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指路标志是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交通标志牌可为交通参与者提供清晰直观且易于理解的交通指示信息,是疏导交通的重要标志。从可变交通标志在城市道路中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对设置方式、预警信息分类、实例展示、未来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结合可变交通标志在城市交通中应用的相应案例,给出相应的交通信息显示解决方案,积累了可变交通标志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经验。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6):157-158
小城镇由于其城镇规模小,出行距离短,出行成本低,混合交通出行特征明显,小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混行,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城市整体交通效率低。为改善小城镇交通出行环境,应对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本文以海丰县城为例,对小城镇居民出行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未来交通发展的初步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迅速发展,公路"村村通"已基本实现,这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花费巨资、下大力气改善农村交通状况的同时,却忽略了在乡村公路设立交通标志牌的问题。与交通主干线相比,乡村公路上基本上看不到交通标志牌,有的公路有90度的转弯,却没有急转弯警示标志,而提示注意危险的标志更是少之又少。不完善的交通标志设施不仅给农民的人身安全带来了危  相似文献   

4.
为确保驾驶员能快速准确的辨识标志信息,标志应具有良好的视认性和易读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工程人员致力于将LED发光技术运用于交通标志等交通安全设施。目前对于LED主动发光标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标志的亮度、对比度的理论设计,而缺少主动发光标志与逆反射标志相互之间的视认性能对比,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基于实际行驶路段的实验数据的分析。本次研究为了精确对比评价LED主动发光标志与逆反射标志的使用效果,在实际行驶路段设立了限速,禁鸣,禁停,红外感应注意行人等四种类型交通标志设施,对比分析这四类LED主动发光交通标志与逆反射交通标志在实际路段的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在夜间所有半透式发光标志比传统逆反射标志的视认效果均有显著的提升,合理使用LED主动发光标志可以有效提高道路交通标志的可视距离从而提高道路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5.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推进交通的智能化发展.新技术、新理念快速改变着人民的出行行为、交通模式和交通形态.交通技术的发展对交通方式、效率、安全性及供需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次论坛以"未来城市交通及其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为主题,介绍了未来交通科技及发展,说明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对提高交通规划与管理水平与搭建城市交通智能治理平台的巨大支持作用,探讨了未来运输服务高品质需求的内涵,提出了提升运输服务品质的主要方向,介绍了基于社会学与人因工程学道路安全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6.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推进交通的智能化发展. 新技术、新理念快速改变着人民的出行行为、交通模式和交通形态. 交通技术的发展对交通方式、效率、安全性及供需关系产生着重要影响. 本次论坛以“未来城市交通及其对未来城市发展影响”为主题,介绍了未来交通科技及发展,说明了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对提高交通规划与管理水平与搭建城市交通智能治理平台的巨大支持作用,探讨了未来运输服务高品质需求的内涵,提出了提升运输服务品质的主要方向,介绍了基于社会学与人因工程学道路安全研究方法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交通》2009,7(6):91-91
重庆市成功举办“重庆-英国可持续交通论坛”,来自英国的专家认为,使用新技术、新燃料,建立人性化智能交通将是未来低碳交通发展方向。如何建立低碳交通?英国专家称,除了在汽车、货车、公路运输、大客车、火车、航运和海运等方面支持新技术和新燃料能源外,还应该通过建立智能交通,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低碳出行选择,以及利用市场机制推出低碳交通车型。  相似文献   

8.
孙超  邵源  韩广广  徐丹 《城市交通》2021,19(3):10-17,50
以数字技术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加速交通与产业深度融合,将产生新的基础设施、新的交通方式、新的治理模式、新的运营组织和新的出行体验,推动未来交通模式深刻变革.在中国经济新常态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背景下,从社会经济、城市发展、出行服务、物流货运、能源产业、新兴科技等方面梳理分析当前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趋势.通过调研国际...  相似文献   

