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第一辆车买,第二辆车学,第三辆车造”,这是韩国汽车工业发展之路。中国汽车工业经历20多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已经越过了买车和学车的阶段,正在致力于“造车”。面对中国汽车产业强调自主开发,汽车市场合资品牌、自主品牌胶着拚杀的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向何处去?是继续走开放竞争的道路,加强同跨国公司的合作,成为跨国公司的一部分,还是走自主发展的道路,扶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同时,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努力建成一个自成体系、自我满足的完整汽车工业?围绕中国汽车产业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业内对这一问题有各自的说法,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就此,记者采访了我国汽车界知名专家、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张老强调.中国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应当走第三条路.即走开放竞争与自主发展相结合之路。  相似文献   

2.
蒋励 《汽车与配件》2007,(20):34-37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二十年的合资合作,汽车制造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中国汽车工业当初所追求的以市场换技术,从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导致原有自主开发能力减弱、产业发展面临“空心化”的危险。有介于此,新颁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着力增强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大力引导汽车产业加大自主品牌产品的研发和推向市场的力度,扩大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提高自主品牌的产业竞争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提高我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的产业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最大的隐忧是忽视自主开发、忽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在目前市场化、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我国汽车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已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汽车产业政策对自主开发的引导和支持进行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提高汽车自主开发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汽车之友》2020,(1):16-33
他是一家有着157年历史的军工企业,他在抗战期间生产了60%的本土军工产品,他是第一家销量超过百万辆的自主品牌车企,他的研发实力连续5届10年居中国汽车行业第一,他的欧洲设计中心已经成为意大利最大的设计机构,他就是长安汽车,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军企业,多年来凭借不断创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为了迎接汽车工业的新四化,长安整合全球资源,继续在技术上不断突破,成为品牌向上的核心驱动力。  相似文献   

5.
近来.我国汽车产业正处在一个极为,微妙的发展格局,一方面,跨国汽车企业看好中国这个大市场,纷纷加快了进入中国的步伐。另一方面.国内自主派系的企业.加速推进自主品牌的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市场。这种形势.不能简单的归纳为国际品牌和自主品牌两大阵营之间的争斗,因为.在众多跨国汽车企业中都已经走上中外合资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很高兴有机会在2014第二届中国(武汉)汽车文化节上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汽车及汽车文化方面的话题。第一届汽车文化节我也来参加了,也是在武汉举行,所以这次来更倍感亲切,也说明近年来武汉市存汽车产业的发展上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早在1992年,作为汽车工业“老三样”之一的富康轿车在武汉投产,到如今历经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  相似文献   

7.
《时代汽车》2007,(8):16-17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利用低成本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投资者,几乎所有的汽车跨国公司都先后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将其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之一。然而,在汽车跨国公司的全球分工体系中,中国汽车工业整体处于加工制造环节,只能在世界汽车工业的价值链中获取较小的利益。正是在竞争和发展的压力下,中国汽车产业正在逐步迈出创立自主品牌和国际化发展的经营步伐。  相似文献   

8.
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了50多年后,人们突然发现,国外汽车巨头在中国取得成功的背后是中国汽车工业自身的巨大牺牲。在中国,还没有哪一个行业像汽车工业一样依赖于合资模式,中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带来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由于缺乏自主的品牌和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低,国内汽车产品的核心技术大多数掌握在合资企业手中,没有话语权。“拿市场换技术”的传统合资模式开始受到质疑。事实上,早在1997年,  相似文献   

9.
久陵 《轿车情报》2012,(2):34-35
“入世”十年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的不仅是规模增大、技术进步,而且让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能在从未有过中国元素的世界汽车产业重组“大戏”之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时甚至是主角。  相似文献   

10.
祁玉民 《时代汽车》2008,(11):45-45
中国必须发展自主的汽车工业体系。中国的合资企业没有发展自主的动力,而且现在合资企业没有正确的态度发展自主品牌。国家扶持了“三大三小”,但是他们没有把自主发展起来,反倒是自主品牌企业推动了自主品牌的发展。事实证明.华晨汽车一直”坚定不移地办自主型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掌握自有技术、做好自主品牌”.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轿车情报》2006,(6):10-11
在经历井喷、调整之后,中国汽车工业逐渐步入稳定发展的成熟期。目前,诸如一汽、上汽、东风和广汽等原以引进产品为主的国内各大汽车集团也纷纷在自主品牌车型上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从现实意义上讲,自主品牌已成为各大汽车厂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6 政府在中国轿车自主品牌发展道路中的政策建议 汽车工业由于其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和明显的规模效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汽车工业由于其涉及面广,在一些发达国家,10%的就业人员与汽车产业有关,其销售额占全国制造业的10%~13%,其技术面涉及到各个产业,是一个集技术、人才和经济密集型的产业。党的十四大和八届人大作出振兴机械和汽车等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确立了汽车工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轿车工业自主开发之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应明确的问题是:中国是否需要民族汽车工业,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模式,自主开发轿车的时机是否成熟,而解决上述问题,要勇于走自主开发之路,利用我国现有条件争取开发的主动权,在做好市场调研和产品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与汽车零部件企业一起走同步联合开发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为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抓紧研究制订《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一政策可望近期出台。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汽车产业政策的目标是为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使我国汽车产业在2010年前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实现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汽车产业政策的制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为它关系到后WTO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从《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征求意见稿)》,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政府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决心。对此,在中国投资的海外汽车生产商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无不表示了忧虑。对此,我们认为这也是很正常的。  相似文献   

15.
正当各路媒体争相报道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吉利第一次亮相世界知名五大车展之一的法兰克福汽车展之时,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广州花都举办的汽车论坛上的讲话:“不必刻意追求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产业参与全球化的突破口不在整车领域”,立马遭到了来自各方的反对,并在汽车界引发了关于“中国汽车工业是否需要自主品牌”的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6.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公布以后,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根据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和国内私人汽车消费的新形势,提出了大量的新政策内容,比如关于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问题、鼓励私人汽车消费的问题、营销网络建设问题、汽车服务贸易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7.
《重庆重汽科技》2004,(3):16-16
名车荟萃,刚刚落幕的中国历史上参展品牌最多的北京车展,成为40万参观者津津乐道的一次汽车豪华盛宴。世界顶级汽车技术之间的较量、中外品牌之间的比试,再次印证了车“因牌而靓”的真理,培养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是发展中国汽车产业的硬道理。  相似文献   

18.
1中国轿车自主品牌问题的提出轿车工业的发展水平是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我国汽车工业经过52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5年中国汽车产量已达到570.77万辆,轿车产量已达到393.07万辆。轿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的排头兵,表1列出近10年中国汽车及轿车产销量情况。由表1可  相似文献   

19.
《中华汽摩配》2005,(12):2-2
本刊讯 “十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建立5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5年,“十五”期间,我国汽车化水平将不断提高,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将持续增长,我国汽车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并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研发、环保、标准制定以及汽车出口方面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20.
张鑫  王伟 《车时代》2008,(8):160-167
振兴中国汽车工业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多年来不少自主品牌卧薪尝胆积极进取总算开拓出了属于中国人的一片天地。如今,又一个金色的季节即将来临,自主品牌又收获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