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衡量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对于动态多维度客流的适应性,提出一种基于实际客流数据的列车运行图能力与客流需求匹配度的评价方法。在微观层面,考虑列车能力约束,构建客流与列车交互模型,得到载客量、满载率、留乘人数、平均候车时间等微观指标,设计色阶列车运行图从时空维度可视化展示客流与列车的作用结果。在宏观层面,提出能力匹配度的概念,并在采用梯形分布函数量化乘车舒适度、候车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的基础上,通过乘法合成模型计算得到能力匹配度。以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为例的验证结果表明:由交互模型所得的微观指标与实际运营规律一致;能力匹配度是对乘客利益与企业利益的综合评价,晚高峰时段的能力匹配度最高,早高峰和平峰时段的次之;随着高峰时段发车频率的增加和平峰时段发车频率的减少,能力匹配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该方法可为定量优化列车运行图质量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从8月28日起,上海轨道交通3、4、11、16号线将陆续采取增能措施,提升工作日高峰时段运力,以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心城区的大客流压力。8月28日起,将调整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工作日早高峰列车运行间隔,具体为:3号线早高峰时段,长江南路往上海南站方向部分列车最小运行间隔调整为2.5 min;同时,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开通初期的行车组织方案主要取决于预测年的客流预测结果及客流出行特征,尤其是预测年高峰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和全日断面客流量。本文结合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的线路特点,在分析研究客流出行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1号线的车辆选型及列车编组、行车交路计划、全日行车计划及列车停站时间,并提出了应对1号线运营初期早晚高峰客流具有较强潮汐特性的运营组织方案,为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的正式运营提供一定的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4.
根据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客流分布特征,构建了随时间变化的拟合函数模型;根据不同时段的客流,构建列车开行比例模型,将开行比例问题置于不确定性多阶段整数规划问题中;使用割平面法获得开行比例最优解;根据最优开行比例,绘制了晚高峰时段的列车运行图。该开行比例确定方案充分考虑了线路客流分布的不均衡性,使列车运能较好地匹配了客流需求,提高了服务水平,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都市快轨交通》2007,20(6):15-15
自地铁5号线开通和新票制票价实施以来,地铁全线网客流不断攀升。为解决运力不足的矛盾,北京地铁公司将地铁13号线每天17:00至19:30晚高峰期间的行车间隔从5min缩短至3min30s。既有的地铁1号、2号、13号和八通线4条线路客流平均增长33%,13号线和八通线客流增幅分别达到了40%和50%。为满足乘客的出行需要,北京地铁已经将1号线最小行车间隔由3min缩短为2min45s,2号线最小间隔由3min30s缩短为3min,13号线和八通线最小行车间隔由4min缩短为3min30s。  相似文献   

6.
利用城轨自动售票系统(AFC)数据分析西安地铁1、2、3号线客流,得到不同类型车站客流特征,将典型车站不同时间的站间OD可视化处理,通过映射方式对OD矩阵时空分布情况进行可视化.结果表明:(1)由于西安是一个旅游城市,工作日只有早、晚高峰时段客流高于节假日,其他时段客流低于节假日;(2)早、晚高峰出行具有明显潮汐特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时空不均衡性分析的基础上,对郑州地铁1号线客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客流的时间不均衡性可采取非高峰时段开行小编组列车或减少列车开行对数的行车组织方法,对空间不均衡性可采取区段列车调度形式或大站快车调度形式,以确保地铁较高的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南京到上海和南京到杭州的短途高速铁路客流为背景,应用行为调查法与意向调查法开展客流调查,获取客流数据。基于选择行为理论,以旅客对列车的选择作为因变量,旅客个体特征、出行特征、列车服务水平作为自变量,基于多项式Logit模型构建混合Logit模型,拟合客流调查数据。结果表明:混合Logit模型的拟合优度高于多项式Logit模型;出发时间是影响旅客选择行为的关键因素,77%的旅客偏好选择6:00—7:00出发列车,仅有10%的旅客偏好选择20:00—21:00出发列车;列车旅行时间、票价水平与旅客对列车的选择行为负相关;女性、50岁以上、学生、低收入、自费购票等类的旅客对票价敏感度较高;公务人员及企业职员偏好选择8:00—11:00开行的列车,休闲出行旅客偏好选择8:00—11:00及14:00—17:00开行的列车;行前接驳选择自驾换乘的旅客,偏好选择5:00—8:00开行的列车;旅客对6:00-10:00开行列车的支付意愿最高,对17:00—22:00开行列车的支付意愿最低。  相似文献   

9.
