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中针对某商用车定置工况发动机怠速转速附近驾驶室轰鸣问题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首先通过主观评价初步判定问题工况,而发动机等部位的振动和驾驶室内轰鸣噪声信号测量结果发现,怠速转速附近(810-950r/min)驾驶室存在明显的轰鸣噪声。接着利用阶次分析法和模态分析法分析可知,发动机振动经悬置传递到驾驶室引起共振,进而引发轰鸣噪声。最后通过对比优化方案,采用遗传算法对悬置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悬置振动传递率降低了46.25%,驾驶室轰鸣噪声降低了8.79d B。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研究谐波电流对电驱动总成振动噪声的影响。首先分析逆变电路产生的谐波电流频率分布特征及其对振动噪声的影响,对某电驱动总成振动噪声测试分析,发现第24阶振动噪声对总成振动噪声影响最大。通过抑制第5次和第7次谐波电流,有效降低电驱动总成第24阶振动噪声。  相似文献   

3.
某SUV工装样车3 GWOT(3 Gear Wide Open Throttle,3挡全油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在3 450 r/min左右时驾驶员内耳位置存在明显轰鸣噪声,试验测试结果显示发动机加速噪声声压级曲线在该频率下存在峰值,且2阶噪声起主导作用。通过NTF(NoiseTransferFunction,噪声传递函数)仿真分析发现了轰鸣噪声传递的主要路径,通过动刚度分析和模态分析确定动力总成激励激起副车架模态是轰鸣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对副车架进行改进,提高了副车架1阶弯曲模态频率,同时提高扭力臂悬置安装点的动刚度水平,改善了噪声传递函数并解决加速轰鸣问题。改进后试验测试结果显示发动机加速噪声声压级曲线峰值在该频率下降低,主观感受加速轰鸣噪声基本消失,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准确性和改进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汽车后桥异响噪声是汽车常见噪声之一,影响乘客的乘坐舒适性。文章通过测试某汽车的啸叫噪声,将测量数据中的某一阶次噪声与总噪声的频率曲线进行对比,从而寻找后桥异响产生的原因。最终查明该异响噪声源由主减速器齿轮啮合噪声产生。为运用NVH测试方法查找汽车后桥噪声源,优化汽车NVH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整车加速工况下的轰鸣噪声,首先采用阶次分析方法确定了轰鸣噪声对应的发动机阶次和转速区间,然后针对副车架结构进行模态试验,基于模态分析结果提出副车架结构改进方案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改进副车架后车内加速轰鸣噪声得以优化。这对于整车轰鸣噪声问题的优化解决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汽车振动噪声阶次问题,包括轰鸣和啸叫都是困扰NVH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不消除会影响客户体验。本文尝试从阶次产生机理出发,探究阶次产生的本质和规律。阶次分析不仅可以在时域和频域上进行,还可以在角度域上拓展和补充。尝试在特定工况从响应信号中提取激励力的激励频率信息,并在其中获取角度信息。作用在旋转轴上的力分为驱动力和非驱动力,它们的间隔角度是周期性的,利用这一特性计算出耦合发生的条件。通过设计试验匹配不同激励力角度和转速可以多次触发共振最大值的出现,为角度域阶次分析方法解决激励源的问题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SUV车型车内抖动轰鸣声进行问题分析,查找出其动力传动系统的一阶模态是引起该车内抖动轰鸣的主要原因,根据有限元模型仿真的模态特性设计出主减及副车架的液压衬套动刚度和阻尼特性,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液压衬套对车内轰鸣声的改善效果,改进后车内传动系统阶次噪声最大降低了10dB。结果表明,通过改进主减和后副车架的安装衬套的动刚度和阻尼特性,实现对抖动轰鸣噪声的抑制,为前置后驱车型汽车NVH性能优化提供了可靠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汽车工业的进步,人们对汽车乘坐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这成为推动业内对汽车振动和噪声的控制措施进行广泛研究的主因。产生汽车振动和噪声的因素较为复杂,其中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是引起汽车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之一[1]。文章以公司自产某前置后驱微型货车为例,经过对该车传动系统采点试验测试,明确了传动系扭转振动是导致该车发动机一定转速范围内产生车内振感和噪声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关措施降低扭振幅值,改善整车NHV性能。  相似文献   

9.
整车车内NVH异响的识别及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BBM公司的MKII测试设备对某车车内噪声进行测试,发现车内各位置在2 000~3 000 r/min存在4~7 dB(A)的"booming"声,经分析均由2阶噪声引起,且主观评价上也能感觉很大的"轰鸣"声.通过分析进排气噪声和排气吊挂对车内异响的贡献.找出产生车内"booming"异响的原因在于进气在2 000~3 000 r/min存在一个2阶噪声构成的峰值.对产生异响的进气系统进行优化,最后使车内"booming"噪声消除,整车车内NVH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某前置后驱微型客车在发动机转速为1 700r/min附近时后排座的轰鸣噪声开展研究。首先基于传递路径分析,对车内噪声和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振动特性进行实车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轰鸣噪声源进行识别,确定该车内轰鸣噪声系由后悬架横向稳定杆频率为56Hz的2阶弯曲模态与发动机激励耦合引起。接着,以横向稳定杆模态频率与发动机激励频率隔离为目标,采用有限元法对该零件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用O形截面结构可将横向稳定杆的2阶弯曲模态频率提高至70Hz。最后经实际制造改进的横向稳定杆装车试验,证实发动机在1 700r/min转速附近后排座的轰鸣噪声得到有效控制,并满足主观评价要求。  相似文献   

