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选取出行者特征、行程特性与出行方式服务水平作为效用变量,以出行方式与出发时间作为选择肢,构建了出发时间位于下层与出行方式位于下层的2种居民出行NL模型。分析了北京市居民出行样本数据,并模拟了在早高峰时段对小汽车出行收取费用时,小汽车出行者出行行为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MNL模型相比,NL模型具有更好的统计学特征,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由0.338增大至0.404;在2种NL模型中,出发时间位于下层的结构对样本数据的适应性更强;当早高峰时段小汽车出行收取费用为5元时,72.6%的小汽车出行者坚持原有出行方式与出发时间,22.4%的小汽车出行者坚持小汽车方式,但会改变出发时间,4.8%的小汽车出行者改用公共交通方式,但出发时间不变,仅0.2%的小汽车出行者同时改变出行方式与出发时间;当收取费用为10元时,51.7%的小汽车出行者坚持原有出行方式与出发时间,40.4%的小汽车出行者坚持小汽车方式,但会改变出发时间,7.9%的小汽车出行者改用公共交通方式,但出发时间不变;当收取费用为20元时,27.5%的小汽车出行者坚持原有出行方式与出发时间,60.6%的小汽车出行者坚持小汽车方式,但会改变出发时间,11.9%的小汽车出行者改用公共交通方式,但出发时间不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非集计模型与模糊数学理论,以城市群居民出行行为为研究对象,选择出行者的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作为影响因素,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参数标定,通过t检验、命中率检验与优度检验,将出行时间模糊化,忽略出行费用的影响,建立了具有模糊特性变量的出行方式预测Logit模型。将轨道交通与小汽车2种出行方式的时间模糊化参数分别选为0.1、0.3、0.5,分析了出行方式与出行时间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轨道交通与小汽车的平均出行感知时间之比为0.8~1.2,且2种出行感知时间同等程度变化;当轨道交通出行时间模糊化参数为0.1,小汽车出行时间小于70min时,出行者均选择轨道交通出行;当轨道交通出行时间模糊化参数为0.3,小汽车出行时间小于67min时,出行者继续选择轨道交通出行,但当小汽车出行时间大于67min,小汽车出行时间模糊化参数分别为0.1、0.3时,出行者选择小汽车出行;当轨道交通出行时间模糊化参数为0.5,小汽车出行时间小于58min时,出行者仍然选择轨道交通出行,但当小汽车出行时间大于66min时,出行者均选择小汽车出行。  相似文献   

3.
以出行经济成本、时间成本、舒适性成本为基础,建立了城市居民广义出行费用模型,将广义出行费用函数作为效用函数,对传统Logit模型进行改进,从广义出行费用的角度,研究广义出行费用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通过Transcad对改进的Logit模型进行参数标定,结果表明出行直接经济成本的支付方式对小汽车出行有很大影响,其中停车费用起着关键性作用。当CBD内停车收费达到15元/h,CBD外公共交通换乘地区停车收费达到10元/h时,小汽车出行转移比例达到20%。制定合理的分区停车收费措施,增加小汽车广义出行费用,同时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是改善城市居民出行结构、缓解中心区拥堵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收费及奖励两种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对居民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调控作用,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通过SP(Stated Preference)和RP(Revealed Preference)调查私家车通勤出行者在停车收费及非小汽车出行奖励情景下的方式选择意向,利用非集计理论分别建立停车收费和出行奖励单独实施和共同实施下通勤出行方式选择的巢式Logit(NL)模型,研究停车收费及出行奖励对私家车通勤出行者出行方式选择的单独影响及共同影响效果,并分析两类策略的弹性。研究结果表明:停车收费和非小汽车出行奖励均能减少私家车出行比例,增加公交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当停车收费达到一定费率时,才能有效减少私家车出行,适当的奖励能有效激励出行者转向其他出行方式,若同时实施收费和奖励策略,将表现为收费为主和奖励为辅的联合作用;在3类场景中,收入均是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收入越高,继续选择私家车出行的可能性越大;单独收费场景下,停车收费弹性随费率增加而增大,且费率较低时缺乏弹性,出行奖励弹性随奖励金额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小额奖励即有弹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城市新建地铁项目对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影响,改善公交服务水平,提高公共交 通的分担率,针对大连市新建地铁线路展开研究。以大连市地铁1 号线沿线站点作为研究区域, 采用SP (Stated Preference) 调查方法,收集了300 名地铁沿线居民对常规公交以及新建地铁两种 出行方式的选择数据。通过建立二项Logit 模型,分析出行成本、换乘时间等选择方案特性变 量,出行特性变量以及出行者特性变量对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影响,并计算弹性值及模型 精度。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出行成本及换乘时间可有效提高地铁分担率。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 议:对于出行成本,可从出行者年龄及出行次数两方面制定不同的优惠政策;对于换乘时间,可 从提高可达性、完善购票系统以及调整发班频率三方面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随机事件扰动下出行者的择路行为对交通分配的影响,同时考虑供需条件的随机变化,以期望-超额出行时间为出行者择路依据,利用边际成本收费原理,推导了边际成本收费值计算公式,建立用等价变分不等式表示的系统最优交通分配模型,并利用自适应投影收缩算法进行求解.算例表明:当OD需求系数为1.0、路段能力退化系数为0.5时,路径1边际成本收费值分别比使用期望出行时间和出行时间预算为择路依据时增加了11.27%和3.58%;当出行时间可靠度为0.9时,路径1边际成本收费值分别比使用期望出行时间和出行时间预算作为择路依据时增加了20.22%和4.30%.   相似文献   

