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守信 《隧道建设》2009,29(3):361-363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国第1条用钻爆法施工的大断面海底公路隧道。厦门岛内从洞口到海域长达1 170 m为Ⅴ级围岩地段,岛外翔安端洞口到海底1 310 m为Ⅴ级围岩地段,加上海域5条风化深槽,Ⅴ级围岩占50%左右,这在国内外属少见的不良地质海底隧道;隧道从洞口埋深5m到海域最大埋深25m,埋深长距离在1倍洞径左右,系长距离超浅埋和浅埋暗挖隧道;地层遇水软化、液化,施工十分困难。根据不良地质段的情况,选用了CRD和双侧壁导坑法2种施工方法,并总结了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陆域浅滩富水砂层段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2.
《隧道建设》2009,29(5):592-592
2009年11月5日,由中铁隧道承担施工的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左线顺利贯通,标志着整个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全线贯通。厦门东通道翔安隧道全长8.695 km,其中隧道长5.948 km,跨越海域4.2 km,为双向6车道。中铁隧道承担左线隧道3660 m、服务隧道3658 m的施工任务,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工程克服了1118 m的全—强风化软弱围岩、375 m的风化深槽以及突泥、涌水、  相似文献   

3.
由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参加设计和实施监理的厦门东通道海底隧道,目前正处于紧张施工之中。其中A1标合同段的隧道掘进已通过路域全强风化地层,现已进入海底风化深槽等不良地质段。经过施工方和监理方的共同努力,不断克服了通过海底风化深槽的困难和风险,现已完成了总工作量的60%。  相似文献   

4.
赵太东 《隧道建设》2008,28(1):66-69
 根据厦门翔安海底隧道过风化深槽施工的工程实践经验,介绍了在可能发生灾害性的突泥、突水、塌方和诱发地面塌陷而导致海水下灌等地质灾害的情况下,如何采取超前地质预报、设置防水闸门、超前管棚及全断面帷幕注浆等施工辅助措施,从而保证了过风化深槽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由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参与设计和承担监理任务的国内首座海底隧道——翔安隧道自2005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工程施工顺利,工程质量优良。其中由中宇公司负责监理的五通端(A1标、A2标),主洞已开挖约1800m,现正进行F1强风化深槽的施工;服务通道已开挖约2100m,并顺利通过F1强风化深槽。  相似文献   

6.
《隧道建设》2007,27(1):103-103
厦门翔安隧道施工顺利推进,12月12日进入海底施工阶段,其中进展最快的服务隧道已施工了1403m。  相似文献   

7.
王小军  李建斌 《隧道建设》2007,27(4):57-59,64
结合厦门翔安海底公路隧道陆域段大断面全-强风化花岗闪长岩隧道开挖施工工法、施工组织和机械化施工配套技术等施工手段的实施情况,介绍了大断面隧道CRD工法施工对该地层的适应性和实现安全快速施工的技术措施和机械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8.
杨鹏  张伟 《华东公路》2012,(1):75-77
厦门海底隧道是中国大陆修建的第一座海底隧道,采用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全长6 050m。本隧道需穿越长距离的浅埋软弱围岩、海域段多处全分化深槽以及与海水连通的含水沙层,地质条件较为复杂,设计施工难度大。结合厦门翔安海底隧道设计与施工实际状况,对该隧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处理措施进行详细的分析与介绍。  相似文献   

