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问题与规划对策--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景国胜 《城市交通》2004,2(1):46-5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道路的交通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道路的步行、休闲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的道路横断面形式已不能很好的适应这种需要.本文在分析城市现状道路横断面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公交车、绿化带、分隔带需要的思路和对策,为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中老路中央分隔带的保留所增加的潜在行车风险,对高速公 路改扩建工程中互通式立交、服务区出入口中央分隔带的开口长度及位置进行了安全性分析。基 于交织理论、可穿越间隙理论、排队论等相关理论,从服务区交织和冲突的驾驶行为特性分析出 发,以洛阳至三门峡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为例,对中央分隔带进出口开口始端、开口中间区、开口 末端长度进行计算,确定了高速公路单侧加宽工程立交、服务区前后老路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设 置的方法,并在分析了其安全性之后,结合出入口预告标志牌的布设位置得到中央分隔带合理的 开口位置。研究结果表明,该高速公路改扩建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及位置设置可以通过定量计算 得到,能有效诱导驾驶员安全、舒适地出入中央分隔带封闭区。  相似文献   

3.
对于平原区高速公路,路线穿越低洼平坦的地带和高填深挖等复杂地形条件是不可避免的。地势低洼平坦的地形和开挖断面的水文地质条件通常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丰富,并且活动频繁,严重危害了公路沿线设施。同时,目前修建的高速公路在设计时考虑到行车安全和美学,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一般都设有中央分隔带,并对中央分隔带进行了绿化设计,这不仅了改善了高速公路线性单调的缺点,还起到美化环境,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于此同时,中央分隔带的设置还可以减少在夜间驾驶时会造成的眩光,有效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但是,中央分隔带的设置势必带来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排水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整体式路基必须设置中间带,中间带由两条左侧路缘带和中央分隔带组成。中央分隔带的基本功能是:分离双向行驶的交通,防止车辆任意掉头,确保交通安全;为设置防撞护栏、交通标志、植树绿化提供场地。高  相似文献   

5.
某路段的国道为一级公路兼做城市主干道的道路,在此类道路的改造升级过程中既要保留高等级公路的性质,又要充分考虑市政道路的功能,同时需要综合考虑用地、规划、环保、景观、安全性以及造价等多种因素。此类道路的中央分隔带方案的选定应根据具体情况按照实际需要予以选择。文中叙述了常见的四类中央分隔带形式,分别为绿化分隔带形式、混凝土护栏形式、钢护栏形式、钢护栏+花坛形式。在城市道路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按照项目所在地的社会需求,结合工程技术要求,确定合理的中分带(护栏)类型。  相似文献   

6.
中央分隔带是高速公路的点缀,它时时刻刻与车辆及乘客相伴,其诱导行车视线、绿化等效果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同时对中央分隔带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又是其核心.本文结合山区公路建设的实践,系统归纳、总结、介绍山区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排水设计的思路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根据高速公路沿线的桥梁、涵洞、紧急电话、中央分隔带开口、支线上跨桥梁等设置情况计算确定护栏、隔离栅、防眩设施的布设桩号、型式、数量是高速公路安全设施施工图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计算机进行相关辅助设计,既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也保证了设计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中央分隔带设计有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车安全、路基路面的稳定出发,针对目前中央分隔带设计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央分隔带排水的重要性和采用铺面封闭、表面排水和地下排水三种典型的中央分隔带排水设施的阐述,简要介绍了排水设施的设计、施工要点及分隔带上绿化所采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中多车道转换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设置的问题,本文基于中央分隔带开口转换路段车辆行驶稳定性分析,以多车道转换时最内侧车道行驶的车辆不产生横向滑移的圆曲线半径作为多车道开口转换路段最小转弯半径,利用中央分隔带开口处道路线形几何关系,建立多车道转换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通用计算模型。考虑车辆在多车道中央分隔带开口转换路段处的行驶安全与效率,选取时间占有率、路段饱和度、速度一致性和路段行程延误作为评价指标,建立中央分隔带开口转换路段车辆运行状态评价云模型。通过VISSIM仿真获取多车道转换中央分隔带开口处车辆运行评价指标数据,运用云模型确定不同转换车道数、不同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条件下车辆运行状态等级。结果表明:依据本文所建模型设置多车道转换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时,2车道与4车道转换条件下车辆运行状态综合评价结果为K1等级,5车道与6车道转换条件下车辆运行状态综合评价结果均在K2等级以上。验证了本文所建多车道转换中央分隔带开口长度模型可保障车辆在开口转换路段运行状态,且在保证中央分隔带开口转换路段最内侧车道车辆行驶稳定性的基础上可提高路...  相似文献   

