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轨道车辆乘员二次碰撞伤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我国铁道车辆客室设施与布置,参考欧洲和美国的轨道车辆乘员伤害仿真、试验和评价标准,采用Madymo HybridⅢ 50百分位假人对轨道列车碰撞事故中乘员二次碰撞的过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和伤害分析,比较了不同客室布置方式、不同接触刚度、不同的座椅间距等对乘员伤害的影响.研究表明,同向布置、合适的座椅靠背刚度和座椅间距能减小乘员的HIC值和碰撞的相对速度,从而减小乘员伤害.客室的内装材料也应从被动安全防护的角度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
针对列车碰撞事故中卧铺车厢乘员损伤分析和预测问题,依据25T型硬卧、软卧车厢内部结构布置特点建立以坐姿、卧姿假人模型为基础的典型碰撞场景有限元模型。以标准载荷为边界条件进行仿真计算,获得假人姿态响应、头部和胸部加速度、腿部受力碰撞历程仿真数据,参考汽车碰撞损伤标准评估乘员头、胸、腿部损伤。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硬卧车厢中坐姿乘员的头部在碰撞事故中与中铺床棱发生两次碰撞并造成致命伤害,下铺卧姿乘员头部直接和餐桌发生碰撞并造成严重损伤;软卧车厢中上铺乘员有从上铺跌落并产生致命伤害的可能性。可通过改进卧铺车厢中与乘员接触结构的形状和材料或增加防护装置等方式降低乘员损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地铁车辆中站姿乘员的复杂状态是造成难以预测碰撞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站姿假人约束状态、站立方向进行定义与分类,以特定碰撞场景(25km/h两车对撞)下已实现的车体碰撞过程仿真结果为边界条件,建立特定场景下假人损伤评估方法与相关参数阈值定义;获得基于假人的姿态响应、头部加速度、胸部加速度以及腿部受力碰撞时间历程仿真数据。损伤预测表明:站姿乘员在地铁碰撞事故中受到伤害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部、颈部和胸部,可能导致乘客脑震荡,颅骨骨折,肋骨骨折等。扶手提供的保护有限。乘员站立方向与损伤程度之间无显著规律,假人碰撞响应的力学参数最大值可作为结构设计与预测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跨坐式单轨车辆为例,开展了含假人模型的跨坐式单轨车辆碰撞仿真有限元建模;并对其在一定初速度下与固定刚性墙的正面碰撞过程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验证了车体的耐撞性能.同时,得出了碰撞过程中乘员的响应程度与伤害程度,即:假人头部HIC值为562 mm,胸部压缩量为38mm,人体损伤低于损伤标准,车辆结构安全性也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轨道交通车辆所配置电缆必备的阻燃特性。当车辆遭受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时,若电缆阻燃安全性能达标,可在整体上减少对车辆本身及乘员的损伤和伤害,并直接或间接地为乘员的及时逃生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6.
对地铁车辆客室门门间距取值进行了分析,着重介绍了2种典型的客室门布置方案。从对头车长度的影响及与站台的匹配、车辆轴重平衡及通过限界的情况、客室内座椅布置与载客量及与站台屏蔽门的匹配性等方面对2种典型方案进行了比较,并给出了客室门门间距取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坐姿假人的地铁乘员二次碰撞损伤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铁车厢中坐姿乘员的二次碰撞损伤问题,以乘员不同约束状态、坐姿、乘员人数为变量建立坐姿假人碰撞仿真场景。以AV/ST9001标准中加速度测试载荷为边界条件实现仿真计算,获得假人的姿态响应历程数据。建立假人响应物理参数与损伤等级对应关系的评估条件,包括头部HIC值、胸部3ms加速度与AIS损伤等级关系以及胫骨指数。仿真结果分析与损伤预估表明:坐姿乘员在碰撞事故中可能受到头部脑震荡,颅骨骨折,胸部肋骨骨折,腿部挫伤,骨折等不同程度伤害。座椅侧挡板对假人的姿态响应幅度有显著的影响,座椅及其附件的形状、材料等可作为可变设计参数以期降低乘员损伤;乘员人数会显著增加二次碰撞复杂度及损伤程度,是乘员损伤不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事故统计,模拟了有轨电车和乘用车在平交路口的斜向碰撞,从碰撞变形、乘员生存空间、动力学响应、碰撞能量,以及脱轨安全性等方面对碰撞事故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碰撞位置越靠前,碰撞界面力与加速度响应越剧烈,乘用车结构变形模式越不利,相应的乘用车乘员保护和有轨电车脱轨安全性亦越差;有轨电车与乘用车因质量悬殊致使乘用车加速度响应异常剧烈,等效刚度不匹配则导致乘用车受损严重而影响乘员安全;有轨电车与乘用车前端结构不相容是发生“钻碰”和“类爬车”的重要诱因,对有轨电车的脱轨安全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客室中扶手是地铁车辆内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车辆启动和制动过程中,客室中扶手会受到乘客较大的抓握力和冲击力,其设置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乘坐安全。