6组:正常组、损伤组及治疗组A、B、C、D。通过BBB评分法(the Basso Beattie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和HE染色评估藏红花的神经保护作用并确定最有效剂量。另取6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组、损伤组、治疗组,通过尼氏染色、TUNEL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观察评估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与Bcl-2的表达;ELISA、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检测炎症相关因子1L-1β、1L-10、TNF-α、P38MAPK的表达,Western blot、免疫组化检测水肿相关因子APQ-4的表达。结果藏红花最有效剂量为100mg/kg。治疗组与损伤组相比,神经细胞结构更清晰,凋亡细胞数目显著降低(26.37±1.54 vs.35.94±1.62,P=0.000),Bax表达明显降低(P=0.000)而Bcl-2表达有所提高(P=0.036),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降低[(300.30±33.26)%vs.(132.54±10.21)%,P=0.000],APQ-4表达水平降低[(359.55±16.12)%vs.(124.53±20.35)%,P=0.000]。结论藏红花通过抗凋亡、抗炎及抗水肿机制在大鼠脊髓损伤后起到神经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cl-2、Bax蛋白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小管的表达及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20只)和梗阻性黄疸组(40只)。结扎胆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对照组仅剖腹游离胆总管。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第1、2、3、4周处死,检测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Cr)的变化;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TUNEL法观察肾小管细胞凋亡;免疫组化Elivision二步法检测梗阻性黄疸大鼠肾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随着梗阻性黄疸时间的延长,血清BUN和Cr逐渐升高;肾小管凋亡细胞增多。梗阻性黄疸组与对照组的Bcl-2、Bax蛋白表达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经Spearman s相关性分析,肾小管细胞Bax蛋白表达与肾小管细胞凋亡呈正相关,而Bcl-2蛋白表达则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梗阻性黄疸可以引起大鼠肾脏损害,肾小管细胞凋亡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肾功能损害中发挥作用;Bcl-2、Bax蛋白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三叶因子3(TFF3)在胃溃疡大鼠脾脏不同部位的表达。方法胃前壁黏膜下注射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正常组(6只)和溃疡组(42只)雄性大鼠脾脏TFF3的表达。结果①溃疡组大鼠脾脏明显肿大、充血;与正常组相比白髓面积明显增大(P<0.05或P<0.01),至6 d组最大,边缘区增厚(P<0.05或P<0.01),至10 d组最厚;红髓面积减少。②TFF3阳性反应物呈棕黄色颗粒状分布于胞质中。③TFF3在正常组大鼠脾脏中呈弱阳性表达,在溃疡组表达明显增高(P<0.05或P<0.01)。溃疡组白髓中阳性细胞TFF3平均吸光度值各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以10 d组增高最为明显;边缘区阳性细胞TFF3吸光度值1、2 d和6 d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或P<0.01),以6 d组增高最为明显;红髓阳性细胞TFF3吸光度值1、2、6 d和14 d组与正常组相比明显增高(P<0.05或P<0.01),以6 d组增高最为明显。④溃疡组边缘区TFF3表达与损伤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TFF3在胃溃疡大鼠脾脏各部位呈高水平表达,可能通过提高脾脏免疫反应性促进胃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大鼠中的表达及促进NAFLD进展的可能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15只)。对照组饲以基础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NAFLD模型造模12周。放射免疫法测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水平;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血清OSM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OSM及抑瘤素M受体(OSMR)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OSM质量浓度(ng/mL)较对照组高(27.57±7.17 vs.22.64±4.52,P<0.05)、FINS浓度的自然对数也较对照组高(3.36±0.26 vs.3.15±0.27,P<0.05)。免疫组化检测显示,OSM蛋白主要表达于浸润的炎症细胞、胆管上皮细胞胞膜及胞质,肝细胞、枯否氏细胞(kupffer cells,KC)胞膜及胞质也见少量表达。OSMR主要在肝细胞胞质及胞膜表达,尤其是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模型组肝组织OSM和OSMR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OSM和OSMR表达升高促进了NAFLD的发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苷(PNS)对大鼠股骨骨折后肾髓质浅层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对骨折后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0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单纯骨折组(36只)、骨折治疗组(36只)、正常对照组(30只);前两组大鼠分别在骨折建模后1、6、12、24、36、48h时各处死6只,在相同时间段正常对照组处死5只。HE染色观察肾髓质的病理变化,TUNEL染色观察凋亡细胞,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技术检测Bcl-2和Bax在肾髓质浅层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单纯骨折组中位于肾髓质浅层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轻度颗粒变性,间质小血管轻度扩张淤血;骨折治疗组与单纯骨折组相比,病变程度较轻。