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量重载超载现象严重,致使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害现象,尤以重车作用下的水损病害和纵横向裂缝最为严重,如唧浆、坑槽、拥包和裂缝网裂处沉陷等,严重影响了行车舒适与安全,并且路面性能衰减和病害的发生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以石黄高速为例介绍了路面的全面维修,恢复路面的服务水平,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破坏的特征,并详细分析了水损破坏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损破坏破坏的特征,并详细分析了水损破坏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根据湖南省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有霜冻的特点,分析了高速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尤其是早期坏损病害的成因,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及养护维修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病害的原因,分析路面病害的种类,针对沥青路面裂缝、泛油、路面沉陷及水损害等病害,进行详细的介绍并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为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预防早期病害以及提高路面的耐久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生活.高速公路建成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雨水、气候、载荷等的作用,出现了很多病害,给车辆的通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其中水对高速公路的损坏是其中之一,并且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因此对水损病害进行研究并有针对性的加以处治、养护,有很现实和针对性的意义. 水对高速公路损坏的主要病害及形成机理分析 水对高速公路损坏的病害范围很广,一般认为只要是路面结构层透入水后使路面产生的早期破坏现象,都可称为水损坏.水损坏导致的病害主要有: 松散是沥青与集料粘附性差导致的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集料由于丧失相互间的粘结而逐渐酥软直至松垮并逐渐流失,表现为麻面或大小不一的坑洞.松散的发生往往是在某个水稳定性不足的沥青结构层整体性发生,尤其是表面层,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并经受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极易引发沥青剥落而松散.  相似文献   

7.
水对道路使用性能影响非常大.不仅影响道路的基层,还影响道路的面层.水透入路面结构层后使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现象,它是目前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中最常见也是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沥青混凝土路面水破坏的主要形式有:网裂、坑洞、唧浆、辙槽等。水破坏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施工中沥青混凝土配合比控制不严、沥青混合料拌合不均、  相似文献   

8.
王鹏 《北方交通》2008,(5):42-43
水破坏是造成沥青混凝土路面多种早期病害中的破坏力最大的一种病害,本文结合本地区实际,重点分析了水破坏病害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水损害,在多雨地区尤其突出.对已建成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重点是对病害缺陷进行处治修复,以满足使用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而在多雨高温地区,对新建的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应在设计理念、施工方法、材料选用上提高抗水侵害的能力,减少沥青路面水损害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水损害是沥青路面的早期病害之一,这种病害会造成路面的松散、龟裂、掉粒等损坏现象。介绍道路水损害的研究现状,分析病害产生的主要因素和作用机理,总结水损害的防治措施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并讨论了大秦线钢轨的塑化、侧磨,轮载变化,轨道的横向力与横向位移,轨 道的刚度,轨道的振动,道床及基床的累积下沉,基床的动应力及其沿纵向随轮载的 变动和向深层衰减,车速对动应力的影响和路基的振动特性等。   相似文献   

12.
TBM在我国隧道施工的应用已经十几年,其中不乏因TBM主轴承故障导致工程延误和重大损失案例.以秦岭隧道、大伙房引水隧道和中天山隧道工程中主轴承故障判断实例,分析了故障可能产生原因,如密封圈失效、润滑油运动粘度降低等,提出了判断故障的思路、检测方法和应对措施,以期引起施工人员的充分重视.同时从进行运行温度控制、油品理化指...  相似文献   