7.
以意愿调查的方式对北京市小汽车出行者进行出行调查,分析北京市停车费用对私人小汽车出行弹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停车费用的调整和抑制私人小汽车的出行量,探讨以私人小汽车为出行方式与公共交通的方式互补转换,以达到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方法,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关键之一则是合理引导私人交通发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文中以2009年济南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支撑,从出行行为角度分析城市居民公交出行行为特征.基于非集计模型理论与方法建立公交选择行为模型,分析居民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的差异,探讨引导小汽车转向公共交通出行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基于居民调查与爬取的数据,梳理上海市中心城公共交通为主体的通勤出行链,并分析其主要出行时空区间,从中提取以公共交通为主的4类典型通勤出行链,探究不同公交出行链服务的通勤出行距离分布、出行耗时差异及起讫点在中心城的圈层分布特征。而后采用公交小汽车行程时间比指标,对不同距离区间内典型公交出行链的服务效率及服务竞争力进行评估,为公共交通在新业态重组后的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新定位及精准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进行公共交通换乘行为变化敏感度分析以及公交票价的制定过程中,均需将出行时间和费用联系起来考虑,出行时间价值是联系出行时间和费用的纽带.本文首先分析了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的Multinomial Logit(MNL)方式选择模型的基本思想,用MNL方式选择模型的简化模型对出行时间价值进行了量化.接着以北京市为例,考虑出行者的出行时间、费用以及收入等因素,估算出了北京市各种收入群所对应的出行时间价值.然后通过对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者属性的分析,加权平均各种收入群对应的出行时间价值,最终估计出了北京市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时间价值.估算结果符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2月28日一早.我和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全国女职工五一巾帼表彰大会的代表们,乘坐会务大巴来到了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在跨入大门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心中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2.
居民出行调查抽样率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分析了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及其在应用中的过于随机给居民出行带来的影响,提出分层抽样的调查方法,推导了基于按比例分配和最优分配的抽样率公式,讨论了居民出行调查中的分层方法.建议对于大型城市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而对于中小城市,按年龄分类,采用分层抽样方法,以提高调查精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配合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一周年及庆祝第一批VOLVO挖掘机在上海顺利出厂,2003年6月22日至28日,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组织了一次“VOLVO瑞典时尚之旅”。  相似文献   

14.
基于陕西省汉中市2011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对汉中市居民出行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出行者年龄、职业、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耗时、出行时间分布及出行空间分布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小城市发展特征,从加强城市对外交通、优化城市布局和土地利用、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和优化城市交通出行结构等方面提出中小城市交通发展的对策,以解决中小城市交通问题,从而引导中小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城市交通规划中出行距离的分布特征,在一定假设条件下,运用概率统计理论推导出行距离的概率分布函数形式,用10座城市的居民出行资料对其进行拟合,验证了该假设条件的合理性,分析了函数参数的相关影响因素,如城市规模、城市形状和交通结构等,对其进行量化与非线性回归,得到出行距离的概率分布函数的一般形式,最后,就不同规模城市分析了分布函数参数的取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出行距离的分布符合瑞利分布,特大城市和大中城市分布函数参数的取值范围分别为0.035~0.076和0.042~0.100。  相似文献   

16.
居民出行分布的熵模型及其参数标定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寻求一种描述各种出行分布情况的普适性模型,运用最大信息熵原理,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以原点矩均值为约束条件的新模型体系。为确定模型参数,提出了熵模型的参数标定方法,利用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参数标定方法进行了验证。数据验证结果显示,对于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和小汽车四种出行方式,最高阶原点矩的阶数分别取3、4、5时,所有模型均通过置信度为95%的χ^2检验。通过χ^2值和分布曲线的比较发现,不同出行方式取得最好效果的最高阶原点矩的阶数并不一致,这种差异取决于出行方式的内在特性。居民出行分布的信息熵模型可以定量描述任意出行方式的分布规律,所提出的参数标定方法简单有效。  相似文献   

17.
针对恶劣气候条件下,出行概率与影响交通出行的气候条件、出行距离和安全设施等因素的内在关系,对出行概率与出行距离、气候特征等定量变量进行统计回归分析,并建立了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为84%,残差检验表明模型的线性假定成立。综合考虑安全设施对模型的影响,给出出行概率与各影响因素的综合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恶劣气候严重程度与交通出行概率成反比关系,恶劣气候条件下,出行距离与出行概率成正比关系,而不同的恶劣气候条件、车辆出行距离、道路安全设施完善程度对高速公路交通出行综合影响幅度在10%~50%之间。  相似文献   

18.
非机动车行驶环境恶劣和行车安全得不到保障,阻碍了非机动车交通的发展,降低非机动车在城市出行中的分担率。论证了发展城市非机动车的必要性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对昆明市非机动车的出行特性进行分析,结合非机动车出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为城市非机动车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考虑到出行网络结构优化是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构建了提高出行网络和道路网络匹配程度的出行网络优化算法.针对城市道路交通双层网络特性,提出了双层网络的匹配程度指标.考虑匹配程度指标,构建了基于边删除法的出行网络优化算法.分析结果表明:本算法能优化出行网络结构、有效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