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研究压气机蜗壳结构参数对离心式压气机性能的影响而设计了两款不同面径比的压气机蜗壳,并在增压器性能试验台上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匹配Ⅰ型蜗壳的压气机相比,匹配Ⅱ型蜗壳的压气机增压比、流量和绝热效率均提高:不同转速下,最大增压比提高1.44%~3.86%,最大流量增加3.85%~10.71%,且高转速下增幅明显;压气机最高效率由72%提高到74%;压气机喘振线更加平滑,无明显拐点,低转速下喘振线向大流量方向偏移量较少,而高转速下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2.
振荡式喷嘴结构参数对喷雾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主设计流量收集装置及高速纹影试验获得某振荡式喷嘴的流量分布、喷雾锥角和振荡频率,并建立了其内外流动特性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利用该模型研究了振荡式喷嘴的外流场特性及内流道侧壁张角对喷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喷嘴入口压力为0.2 MPa时,侧壁张角在25°~29°范围内,流量分布均呈现双峰形式,随着侧壁张角增大,射流振荡频率减小,低流量区流量占比增加且流量分布更不均匀;侧壁张角对流量大小和喷雾锥角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于发动机进气系统具有复杂的非线性动态特性,因此构建了进气流量小波网络辨识与预测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DLS)对小波网络参数和预测控制率进行了学习和优化,以提高小波网络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和预测精度。作为对比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并利用瞬态工况试验数据分别对两种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小波网络模型能有效地预测发动机瞬态工况进气流量,与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误差精度更高,可用于发动机瞬态工况空燃比的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4.
增压柴油机瞬态特性的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发动机典型瞬态过程中的各个参数变化及能量传递关系,提出了一个通用的评价涡轮增压柴油机瞬态响应性能的方法,建立了发动机的关键结构参数、涡轮增压器尺寸、初始运行工况参数与瞬态响应性能指标的显式关系。采用一维计算模型对提出的评价指标在不同机型上进行了计算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涡轮增压柴油机瞬态性能评价方法适用性强,且在整机设计的初始阶段就能够定量研究瞬态性能并判别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军用差速复合发动机的主要构成。该发动机在很高的增压压力和平均有效压力下工作,带有一台高压比离心压气机,取代了以前中增压差速复合发动机上使用的容积式压气机。本文第二部分详细地论述了稳定工况性能预测,并与一台选定的高功率带9级变速的二级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性能作了对比。在连续扭矩储备及高速高负荷时的燃油经济性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出差速复合发动机的优越性。本文最后一部分介绍了差速复合发动机及40吨履带车辆整车的瞬态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进气管喷射汽油机在瞬态工况的空燃比控制问题,针对现有的发动机平均值模型,讨论了其中的油膜模型和油膜补偿器模型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建立了能直接用于微控制器的离散化油膜模型以及相应的油膜补偿器模型,用Matlab/Simulink对补偿效果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补偿发动机瞬态工况的喷油量,把空燃比误差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使发动机的动态响应更加迅速和平稳。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采用EGR技术国六排放发动机低速性能不足的问题,对压气机叶轮从叶轮平均子午型线和叶片载荷分布两个方面进行了气动性能优化,并采用NUMECA三维流体仿真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优化后压气机压比及效率均得到提高,其中峰值效率提升了3个百分点。通过对压气机流场分析发现:新叶轮沿流向方向静压增长非常均匀,降低了流动损失,且在叶顶间隙区域损失减少。流体经叶轮出口流出后掺混损失较低,使得流体在扩压器中扩散损失降低。对新压气机进行了压气机台架特性测试,验证了优化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考虑到发动机注重低速性能及EGR需求,将原增压器涡轮箱流道A/R减小8%后,与新压气机匹配并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发动机低速扭矩比客户要求值最大提升1.3%,低速油耗最大降低1.7%,中低转速下压差均略优于目标压差值,发动机性能和EGR水平整体满足了主机厂客户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旁通阀控制策略对增压汽油机瞬态响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带旁通阀的废气涡轮增压汽油机,采用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基于GT‐Power的汽油机稳态模型。运用BP神经网络法建立燃烧模型,得到增压汽油机瞬态模型。采用PID控制对原机旁通阀控制策略进行优化,通过优化后的旁通阀控制策略对汽油机瞬态响应质量参数———平均有效压力、瞬态响应时间和增压器瞬态转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旁通阀控制策略可以在汽油机的中高速范围内显著地缩短发动机的瞬态响应时间,同时保证汽油机增压压力与增压器转速都处于安全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高原发动机涡轮增压的效率修正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低雷诺数(Re)效应对涡轮压气机特性的影响,分析了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压气机处于非自模区的流量界限,并通过相似模型理论推导了高原发动机涡轮增压的效率修正公式,利用这一结论能够快速地估算高原发动机性能,并为高空低Re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增压器性能试验台,对带废气调节阀的可变几何截面涡轮增压器(VGT)进行性能试验,得到不同VGT叶片开度的涡轮流通特性、废气调节阀调节特性及压气机流量特性曲线。结果表明,随着VGT叶片开度的增大,涡轮流通能力增大;废气调节阀在开启角度5°~15°调节时,涡轮增压器转速迅速下降,调节能力较强,但开启角度超过20°时转速基本不变,其调节能力达到极限;压气机最大折合流量达到0.31 kg/s,最高压比达到2.98,不同转速下的最高效率均在71%以上。  相似文献   