9.
荆永军 《隧道建设》2009,(Z2):157-162
在国内尚无此类似工程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通过长达9个月的探索研究与实践,采取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技术、洞室监控量测技术,开挖前运用全断面深孔超前预注浆技术、超前管棚技术等各种辅助施工技术,施工中严格按照新奥法进行开挖支护,最终安全顺利穿越了90m宽的风险至极的F1海底风化深槽。通过对F1风化深槽一套完整的施工技术介绍,以期对今后的海底隧道风化槽、断层带等以及类似地质的工程给予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厦门海底隧道涌水量流固耦合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厦门海底隧道F4风化深槽的涌水情况进行了流固耦合分析。由于隧道在穿越风化深槽段时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因此文中对隧道施工3个阶段的涌水量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注浆密度下的涌水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在隧道开始开挖阶段,涌水量较大,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左右侧导坑开挖时,涌水量逐渐增大,但隧道中间部分开挖后,涌水量有所降低;文中数值计算所得涌水量结果与规范推荐公式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中外公路》2009,29(2)
2009年3月11日,我国大陆地区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A3标左线隧道内,随着一声沉闷的爆破后,担负施工的中铁二十二局2号掌子面职工兴奋地和3号掌子面职工挥手致意,由此也宣布位于两个掌子面之间的长达123m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最长风化槽,经过建设者145d的努力,终于被成功突破。  相似文献   

12.
《交通科技》2012,(5):1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条海底隧道,也是当今世界断面最大的钻爆法海底公路隧道,由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主持设计。隧道全长  相似文献   

13.
《隧道建设》2009,29(3):360-360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一行,来到由中铁隧道集团、中铁一局等单位承建的厦门翔安隧道检查指导工作。贺国强对厦门翔安隧道的工程概况、组织机构、工程重难点、施工方案、安全管理、施工进度、质量状况等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他说,厦门翔安隧道作为国内首条海底隧道,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作用举足轻重,责任非同小可,一定要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的方针,在保证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工程质量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4.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风化深槽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振川 《隧道建设》2009,(Z2):74-81
结合施工实践,开展海底隧道风化深槽施工技术的系统研究,从风化深槽采用超前地质预报的进一步探明、注浆堵水、堵水效果检查、超前预支护方案确定、开挖方法选择与确定、监控量测、突水涌泥应急对策等施工技术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方案和方法,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青岛胶洲湾海底隧道2008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该隧道工程是继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之后我国建设的第2条海底隧道,连接位于青岛胶洲湾的团岛与黄岛,隧道长约6200m,其中海底段长约4000m,是一条以城市道路功能为主、兼有公路功能的隧道,双向6车道,设计车速80km/h。  相似文献   

16.
周海燕 《中外公路》2006,26(3):210-214
通过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系统论述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测,并根据不同的防治分区,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厦门东通道CRD法施工段中隔壁变形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目前国内采用CRD法修建隧道施工过程中对临时中隔壁的研究很少,结合厦门东通道(翔安)海底隧道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对施工过程中中隔壁的变形及其规律进行了分析,这为实现隧道的安全施工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的相关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8.
李金梗 《隧道建设》2008,28(4):399-402
分析拱顶下沉、水平收敛以及内力量测对隧道结构安全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大跨度海底隧道采用CRD法施工时,以隧道拱顶下沉为主作为施工监测控制基准比较合理。结合在建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和工程险情资料,对该隧道CRD法(导坑施工顺序1-3-2-4)施工位移判定基准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拱顶下沉量以及拱顶下沉速率的控制基准。研究结果为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信息化施工和现场控制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9.
施工工法在翔安海底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翔安隧道现场监测数据,并结合数值方法,对CD法、CRD法及双侧壁导坑法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大跨度海底隧道修建过程中,施工工法对隧道结构的变形及受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应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隧道拱顶下沉量比CRD和CD法小,而CRD法施工引起的该值又比CD法小;在控制隧道结构水平收敛方面,CRD法效果最好,它所引起的隧道水平收敛量值明显低于双侧壁导坑法和CD法.在支护结构安全性方面,应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隧道结构受力较好,结构安全系数较大,而采用CD法施工时,隧道边墙安全系数小于1.因此,在翔安隧道施工期间,双侧壁导坑法和CRD法为合理工法.  相似文献   

20.
结合厦门翔安海底隧道A1合同段行车隧道大断面CRD工法施工监控量测配套技术的选用,介绍了大跨隧道CRD工法施工监控量测有尺和无尺结合、地表和洞内沉降结合、围岩压力和钢支撑应力与洞周变形相结合的变形量测与特征规律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