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粒棘球绦虫(中国大陆株)14-3-3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蚴Eg14-3-3重组蛋白的免疫保护性及其伴随的免疫反应。方法 ICR小鼠随机分为rEg14-3-3蛋白免疫组和PBS佐剂对照组,每隔2周背部皮下免疫1次,连续免疫3次。在第3次免疫后6周,用细粒棘球蚴活的原头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24周杀鼠取脾,分离培养脾细胞,MTT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率,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γ、IL-10和IL-4水平,同时检获棘球蚴包囊数并计算减囊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型和IgE水平。结果与佐剂对照组比较,rEg14-3-3蛋白免疫组小鼠的免疫保护力为84.47%,rEg14-3-3蛋白免疫组小鼠血清IgG、IgG1、IgG2a抗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gE略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rEg14-3-3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抗原刺激后增殖显著,免疫组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IL-2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L-4、IL-10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Eg14-3-3蛋白能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的免疫保护力,是潜在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DNA核酸疫苗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能力 ,为揭示其诱导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本室构建的单纯疱疹病毒 2型 (HSV 2 )糖蛋白D的真核表达质粒 pcDNA gD2免疫小鼠 ,通过ELISA法动态检测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及小鼠外周血Th1型细胞因子IFN γ、IL 2的水平同时进行病毒攻击实验。结果 pcDNA gD2和HSV 2免疫组小鼠从第 2周开始产生特异性抗糖蛋白D抗体 ,第 4~ 5周达到高峰 ;外周血清中IFN γ、IL 2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病毒攻击实验显示 2周内 pcDNA gD2和HSV 2免疫组小鼠无一只死亡 ,而阴性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结论 pcDNA gD2真核表达质粒可以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Th1型细胞免疫 ,并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带状疱疹患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再激活阶段的免疫细胞与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西安市第九医院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期间50例带状疱疹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及B细胞和NK细胞比例,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FN-γ、IL-10和IL-6水平。分析带状疱疹患者VZV再激活阶段免疫机制。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带状疱疹患者CD3+和CD4+T细胞比例下降明显;NK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血清中IFN-γ、IL-10以及IL-6水平显著升高;CD8+T细胞、B细胞比例和IL-2含量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带状疱疹患者神经受累严重程度可能影响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论 在VZV再激活期间,免疫细胞比例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带状疱疹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多房棘球绦虫(Em)重组双歧杆菌(Bb)-Em14-3-3疫苗,并研究Em14-3-3分子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的表达效率。方法通过PCR扩增Em14-3-3抗原编码基因;将该基因定向克隆于含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GEX-1λT,构建重组质粒pGEX-Em14-3-3;用电穿孔法将该质粒导入Bb,构建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b-Em14-3-3疫苗。经PCR和酶切鉴定后以IPTG诱导表达Em14-3-3/GST融合蛋白;SDS-PAGE及Western blot对表达产物进行鉴定。结果PCR成功扩增出530 bp的Em14-3-3基因;双酶切证实Em14-3-3基因插入pGEX-1λT中;PCR证实重组Bb-Em14-3-3疫苗构建成功;SDS-PAGE及Western blot分析显示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在IPTG诱导下高效表达了Em14-3-3/GST融合蛋白,表达效率为23%。结论成功构建了多房棘球绦虫重组Bb-Em14-3-3疫苗,重组质粒pGEX-Em14-3-3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效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提示表达出的Em14-3-3重组蛋白具有特异抗原性。  相似文献   

5.
人脐血CD_3AK细胞生物活性及抗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CD3McAb)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 2(rhIL- 2)共同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以制备CD3AK细胞,动态观察其体外增殖能力、杀伤活性、免疫表型变化及分泌细胞因子水平。方法 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细胞免疫表型,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干扰素 -γ(IFN- γ)、白细胞介素 -6(IL- 6)的水平。结果 脐血CD3AK细胞在第2周增殖能力最强,增殖倍数为78.56;培养至第12天的脐血CD3AK细胞杀伤活性最高,并对多种靶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表型分析脐血CD3AK细胞属异质性细胞群,培养第7、14 天,群体中 CD3+、CD8+、CD25+、CD38+、CD16+及 CD56+ 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P<0.01); CD3 AK细胞培养至第 3 天的上清中 TNF -α、IFN -γ、IL -6 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脐血CD3AK细胞是一种具有广谱杀瘤活力且增殖活性强的免疫细胞。本研究为脐血 CD3 AK细胞的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安非他明(AM)对细菌脂多糖(LPS)刺激后小鼠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 IL-10)释放的影响以及多巴胺D3受体在此过程中参与的调控作用.方法 实验Ⅰ:采用多巴胺D3受体基因敲除小鼠(D3RKO)以及具有相似遗传背景的野生型小鼠(C57BL/6J),腹腔注射AM(5 mg/kg)10 min后再注射LPS(150 μg/kg)刺激,在LPS给药后不同时间点(0、30、60、90、120、240 min)心脏穿刺抽血进行IL-10测试,观察上述不同时间点D3RKO和C57BL/6J小鼠IL-10的分泌情况.实验Ⅱ:在实验Ⅰ所确定的小鼠IL-10分泌最高时间点,观察不同剂量AM (0、2、5、10 mg/kg) 对D3RKO和C57BL/6J小鼠IL-10分泌的影响.结果 实验Ⅰ:AM 5 mg/kg在LPS注射后可以引起D3RKO和C57BL/6J小鼠IL-10分泌增多,其中60 min达最大值,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Ⅱ:C57BL/6J小鼠以AM 5 mg/kg作用后IL-10增多最为显著,D3RKO小鼠以AM 2 mg/kg作用后IL-10升高最为显著,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二者之间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AM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可能是通过增加IL-10分泌而起作用;小剂量AM即可引起D3RKO小鼠血中IL-10升高,提示多巴胺D3受体可能参与了AM对小鼠免疫功能抑制作用的调控.  相似文献   

7.