以石家庄地铁1号线二期工程的运营现状为背景,重点分析1号线客流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号线南村站—福泽站区段列车的运能利用率较低,断面客流分布极不均衡。文章分别从大小交路开行区段、行车间隔的设定、优化效果和客运组织4个方面对1号线采用的大小交路开行方案进行研究,为1号线行车组织方案的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天津地铁1号线自2006年投入运营以来,随着客流的稳步增长,早晚高峰时段的乘客拥挤现象愈发明显。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为广大乘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服务,天津地铁运营公司启动了列车"4改6"工程。目前,天津地铁1号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地铁1号线行车组织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保地铁的运营服务水平,根据哈尔滨地铁1号线线路特点和既有客流预测数据,从行车交路、列车出入段、终点站列车折返方式等方面提出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方案;从发生故障时不同区段线路特点和列车故障救援发生地点,提出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运营服务水平、优化线网运能匹配,宁波市轨道交通将对1号、2号线的行车间隔作进一步压缩。1号线既有列车数少,行车间隔可压缩空间小;2号线二期列车储备充足,行车间隔可压缩空间大。1号线客流大于2号线,在未来的运营中存在着运能不匹配的问题。在不进行额外新车购置的前提下,文章针对运能不匹配的问题,对列车调配进行研究。在分析宁波市轨道交通检修车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拥挤度分析,提出实现近期运营最优效能的列车调配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能与运量的耦合度,解决非高峰时段列车满载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列车灵活编组模式。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在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对灵活编组模式进行了需求分析。通过对信号系统和车辆网络传输作业的分析,研究了列车解体和编组作业流程,得出列车解体和编组作业时间分别为84.2 s及103.2 s。结合全日客流时段的形态分布,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灵活编组转换衔接方案,建议早高峰前采用列车以小编组形式出段运行,高峰转非高峰过渡时段采用正线上列车解编的方式。针对高峰转非高峰过渡时段内列车不同运行场景,以“3辆编组A型车+3辆编组A型车”灵活编组列车为例,通过铺画车站作业图的方法进行列车通过能力分析,验证了灵活编组模式下正线上列车解编作业可以满足过渡时段的列车通过能力需求。对灵活编组条件下的重联列车中部不贯通的疏散问题,以及极限状态下列车救援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灵活编组模式可提高行车组织与客流时间分布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14.
