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在研究国外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宏观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适合我国交通管理特点,筛选了宏观道路安全评价指标,标定了阈值,并对5省市的交通安全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对我国各地日趋严峻的道路交通安全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选择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对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改进研究,充分考虑了主成分自身存在指标差异性被忽略、因子载荷存在负值等影响,通过采用均值法处理数据、选取较少主成分等途径有效改进了主成分法。构造了可以综合反映交通安全状况的6项相对指标为主体的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我国2009年东部省份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数据为例进行实例分析,采用传统主成分法和改进后的主成分法分别进行了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通过聚类分析法对改进前后评价结果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公路交通安全评价的灰色聚类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虑到灰色聚类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采用模糊一致性矩阵来确定聚类指标的权重,提出了定权灰色聚类分析方法.运用该方法,选取公路安全评价指标,建立公路安全状况评价模型,对新疆公路历年交通安全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简便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影响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各个因素,建立一套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聚类方法进行安全评价,建立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石家庄市城市道路交通进行安全评价,得到更符合实际安全现状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针对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安全作用效果分析的评价方法,用来评价北京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实施对道路交通所作贡献的程度。该方法根据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功能作用范围将北京市分为两个部分,分别在系统功能作用范围内外选取若干区域作为评价对象,利用灰色聚类评估法对所选两类区域的交通安全等级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评价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交通安全作用效果,评价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和通用性,能够很好地解决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交通安全效果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6.
安全服务水平用来描述道路的交通安全状况和道路为交通参与者提供交通安全服务的一种质量指标.为了客观评价低等级公路路段的交通安全状况.提出了路段安全服务水平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影响路段安全服务水平的因素,选取线形、路侧危险度、交通量、货车比例及大小车速度差作为评价指标,将路段安全服务水平划分为4个等级,建立灰类白化函数,确定相应阈值,运用灰色聚类评价法评价路段的安全服务水平.应用灰色聚类法评价实际低等级公路路段的安全服务水平,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的因素,确定了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指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利用模型对2005~2010年国内的道路交通水平进行纵向比较,同时对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2010年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横向对比.纵向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为危险等级,2010年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情况相对2005年来说处于安全等级,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态势有所好转.横向评价结果表明:2010年上海和北京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处于一般等级,重庆、天津处于较安全水平.评价和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说明了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道路的交通安全成为一个日趋严峻的问题,建立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交通安全的现状,分析了交通系统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各种因素道路、车辆、驾驶员、交通环境、交通管理等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共同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构成一个道路交通体系.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已有的数据和模型提出了适合目前国内交通现状的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以模糊数学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为基础,通过模糊评价模式计算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间的权重系数,从而得到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综合评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拉萨市经济水平的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变成了人们较为重视的社会问题。为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本文将从人为、车辆、道路和环境四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对拉萨市交通安全进行评价分析,为城市道路交通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马士宾  孙敬福  陈奕  张静 《公路工程》2016,(4):228-231,289
为丰富和改善我国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首次将熵权理论与星形图分析法结合应用到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中。该评价方法在建立一套由定量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提出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步骤。并以山东省近5 a来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为例进行综合评价实践,其评价过程简洁,结果直观准确,实用性强。成为灰色和模糊评价方法后,又一种可行的新道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受人、车辆、道路等多因素制约的综合系统。选取了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并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现有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不足,基于物元分析方法和可拓法原理,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了我国近年来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对编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研究从探讨道路交通安全系统出发,提出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的定义和编制规划应遵循的原则,并给出了规划思路、规划技术路线和规划内容的建议.最后结合城市介绍了规划的实际编制过程.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交通冲突理论的道路安全评价技术, 是以交通冲突因素为指标的道路交通安全状态评价技术。在梳理交通冲突影响因素与安全评价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列举了常见的道路安全评价技术应用场景; 从交叉口、高速公路、特定场景3个方面分析了交通冲突的影响因素; 从指标选取、方法选择、模型构建3个方面对道路安全评价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 在应用场景构建时, 相比于考虑单一冲突因素, 综合考虑交通冲突影响因素, 将使得构建的交通冲突场景更接近实际情况; 在交通安全评价时, 科学选择复合指标、合理使用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安全评价方法, 将使构建的安全评价方法更加科学严谨。基于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道路安全评价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 主要包括充分利用视频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搭建实时、高效的安全评价模型; 验证现有道路安全评价方法在混合交通流下是否适用; 建立健全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道路结构的加速度干扰模型及行车安全舒适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伦辉  周静 《公路》2007,(3):102-107
行车安全舒适性是道路评价的重要指标,而道路结构又是安全舒适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分析现有评价体系不足的同时,引入加速度干扰作为行车安全舒适性的评价指标的新评价方法。首先考虑到加速度干扰与安全舒适性的密切关系,先建立了三维加速度干扰模型。进而从道路结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道路结构的加速度干扰模型。最后,对实际路段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在圆弧段上,参数圆心角、半径、车速均对行车安全舒适性有影响。基于道路结构的加速度干扰模型的构建既为定量分析评价行车安全舒适性提供了数学模型,又可在道路设计阶段利用设计参数就直接对行车安全舒适性做出准确的评价预测。  相似文献   

15.
我国道路运输行业推行安全评估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比较严峻,在道路运输行业推行安全评估是降低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分析,证明安全评估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王淼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11):143-145,160,32
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模糊数学和层析分析有机结合,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基于物元分析的公路交通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是一个多目标、多属性的复杂问题.基于道路条件筛选影响公路交通安全的相关因素,构建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物元理论,建立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云南某1级公路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物元模型可较好地给出交通安全等级评定结果,且能够较完整地反映公路交通安全的综合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公路和桥梁是交通系统中的重要部分,应保证其使用的安全性。为了评价桥梁与公路系统视觉安全方面的协调性,保障交通安全,从道路使用者的视觉特性入手,深入分析桥梁与公路视觉安全协调性的各组成要素并建立三维动态仿真模型。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桥梁与公路视觉安全协调性构成的要素,确定桥梁与公路视觉安全协调性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因子,提出以桥梁和公路视觉安全为评价尺度的桥梁与公路视觉安全协调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