CD25分子胞外段基因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用鼠CD25分子胞外段基因疫苗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其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用pcDNA3.1-CD25胞外段真核表达质粒分别在第0天、第10天和第20天肌肉注射免疫同系Balb/c小鼠,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抗CD25胞外段的抗体水平及亚型,FACS检测脾细胞中B淋巴细胞的比例变化及细胞因子IL-4、IL-10和IFN-γ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D25胞外段基因免疫组小鼠血清抗CD25抗体在免疫后逐渐升高,第30天达最高峰;抗CD25抗体主要以IgG1为主;免疫小鼠脾细胞中B细胞的比例变化不显著(P>0.05),但高分泌IL-4和IL-10(P<0.05),而低分泌IFN-γ(P<0.05).结论 CD25胞外段蛋白基因免疫中B细胞功能变化显著,这为后续深入研究体液免疫应答在T细胞疫苗中的作用提供了前期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 /Th2亚群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FN γ、IL 4在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双色免疫荧光FITC/PE双标记 ,流式细胞仪检测 3 0例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急性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及其Th1亚群CD+4CD45RA+,Th2亚群CD+4CD45RO+的表达 ,并用ELISA方法同时检测患儿血清中细胞因子IFN γ、IL 4水平。同期检测 1 5例年龄、性别无差异的健康婴儿为对照。结果 RSV下呼吸道感染组患儿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Th1细胞CD+4CD45RA+明显下降 (P <0 .0 5 ) ,Th2细胞CD+4CD45RO+虽有下降 ,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Th1 /Th2比值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0 .0 5 )。RSV下呼吸道感染组患儿血清中IFN γ、IL 4水平均有降低 ,以IFN γ水平下降最为明显 (P <0 .0 1 ) ,IFN γ/IL 4比值降低 (P <0 .0 5 )。结论 婴幼儿RSV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的免疫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Th1及其功能下降 ;Th2及其功能相对增强 ,Th1 /Th2的失衡是导致该病发生Th2样反应的重要免疫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及3T3-L1脂肪细胞内脂素mRNA表达的检测,探讨内脂素mRNA表达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体重指数(BMI)将116名研究对象分为肥胖组和非肥胖组.①测量研究对象的体征指标和代谢参数,计算BMI和腰臀围比(WHR);②采用3-异丁基-1甲基黄嘌呤、胰岛素、地塞米松联合方案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的脂肪细胞;③应用RT-PCR方法检测受试者皮下和网膜脂肪组织以及3T3-L1前脂肪细胞在不同分化时段内脂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肥胖组皮下脂肪组织内脂素的表达较非肥胖组显著升高(P=0.048),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的表达水平较非肥胖组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相关性分析显示,网膜脂肪组织内脂素mRNA的表达量与BMI(r=0.26,P=0.047)、甘油三脂(TG)(r=0.298,P=0.000)和腰围呈正相关(r=0.191,P=0.041);皮下脂肪组织内脂素mRNA表达量与TG呈显著正相关(r=0.384,P=0.000).③在3T3-L1前脂肪细胞的分化过程中内脂素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至分化末期达到较高水平且趋于稳定.其中,诱导分化后第6~12天较分化第0天显著升高(P<0.05),诱导分化第10~12天较第2~6天显著升高,诱导分化第12天较第6~8天显著升高.结论 内脂素可能与维吾尔族肥胖及脂代谢有关;体外实验证实内脂素与肥胖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苦参碱(matrine,Mat)对Th17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KC)系HaCaT细胞白细胞介素-17受体A(IL-17RA)、白细胞介素-21受体(IL-21R)及白细胞介素-22受体1(IL-22R1)表达的影响。方法培养HaCaT细胞,用Th17分泌的主要效应因子IL-17A(10ng/mL)、IL-21(10ng/mL)及IL-22(10ng/mL)联合刺激HaCaT细胞模拟类银屑病样细胞模型,再用10μg/mL及100μg/mL的Mat干预此细胞模型,采用RT-q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IL-17RA、IL-21R及IL-22R1的表达变化。结果 IL-17RA、IL-21R及IL-22R1的mRNA及蛋白在HaCaT细胞上有表达。IL-17A、IL-21及IL-22联合刺激可以显著促进HaCaT细胞IL-17RA、IL-21RmRNA及蛋白表达,IL-22R1蛋白的表达量升高(P<0.05)。Mat单独干预或与上述细胞因子联合干预组与未处理的HaCaT细胞组相比,IL-17RA、IL-21R及IL-22R1表达无显著下降(P>0.05),但可以显著降低IL-17A、IL-21及IL-22联合刺激后所升高的受体蛋白表达(P<0.05)。结论 IL-17A、IL-21及IL-22联合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可以增强IL-17RA、IL-21R及IL-22R1的表达,Mat可抑制这种增强作用,可能在多种Th17介导的免疫性皮肤病中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