11.
噪声问题已经成为汽车交流发电机生产企业发展的瓶颈,借助国内某知名企业的先进噪声实验室,进行发电机噪声测试分析。对噪声测试影响因素、测试要求、测试设备进行分析,测出发电机A声级主要阶次成分噪声。对噪声测试结果分析表明,发电机整体噪声在低转速区间问题较大,找出噪声主要阶次成分随转速变化的规律,确定引起噪声的主要阶次成分。为发动机降噪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汽车排气系统噪音与振动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产品“CK-1”经市场反应驾驶室内振动噪音较大。本文通过测试与研究,发现排气系统所产生的振动噪音是该车主要噪声源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噪声源和振动源。同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降低排气系统噪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以某型汽车暖通空调(HVAC)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隔振、隔声、消声和改变壳体阻尼的方法对鼓风机的气动噪声进行了试验研究。应用相干分析、阶次分析以及频谱分析等方法,确定了43阶气动噪声源为鼓风机叶轮,确定其传递特性为叶轮旋转产生的气动力传递至电机壳体和蜗壳壳体,引起结构振动并辐射噪声,另有部分气动力产生的气动噪声通过进、出风口向外气动传播。  相似文献   

14.
新能源车驱动电机作为整车的主要振动噪声源之一,电机本身的振动噪声水平需要在整车开发前期基于台架试验进行评估。基于半消声室中的电机台架,设计制定了电机在不同负载工况下声功率级的测试方法,同时测试电机表面不同部位的振动水平。然后分析了电机声功率级随转速扭矩的分布关系。进一步利用时频分析和阶次分析来识别不同噪声成分的来源,对比了有无负载工况对电机噪声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电机声功率级整体随转速和扭矩的增大而增大。负载工况的电机主要阶次的电磁噪声是由电机端面辐射产生,低阶次的噪声是由控制器辐射产生。电机无负载时,控制器辐射的低阶次噪声为主要成分。文章的研究结论为电机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5.
某微型客车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为1100 r/min附近时车内存在轰鸣噪声,严重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通过道路试验,对车内噪声和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进行实车测试.通过以信号处理为基础的噪声源识别方法分析,确定该车内轰鸣噪声系由传动轴中间支撑振动激励传递至车身,并激励乘坐室顶棚结构振动和空腔声学模态耦合所致.提出采用更改传动轴中间支撑衬套刚硬度和在车顶粘贴阻尼贴片的减振降噪措施,取得最大降噪5 dB(A)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汽车发动机振动与噪声是影响车辆司乘人员体验和衡量发动机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针对汽车发动机的振动与噪声产生原因、传递途径、解决方式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优化振动与噪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以某汽车为研究对象,利用CAE软件对该款车型的白车身数模进行网格划分,模拟计算出白车身的模态振型。通过整车频谱特征采集分析和阶次跟踪寻找引起车身异常振动的激励源,通过悬架和轮胎的偏频试验和局部传递特性测试分析和验证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某同步交流电机的噪声来源和噪声变化规律,该文通过试验对交流电机的噪声特性进行研究。首先设计开发了电机噪声振动分析系统,采集电机在空载及负载状态下噪声的时域信号;其次利用频谱、阶次分析等方法,找出了发电机在两种工况下噪声峰值的主要阶次成分,并找到了电磁噪声出现峰值现象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电机在空载工况下,风扇噪声是最大的噪声源;负载工况下,发电机转速在3000r/min和6000r/min附近出现的噪声峰值是由36阶径向电磁力波引起电机机壳的共振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电机电磁噪声,从理论上对该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电磁噪声频率及阶次进行推导计算;通过整车的振动噪声测试验证了理论计算值,最后通过调整电机的转子永磁体冲磁方式,改善了电机的啸叫噪声,为前期预测EPS电机电磁噪声提供了设计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某前置后驱车为研究对象,针对客户抱怨的车内轰鸣问题进行了噪音和振动检测,解析数据后发现,传动系阶次噪音对车内轰鸣声贡献最大。文章对传动系阶次激励的来源、传递路径及车体响应进行了机理性分析,并根据轰鸣产生路径依次列出潜在解决措施并试制样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管控关键因子(隔振率、传动系模态)、抑制噪音因子(装配间隙产生的偏心量)对解决由传动系剩余动不平衡引起的车内轰鸣问题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