因此,地铁车辆内装中扶手的设计应在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的基础上,保证乘客使用的安全性、手握的舒适性和普遍适用性。文章根据国内某项目地铁车辆客室中扶手设计,介绍了客室中扶手的设计原则、选材特点、组成、安装结构等,并结合乘客的站姿人体尺寸,提出了中扶手的设计高度建议,为后续地铁车辆中扶手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频发引起了公众对公共交通工具内部环境卫生安全的极大关注。地铁客室由于密闭性较高且乘员密度较大,携带病原体的飞沫在客室内气流的作用下可能迅速扩散与传播,因而客室乘员存在感染的风险。合理设计客室内气流组织,降低呼吸道传染疾病交叉感染风险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使用具有完整风道和高度还原的地铁客室模型,构建通过试验验证的地铁客室内飞沫传播仿真方法。探索典型地铁列车客室复杂流场中呼吸道飞沫的传播规律,研究了在不同位置乘客咳嗽释放的飞沫扩散规律与时空分布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客室气流组织对小粒径飞沫的运动起主导作用,不同位置释放的飞沫在传播范围与扩散速度方面呈现较大差异。在客室端部释放的飞沫,主要在释放源附近循环运动,88.56%的飞沫长时间悬浮和循环,使该区域乘客有较长的暴露时间和较大的感染风险;客室中部释放的飞沫扩散范围较广,16 s纵向输运距离可达7 m;客室顶部空调机组集中回风口附近形成较强的向上气流,使该区域94.1%的咳嗽飞沫在4.5 s被吸入回风口,有通过空调机组混合腔弥散至客室的可能。本研究结果为优化地铁列车送风系统结构、设计客室气流组织...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俄罗斯对一些舒适性要求较高的客车在卫生方面的一些具体要求及所颁布的相应标准和文件或条例,进一步提高了客车在卫生方面的舒适性和防病、防疫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高速动力车头部结构的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计算条件入手,分析了保证头部安全的模拟计算工况和计算载荷,指出磁撞吸能结构是抵御冲击、磁撞等强动载作用,保护车体主体结构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马千里  陈雷  吴月东 《铁道车辆》2006,44(5):17-22,33
针对铁路货车检修扣车组织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铁路货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现状,就扣车工作保证检修工作有序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扣车对运输组织的干扰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实施网络扣车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陈琳  李人宪  刘杰 《铁道车辆》2011,49(8):7-10,1
应用流体力学和传热学方程数值计算的方法,仿真分析了会车压力波对高速客车空调系统和客室内流场的影响,得到了客室内空气压力和CO2浓度随车外会车压力波变化的情况。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开放式列车空调系统,会车压力波会通过新风入口传递到客室内,使客室内的空气压力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与车外会车压力波的变化趋势一致;空调管路系统中大压头风机可有效抑制外界压力波,使客室内压力变化幅值大幅减小;外界压力的突然变化有可能导致客室内CO2浓度升高,且CO2浓度的变化略滞后于外界压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孙传印 《铁道车辆》2011,49(11):40-42,48
列举了2008年以来发生的多起货车滚动轴承密封罩脱落事故,结合铁路货车运输信息监测系统的THDS、TADS、TPDS的安全监测结果及车辆检修实际情况,对其脱落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铁路客车电气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角度出发,指出了青藏高原铁路客车电气系统需要解决的难题,介绍了电气系统及设备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以及系统控制与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针对C61Y型敞车在检修及运用状况下的实际状态,分析了在车辆运用中存在诸多危及行车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勇军 《铁道车辆》2012,(2):39-40,1
为提高客车运行安全质量,消除客车电器火灾隐患,对运用和段修时发现的笼式弹簧夹持接线端子故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运用编制的专用货车模型,对大定距车辆进行计算,通过比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认为可以采用计算对专用货车的动力性能及运行安全性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我国铁路货车的发展趋势,货车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技术管理问题等,并介绍了全路采用的保证行车安全的5T信息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