传统运营组织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长大线路运能不能满足高峰时段超高峰客流需求,需要通过优化运营组织方案提升长大线路运能。分析了上海轨道交通长大线路客流特征,以及传统运营组织模式下长大线路运能供给与客流需求之间的主要矛盾;介绍了以客流为核心的长大线路运能精准匹配策略;以上海某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分析了突破折返能力制约的极限运能运营组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运营组织模式下,高峰时段断面运能受线路折返能力制约,采用存车线插车方式增加运能,也只能做到少量非连续增能;长大线路的高峰时段高断面客流区间相对固定、超高峰持续时间较短,可通过停车场ATC(列车自动控制)改造、优选插车地点、缩短行车间隔、不对称运行交路、远端停车场收车等综合策略,形成以单向运营为特征的运营方式,突破线路折返能力制约,实现高峰时段局部区段、连续超高密度的行车组织方案,进而实现线路运能精准匹配高峰期超高峰客流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修建或者正在修建城市轨道交通,将面临线路运营一段时间后,原配置的车辆不能满足运营的需求,需要及时增购车辆的问题。以西安市运营的第1条地铁线路——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状运营客流基础数据的分析,研究2号线的客流特征,并对现状运营方案进行适应性分析,认为西安地铁2号线现状的列车配属及行车组织方案已经不能适应现状的客流需求;且2号线是西安市的第1条轨道交通线路,客流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流需求,需尽快启动增购车辆工作;通过预测2号线客流成长趋势,研究列车增购时机,制订可行的列车增购方案,对增购列车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西安市后续开通线路和其他城市的初始运营组织及车辆增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客运组织模式由高密度向高灵活度转变的发展前景以及灵活编组运营模式的兴起,有必要对不同编组运营模式下地铁运力供给与客流需求的匹配度进行分析研究。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影响匹配度的要素,并采用粗糙集策略进行指标筛选,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CRITIC-TOPSIS法的地铁运力供给与客流需求匹配度评价模型;然后,将此模型应用于北京地铁2号线,对固定编组与灵活编组模式下各时段的匹配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分别基于平峰期和高峰期的数据分析灵活编组对匹配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铁2号线采用固定编组模式全日各时段匹配度均低于60%,且存在客流高峰时段运力不足,低峰时段运力虚糜的问题;采用灵活编组模式所有时段匹配度评价值均优于固定编组;除早高峰和运营开始结束时段外,其余时段匹配度均高于60%,匹配度良好,可有效提高列车能力利用率及乘客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熊盛 《中国铁路》2022,(6):80-85
市域铁路全日客流不均衡特性突出,潮汐客流显著,平峰时段列车下线到晚高峰前上线接续时间长,下线列车数量占比大。结合上述特点可考虑日班开展检修工作,需研究市域铁路潮汐客流特征下车辆基地检修模式和规模。提出市域铁路车辆均衡修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完成利用交路接续间隔时间检修的工艺模拟仿真计算,提出潮汐客流特征下车辆基地规模计算方法,完成2种车辆检修模式适应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由市区逐渐向外围拓建与延伸,市域快线的规划与建设应运而生,如何合理选择市域快线运营模式成为目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成都地铁13号线为依托,分析穿城市域快线的客流特征,基于客流需求、城市布局、大区客流分布、客流断面特征,对行车对数和大小交路折返点进行系统研究,确定地铁13号线的行车对数并提出3个行车组织方案。并从运能适应性、高峰小时车公里、最大满载率、运营组织难易度等关键指标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佳运营方案,以期为类似穿城市域快线运营模式的合理选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基于线路设施和断面客流特征条件,提出了行车组织的优化方法。根据车站条件进行折返适宜度分析以确定小交路区段,分别以乘客服务水平最高和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并考虑一定的约束条件构建目标函数,结合Rail Sys软件仿真得到的线路拓扑结构确定了不同交路区段下的列车运行时分及速度,据此标定了模型参数。建立了多目标函数,并利用基于隶属度的算法得到了模糊最优解,求解出大小交路的列车编组数量及行车间隔,给出高峰时段的行车方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和原设计方案相比,优化方案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同时可有效节约运营成本,并显著提高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衡状态下的线路断面满载率。  相似文献   

20.
利用数学方法可以改善城市轨道交通进站客流量的短时预测效果,促进轨道交通车站客流管理智能化水平。首先建立K近邻非参数回归模型,然后在传统卡尔曼滤波模型的观测方程中引入偏差修正系数以提高其预测精度;再采用贝叶斯方法将以上两模型进行组合;最后利用2013年11月北京市地铁13号线的进站客流数据,研究对比这三类模型在早高峰、平峰、晚高峰和全天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K近邻非参数回归的总体预测精度最高;贝叶斯组合预测模型次之,但平峰时段效果最好;基于偏差修正系数的卡尔曼滤波模型晚高峰时适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