9.
中低收入人群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特征的一类特殊群体,而居住与出行是生活质量的核心要素,开展中低收入人群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系统综述,对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具有基础作用.本文主要从居住地选择与满意度评估、出行选择行为、居住地与交通出行关联性三个层面,对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特征指标、分析模型、存在不足进行分析评述.总结发现:相关研究对象上缺少针对中低收入特定人群,研究方法将居住和出行划分为两个系统,宏观空间布局模型与微观行为分析模型相互独立,测量指标以可直接观测的外在变量为主,居民内在主观感受变量考虑不足.最后,提出了未来中低收入群体居住与出行选择行为一体化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构建便捷顺畅的城市交通网,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强化方式衔接。基于城市多模式交通网络与枢纽衔接和转换的重要功能,提出了广义枢纽概念,围绕多模式交通网络与广义枢纽的供需特征、交通分配、优化方法、仿真研究等进行研究综述。基于城市综合交通呈现“多方式出行需求、多模式网络供给”发展趋势,提出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多模式交通网络供需特征及互动机理、一体化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多模式网络与广义枢纽协同优化和多模式组合出行与广义枢纽仿真。上述重点研究方向将为提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一体化水平、提高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运输能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优化出行方式结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制定交通信息采集与发布策略的需要,从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发时间和出行路径的角度,介绍了相关的典型研究成果,总结了交通信息对出行者出行行为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我国在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袁裕民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57-162
为提高现状公交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契合城市交通一体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研究产业园区公交发展趋势及迎合未来发展的策略.通过对公交供需与客流方面数据的整合分析,深入探究全国公交客运的整体趋势,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现状公交发展为切入点,分析产业园区的交通出行特征以及发展趋势,提出产业园区内公交发展的策略方向和功能定位,并指出未来产业园区内常规公交与智慧交通的结合策略方向,通过构建园区智慧公交体系,提高公交自身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交通本质的要求是出行可达性,它的基础是网络连通性.增强网络连通性是提高出行可达性的手段,提高出行可达性是增强网络连通性的目的.交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全市域的每一个人创造更好的出行条件.上海经历了世博会,中心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交通网络,以上海中心城为例,研究特大城市机动交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一般而言,未来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得出,但如此得出的方式结构也许并不是最优的、最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方式结构。以可持续交通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武汉新区为例,对区域交通提出了交通运行指标和绿色环保指标,并以此作为区域未来交通发展的目标。同时,围绕该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交通发展对策,从而对基于总体规划的交通方式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得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  相似文献   

15.
《交通标准化》2011,(19):28-28
天津市环路公路设施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7年,是从事公路交通设施工程以及公路附属配套设施的专业施工单位。具有建设部颁发的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交通安全设施资质、钢结构工程和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资质,及商务部颁发的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公司可承揽交通标志、桥梁伸缩缝、护栏、隔离栅、防眩板以及各种网架、钢结构罩棚的制作、安装;交通标线的施划;热熔标线涂料的生产、销售;主动发光标志牌、灯箱、信号灯、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施工期间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保障施工点附近的城市居民出行通畅,创新研究了基于分区加权Voronoi图的交通疏解组织方案。首先,将道路分隔的地块重心作为点要素,分区域将地块相邻道路背景交通量中的饱和度作为权重,构建出行路径模型;其次,利用Arcgis软件将出行路径模型矢量生成加权Voronoi图,依据道路背景饱和度作为阻抗因素,筛选远端交通疏解绕行线路及设置有效交通指引标志方案;最后,以广州地铁11号线芳村站为例,利用分区加权Voronoi图构建了芳村地铁站点施工期间交通疏解组织方案,并利用Visum软件进行了方案交通影响分析,验证该方案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一般而言,未来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得出,但如此得出的方式结构也许并不是最优的、最适合该区域发展的方式结构.以可持续交通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武汉新区为例,对区域交通提出了交通运行指标和绿色环保指标,并以此作为区域未来交通发展的目标.同时,围绕该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交通发展对策,从而对基于总体规划的交通方式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得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得到可靠的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并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准确的出行现状数据,基 于手机信令定位数据设计了提取居民出行时空分布特征的方法。通过对重复冗余的手机数据进行 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将手机数据映射至所研究的交通区域、划分交通小区、定义出行识别、 建立OD矩阵及绘制出行期望线等出行数据挖掘,得到了居民的出行时空分布特征。为了验证设 计方法的可行性,以北京市的手机信令定位数据为例,提取出北京市居民的出行时空分布特征, 并将所得的结果与北京市第4 次综合交通调查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出:两者的出行时间分布特征平 均偏差为0.78%,早晚高峰进出城方向比例的偏差为0.1,全市的出行发生量与吸引量的平均偏差 均小于3%。  相似文献   

19.
处于同城化发展地区交界位置的经济强镇,面临上层规划不能满足自身交通诉求,自主规划缺乏标准、办法指导的困境。以位于广佛交界处的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为例,立足镇级事权,主动破除行政壁垒,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地开展综合交通规划。大沥镇的综合交通发展策略包括:完善集疏运体系,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网;黏合轨道交通线路,积极促成广佛两市一张网;差别化构建道路网,分方向引导边界用地融合;倡导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凸显幸福小镇出行需求;综合治理先行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等。通过综合施策,实现从"被动向心"到"主动融核"的转变。规划方法突破了传统,是在同城发展背景下对于镇域综合交通规划研究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大城市交通出行结构变化特征,给国内各城市制定交通发展策略提供参考,选取亚 洲、欧洲、北美洲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收集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特征数值,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梳理中心城区、外围城区间的差异,总结各城市交通发展策略。最后,以深圳为例,分 析其近年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的变化趋势,预判未来的交通出行方式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规模较大、土地资源相对受限的亚洲地区的新加坡、首尔、香港3 座城市,采用了以公共交通 为主导的机动化出行结构;国际4 大都市东京、伦敦、巴黎、纽约中心城区内公共交通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东京、伦敦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占绝对优势。在相同的空间尺度下,国内城市人口规 模一般远超过国际大城市,在人口密度高、道路交通设施供给能力有限的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必须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