在单纯骨折组中,Bcl-2及Bcl-2mRNA表达在1~36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ax表达在12~36h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Bax mRNA表达自骨折6h以后开始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骨折治疗组,Bcl-2表达在1h明显比单纯骨折组高(P<0.01),Bcl-2mRNA表达在1~48h均高于单纯骨折组(P<0.01);Bax及Bax mRNA表达在1~48h均较单纯骨折组低(P<0.01)。结论骨折创伤对肾髓质浅层Bcl-2、Bax蛋白的表达及mRNA的转录均有明显影响。PNS可能通过上调抑凋亡基因Bcl-2以及下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从而起到抑制组织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根除治疗对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MIF和Hp在慢性胃炎和胃溃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胃镜下随机采集胃黏膜活检组织,经14C呼气试验、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检测Hp均为阳性,并经病理检验证实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各40例,Hp阴性的健康检查者2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各组MIF蛋白的表达;进行Hp根治治疗2周,停药4周后复查Hp及MIF,比较根除前后各组MIF水平.结果 MIF蛋白在Hp阴性的正常胃黏膜中阳性表达低(2/25,8%);在Hp感染的慢性浅表性胃炎(12/40,30%)、萎缩性胃炎(26/40,65%)和胃溃疡组织(19/40,47.5%)阳性表达增强,显著高于Hp阴性的正常胃黏膜组(57/120 vs. 2/25;χ~2=13.376,P<0.01);在慢性炎症中,随着炎症程度增加,MIF表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12/40 vs. 26/40;χ~2=9.825,P<0.01);Hp根除后,MIF蛋白表达阳性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57/120 vs. 23/103;χ~2=15.264, P<0.01),而Hp仍为阳性者MIF蛋白阳性率无显著变化.结论 Hp感染导致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及溃疡的形成与胃黏膜MIF的表达相关,根除Hp感染可降低胃黏膜MIF基因表达的异常,可能对预防或减缓胃癌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大鼠实验模型观察瘦素(leptin)、环氧合酶-2(COX-2)及p27在胆汁所致胃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分成4组:十二指肠胃反流(duodenogastric reflux,DGR)组、DGR 胆管结扎(bile duct ligation,BDL)组、胆管结扎组(BDL)、假手术组(control,C)组。术后12周处死大鼠,观察胃黏膜损害及病理组织学改变,计算DIX-ON积分;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大鼠胃黏膜瘦素、COX-2及p27表达。结果DIXON积分DGR组、DGR BDL组较BDL组及假手术组积分均升高(P<0.05),DGR组较DGR BDL组DIXON积分升高(P<0.05);DGR组、DGR BDL组与BDL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胃黏膜瘦素、COX-2高表达(P<0.05),p27低表达(P<0.05),DGR组比DGR BDL组高表达尤为明显(P<0.05)。DIXON积分与瘦素、COX-2表达呈正相关,与p27表达呈负相关。结论胆汁反流致胃黏膜损伤过程中,瘦素、COX-2及p27蛋白与病变的修复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胃癌靶向治疗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癌的死亡率在全球癌症死亡率中居第二位,而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其死亡率更是居于榜首.不幸的是,大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疾病已经进入晚期,此时传统的手术治疗、化疗及放疗都不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近几十年来一种新的治疗模式--肿瘤分子靶向性治疗正逐渐在抗肿瘤治疗中占据自己的舞台,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就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从胃癌靶向性分子的筛选与应用、调整肿瘤微环境和抗肿瘤免疫治疗等三方面对胃癌靶向性治疗的分子基础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12.
舒肝丸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舒肝丸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水浸应激性、利血平性及无水乙醇性胃溃疡模型观察舒肝丸对胃溃疡的保护作用 ;幽门结扎收集胃液观察其对大鼠胃液分泌的影响 ;采用小鼠胃排空方法观察舒肝丸对胃运动的影响 ;以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其镇痛作用。结果 舒肝丸对小鼠水浸应激性、利血平性及无水乙醇性胃溃疡模型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能抑制大鼠胃酸及胃蛋白酶的分泌 ,促进胃黏液的分泌 ;抑制正常小鼠胃排空及新斯的明所致的胃排空亢进 ,对阿托品所致的胃排空迟缓有协同作用 ,但作用不明显 ;可提高小鼠的热痛阈 ,减少小鼠的扭体次数。结论 舒肝丸具有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胃液分泌、促进胃黏液分泌、抑制胃平滑肌运动及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胃消化间期压力活动的对角切片谱分布情况。方法应用随机信号的对角切片谱分析胃消化间期压力活动,这种方法可克服功率谱分析缺少相位信息的缺陷,同时保留高阶谱分析包含相位信息的优良特性。结果胃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Ⅲ期压力活动表现明显的平方相位自耦合结构,而Ⅰ期的压力活动几乎没有相位耦合。结论胃消化间期压力活动可能存在着非线性平方相位耦合关系,并从细胞分子水平上的胃肌电活动(GMA)对这种耦合现象发生的机理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脾脏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及体外诱导培养的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对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影响,以期了解脾脏在胃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15例行进展期近端胃癌根治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患者的新鲜手术切除脾脏组织,分离巨噬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型巨噬细胞表型变化;全自动磁珠提取系统从健康志愿者新鲜血液中分离单核细胞,分别给予10 ng/mL的GM-CSF和M-CSF诱导成M1型、M2型巨噬细胞,并用CD16和CD163进行鉴定;利用Transwell共培养法将胃癌细胞SGC-7901和AGS与M1、M2型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共培养,锥虫蓝(台盼蓝)染色进行计数来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变化。