13.
县道九大线路基土质基本由粉质粘土和高液限粘性土组成,由于土质及排水不畅影响,路基出现翻浆冒泥的病害。通过采用石灰桩法挤密加固路基和石灰三合土改良路基治理病害,效果良好。阐述了这两种整治方案的原理、设计及施工方法,具体包括石灰桩法加固的桩径、桩长、布置方式和桩距,石灰三合土封层的范围、配比等,对类似工程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隧道岩溶突水危险性模糊多模型组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隧道突水危险性对于保障岩溶地区铁路工程施工、运营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评价过程中主控因素的多源性以及不确定模糊性,将模糊可变评价模型应用于岩溶地区隧道突水危险性评价中。首先,通过收集大量隧道突水灾害资料,提取突水主控因素并建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可溶岩成分、岩石结构、岩性特征、断层性质、断层宽度、褶皱构造...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城市网约车与出租车的适度规模,促进网约车与出租车健康发展,基于协同演化理 论,建立网约车和出租车在竞争、合作、竞合环境下的Lotka-Volterra演化模型,进行数据模拟仿真 分析,确定不同环境下城市网约车与出租车达到平衡状态时的适度规模。结果表明:网约车与出 租车的演化结果与竞争影响系数和合作效应系数有关;在竞争环境下,激烈的竞争导致劣势方被 市场淘汰,优势方最终达到规模阈值;当竞争趋于缓和时,两者能在市场中达到平衡稳定后共存; 在合作环境下,两者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能更好地促进新旧业态的融合发展;在竞合环境下,两 者的发展趋势与竞争环境下的发展趋势相似,但合作可以延缓劣势方的消亡速度。最后提出推 动网约车与出租车公平竞争,兼顾新旧业态、促进融合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氢能是未来能源系统清洁转型的重要二次能源。本文首先调研分析了美国、欧盟、日本既 有的氢能研发总体战略及其实施情况;结合氢能源的优势和未来全球碳减排的任务,分析了氢能 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发展、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情况;从技术角度比较了美国、欧盟、日本的 氢能技术推广策略,指出我国氢能研发技术的国际差距。结合实际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铁路、 公路、水运和民航等运输方式的碳排放水平。在氢能既有特性参数基础上,测算了氢能在道路、铁 路等不同领域应用的碳减排效果。结果发现:氢能替代公路货运10%,可减碳7000万t;1000万t 氢用于替代道路货运可获得近1亿t的碳减排量。本文研究提出了氢能研发与应用策略,建立可 再生能源与氢能综合互补调节机制,如近期利用西部地区可再生发电的弃电降低电解水制氢成 本,利用灰氢替代燃油,中远期推广扩大氢燃料电池市场等。本文还研究了交通运输业适合氢能 发展的重点领域,分析表明:2060年氢能在道路交通中的应用如能达到4000万t,可望实现交通运 输业减碳约4亿t。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下将氢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到大功率、长 距离以及冬季低温地区客货运输领域,与既有电动汽车发展战略一道打造绿色交通体系的对策 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深入贯彻落实“四好农村路”建设精神,及时了解新时期我国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发展现状,探索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建设的发展对策,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调查等调查方法以及指标对比分析法、分组分析法等统计方法,对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数量、分布规律及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对农村物流运输组织模式类别进行了划分,并总结了各模式下农村物流网络节点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下一步推进农村物流网络节点发展的思路,认为构建我国农村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应注重因地制宜,坚持“建管运”并举,促进物流服务与产业发展协同联动。  相似文献   

18.
哈罗铁路S2标段横穿罗布泊盐湖区,地质极为复杂,受硫酸盐和氯盐等化学侵蚀、风蚀等综合不利影响,桥涵基础及主体混凝土防腐施工是一项技术难题。通过混凝土耐久性设计、基础采用隔断措施(基底铺装沥青混凝土隔离层、四周砌筑沥青砖墙、空隙填充C35耐久性混凝土)、外露混凝土进行防护等,提高了岩盐地质条件下混凝土的耐久性,防止桥涵基础混凝土受到侵蚀,达到了混凝土防腐的目的,为同类地区、同类工程基础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轨迹数据可获取性及精度的持续提高,货车轨迹数据被广泛应用于公路货运系统的 规划与管理中,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公路货运系统研究带来新的机 遇与挑战。本文全面梳理并总结了公路货运轨迹数据应用领域的相关研究,从基于轨迹数据的 货运出行信息辨识、货运系统关键特征预测、货运轨迹数据进一步应用3个方面回顾现有文献的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发现:货运出行信息辨识研究聚焦于货运停留 点、车辆和货物、活动出行模式等热点主题,但现有辨识方法多移植于旅客出行研究,需要更多地 考虑货运出行的独特特征。在货运系统关键特征预测方面,研究者主要针对货运行程时间、空间 位置、出行需求等主题展开研究,并证明了基于轨迹数据预测货运特征的可行性,但预测时空范 围较为局限,需要根据具体的货运任务、货车司机特征和货运政策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轨迹数 据也被应用于货运出行路径选择行为、货运停车休息行为、行驶安全、货运排放和能耗分析、货运 政策评估等研究。最后,在总结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本文认为未来研究应重点将货运轨迹数 据与其他多源数据相结合,从3个关键技术进行突破:一是针对货运实践个体,重点探索高效货车 驾驶员的出行特征和出行模式,并在货运系统中进行推广应用;二是针对交通运输新技术和新形 势,重点开发和优化自动驾驶技术和重大应急事件影响下的货运组织模式与策略;三是针对货运 供需关系及匹配机制,重点研究货运全流程供需状态辨识与预测,并结合深度学习等方法训练和 开发智能供需匹配模型,从而优化货运系统调度,助力社会散乱运力资源整合,提高货运系统的 综合效率。  相似文献   

20.
历次技术革命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影响深远。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3D打印 增材制造技术等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工艺流程和产业链组合,也改变了运输需求发展趋 势。光伏发电与储能技术的发展将为交通运输系统能源自洽提供保障。采用先进数据采集、数 据挖掘及超级计算等技术的出行预约系统,可为绿色低碳出行和构建不堵车城市提供支撑。本 次论坛以“新技术对‘十四五’及2035年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影响”为主题,深入分析了第四次技 术革命的特征及对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影响,探讨了我国交通系统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潜力与典 型场景,介绍了预约出行的实践成果,分析了公交专用道预约的预期效果、实施难点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