11.
矿物掺和料对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6组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配合比混凝土拌和物和试块的性能测试,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在掺入不同比例的粉煤灰、矿粉后的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能以及经济性。结果表明:掺入粉煤灰、矿粉对混凝土的性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复合掺入比不掺或单掺矿物掺料具有更好的效果,保证了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2.
性能的裂变     
奚旺 《汽车知识》2012,(11):42-47
1985年,也就是M5诞生的那一年,911是德国公路绝对的王者。一天,在不限速的autobahn高速公路上,一辆911行驶在左侧的超车道上,反光镜中逐渐逼近的红色宝马5系轿车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见911一直无意让路,这辆红色轿车从右侧强行超越,当911的驾驶员看到红色轿车尾部的M标志时方才如梦方醒,意识到这并不是普通的5系轿车,而是刚问世的第一代M5。从此M5一举成名。今天M5已经发展到第五代车型。  相似文献   

13.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激励企业追求卓越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地论述质量体系模式与卓越绩效模式两个标准之间的联系及区别,指出追求卓越的质量理念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经济导报》2006,(2):I0008-I0009
微软(中国)公司的制造行业总监张晖东,向通商杂志《汽车工业》谈及中国巨大的汽车生产潜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西雅特Leon Cupra来自于西班牙巴萨罗那,它追逐激情,果敢而狂热;雷诺Clio RS则诞生于法国布洛涅一比扬古,它崇尚原生态的驾驶乐趣。今天,隶属于小钢炮阵营的他们站到了同一竞技场中,为双煞之名而武。提及西雅特的老家西班牙,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想到风靡全球、享誉世界日的斗牛,这是一项充满了激情和挑战的运动,然而西班牙人在造车方面也是如此,就好象追逐动态驾驶感受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略从概念界定以及开发思路两方面内容着手阐述了汽车性能开发的相关内容,并对整车性能集成与管控进行了详细分析,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意义,进而提升汽车项目整体开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聚羧酸减水剂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制备含有不同减水剂掺量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并对其流动度、抗压强度、收缩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减水剂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与流动度影响存在临界点,超过临界点后,增加减水剂掺量,UHPC流动度保持稳定,但早期和后期抗压强度有不同程度下降。增加减水剂掺量,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自收缩降低,而长期干燥收缩和电通量值显著增加;减水剂掺量越大,继续增加减水剂掺量时超高性能混凝土电通量值增长越快,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选择一组密级配和一组开级配同时进行不同掺量的室内试验,探究自调温材料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率、水稳定性能、高温稳定性以及析漏和飞散的影响规律;同时,对不同级配自调温材料沥青混合料路面进行温度观测,探究其调温幅度和边界。结果表明:随着自调温材料掺量的逐渐增多,开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不断减小且减小速率逐渐增大,稳定度先减小后增大,动稳定度逐渐减小,析漏损失基本维持在0.5 %~0.6 %之间;密级配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率和动稳定度均逐渐减小,对稳定度影响较小;夏季温度高时,自调温路面自动储能吸热,降低密级配路面温度4.0 ℃左右,降低开级配路面温度2.0 ℃左右;冬季温度低时,自调温路面自动释放热量,提高路面温度约0.4 ~1.0 ℃。  相似文献   

19.
20.
催化转化器产品性能的验证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逸  龚镇  凌振国 《汽车工程》2006,28(5):482-486
介绍催化转化器从开发到产品最终定型所经历的性能试验过程,对每一个试验的目的和方法、失效模式、试验数据的收集都有明确的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