结果进展期胃癌患者脾脏中M2型巨噬细胞比例增加,M1型巨噬细胞比例降低;单核细胞经GM-CSF和M-CSF体外培养,可分别诱导为M1型、M2型巨噬细胞,其阳性率分别为(95.46±4.21)%和(94.67±4.97)%;M2型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可促进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M1型巨噬细胞则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结论本研究鉴定出进展期胃癌患者脾脏组织中不同巨噬细胞的比例,证实了不同类型巨噬细胞对胃癌细胞的影响不同,M2型巨噬细胞起促进胃癌细胞进展,而M1型巨噬细胞则对胃癌细胞起抑制作用,进一步揭示了脾脏在胃癌进展中的作用,为临床制订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年轻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2012-2017年所有胃癌患者,将发病年龄用五分位间距法对年轻胃癌和中老年胃癌进行区分(45岁被确定为年轻胃癌和中老年胃癌的年龄截断值),分析两组的人口学、临床病理、分子病理和预后特征。结果分析所获取的年轻胃癌组(n=108)和中老年胃癌组(n=216)患者的性别信息,性别比分别为1.4∶1和3.5∶1(P<0.001);年轻胃癌和中老年胃癌家族史的比例分别为8.33%和2.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与中老年患者组相比,年轻患者组以胃窦部发生病变为主,多部位发生更为常见,更多胃溃疡病史,诊断所需时间更长,以低分化腺癌为主,印戒细胞癌比例较高,BorrmannⅢ型和Ⅳ型更为多见,生存时间更短(P<0.05)。但两组在Her-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EB病毒相关RNA(EBER)表达方面未见差异(P>0.05)。结论年轻胃癌患者在性别比例、临床病理及预后特征等方面不同于中老年胃癌患者,恶性度更高,预后更差,可以考虑作为一个独特的临床群体。进一步研究年轻胃癌患者的病因和高危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神经纤毛蛋白1(NRP-1)在胃癌组织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80例胃癌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NRP-1表达,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不同分化程度的胃癌细胞NRP-1表达,K-M生存曲线和多因素回归模型用于分析胃癌预后。结果胃癌组织中NRP-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01),胃癌组织中NRP-1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AJCC分期、T分期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高表达NRP-1是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子。结论过表达NRP-1可能在胃癌进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表达NRP-1可作为生物标志物预测胃癌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对胃黏膜pH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对胃黏膜pH(gastricintraumucosalpH ,pHi)的影响。 方法 选择 2 0例行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的患者 ,采用胃管法 ,分别于入室、无肝期前 2 0min、无肝期 30min、新肝期 30min、术后 2、2 4h抽取胃液 3~ 5mL ,分析胃液的PCO2 ,同时在以上各时点监测动脉血PaCO2 、PaO2 、pH、HCO3 -和BE ,并代入Henderson Hasselbach公式计算pHi。结果 pHi在无肝期 30min、新肝期 30min均显著低于术前水平 (P <0 .0 1) ,且新肝期 30minpHi为最低点。术后 2h虽较术前有所回升 ,但仍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肝移植阻断下腔静脉后胃黏膜有明显的缺血低灌注现象。随着阻断时间延长 ,胃黏膜低灌注、酸中毒的症状加重。提示术前选用抗酸药物治疗 ,术中减少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尽量缩短无肝期的时间对提高pHi、保护胃黏膜、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肝转移与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376例胃癌病例资料,选取12项指标作为胃癌肝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的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与肝转移有关。单因素分析还显示浸润深度也是与之有关的因素,而其他因素与肝转移无关。结论胃癌发生肝转移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增殖抑制基因(HSG)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SG和VEGF在胃正常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正常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HS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8.0%和38.3%,正常黏膜组到胃癌组HSG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3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20.0%和68.3%,正常黏膜组到胃癌组的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SG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0.847,P<0.05)。结论 HSG与VEGF的过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平溃散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 分别用组胺、乙醇及消炎痛诱发急性胃溃疡模型 ,观察平溃散对胃粘液 -碳酸氢盐屏障功能、胃液 pH值和胃跨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2~ 4 g·kg-1的平溃散作用组溃疡指数下降 ,胃液 pH值和粘液含量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 <0 .0 1,P <0 .0 1)。平溃散对乙醇引起的胃跨膜电位降低的抑制作用和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平溃散对胃溃疡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主要通过保护胃粘膜、抑制胃酸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