11.
王志高 《城市交通》2013,(3):91-94,72
为了改善机动车的可达性并避免驾驶人迷失,城市政府和规划师开始将中心城区传统的单向道路网络转换成双向行驶。双向道路网络可提升经济活力水平和中心城区的宜居性,而单向道路网络可提高通行能力。指出使用出行服务能力指标来衡量道路网络效率更适宜,将单向行驶与双向行驶道路网络的出行服务能力进行对比,后者交叉口的处理包括左转专用车道、左转渠化和禁止左转三种方式。结果显示,与传统认知和设计手册相反,双向道路网络通常比单向道路网络更有效率。在出行距离较短的情况下,允许转向的双向道路网络比单向道路网络的出行服务能力更高;禁止左转的双向道路网络比单向道路网络造成的绕行更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年央视街舞大赛影视资料的观看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街舞运动二十年发展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几点相应的措施和见解,供广大街舞爱好者借鉴和参考,同时也希望借此来促进这项运动在我国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克跃 《城市交通》2014,(1):61-65,73
中国城市道路规划和设计更加侧重于解决机动交通问题,较少考虑人在街道上的活动需求,以及街道空间的设计问题。首先追溯"街"和"路"的概念起源、比较国内外"街"和"路"的概念差异。指出"街"强调公共活动空间属性,"路"强调交通通过性,二者在空间界面、使用功能、使用对象以及交通特点方面均有不同。探讨中国与英美国家、日本城市道路分类的异同,指出英美国家及日本对"街"和"路"在概念上有明显区分。详细阐述街道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同时应满足人对街道的使用需求,使其具有安全性、包容性和可替代性,并做到绿色环保以及与立体空间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4.
李雯  兰潇 《城市交通》2014,(2):10-17,94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街道设计主要以机动车为主导,标准化的技术主义街道设计范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现在,全球的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者正在扩大他们对街道的认识,对街道的定义从机动性转向宜居性。一股推出“街道设计手册”的热潮随之出现,街道设计的内涵与使用方式被重新定义。通过分析街道为什么是城市最具潜力的公共空间,总结世界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基于地区发展特色,选取5个代表性的街道设计手册,从中提炼出街道设计的“需求金字塔”,总结其中涵盖的主要内容、设计原则、成功元素和面临的挑战,并对街道设计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应对机动车的迅猛增长,城市道路不断加宽,行人过街安全问题日益严重,在大型路口行人很难一次完成过街,传统的平面过街方式暴露出诸多弊端。国内很多城市开始产生二次过街模式,本文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行人过街的主要问题,从道路时空资源角度定量分析了二次过街的适用范围,对二次过街的系统组成、设置模式和适用条件加以归纳总结,提出了二次过街设施的设计方法,并对近期实施的示范点进行了总结检讨,较好地指导了二次过街试点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经过长期发展实践,西方国家开始回归“以人为本”的街道设计,纽约市编制和发布了《纽约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首先介绍《手册》的作用、目的,以及规划-设计-管理三阶段设计流程。重点对《手册》中的设计工具箱进行探讨,其体现了纽约市在街道设计方面的历史经验与前沿探索,涵盖街道设计六大原则、五大设计要素、设计要点以及设计检索清单等内容。最后,总结《手册》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在街道空间构建、街道生活形成等方面的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综述城市设计与交通工程学科文献,从新西兰视角明确共享空间概念的起源和演变。综述过程包括研究公众期望变化背景下的公共道路空间的功能与使用以及如何与一些相互关联的街道设计方法(如交通稳静化和自适应道路)联系起来。这些方法从机动车时代初期就被用于最小化机动车影响。应用于城市活动中心的公共道路环境中的共享空间概念,正逐渐被城市规划师、交通工程师和管理部门所接受。共享空间不同于传统道路,它鼓励通过少量物理隔离使全体道路使用者合理地使用同一道路空间。为了以安全有效的方式实现共享空间,在设计上需要通过促进步行与骑行活动来降低机动车主导性,同时应将道路空间作为场所来利用而非仅仅出于其机动性与可达性目的。基于交通稳静化街道与共享空间在基础概念上的差异,认为共享空间由一些设计要素组成,若缺少这些要素,公共街道将难以对全体道路使用者发挥其真正的共享空间功能。  相似文献   

18.
街道设计是各个国家积极探讨的设计领域,面对发展中国家共有的城市交通问题,梳理《印度街道设计手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从印度街道现状问题出发,首先回顾印度街道设计的发展历程。围绕《印度街道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介绍印度街道设计的目标与原则,并对共享街道、快速公交系统、街道摊贩等重点议题进行探讨。同时,对《手册》中街道设计元素、街道设计模板、交叉口设计模板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解读。最后,从设计理念、设计重点、设计模板、设计流程、操作方法等方面提出《手册》对中国街道设计的启示,并对如何借鉴《手册》以适应并补充中国的街道设计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城市道路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通中各种交通参与方式的交汇点,也是交通行为的冲突点和交通事故的多发点。合理的行人过街交叉口设计是保障行人过街安全、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的前提。在对交叉口行人过街常见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道路交叉口行人过街交通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机动车运行状况的评价研究已有很多,相比之下,针对处于弱势的非机动交通方式使用者的研究非常有限,例如行人和骑车者,特别是老人、小孩和残疾人。鉴于此,通过综述道路运行评价方面既有研究,识别出表征非机动交通方式出行状况的主要指标为自行车服务水平和步行服务水平。现有研究中已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评价服务水平,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行人和骑车者被等同于机动车一样看待;其次,大多数方法较复杂且耗时长,利用其构建道路设计流程也相当困难;此外,这些方法仅适用于有限数量的步行和自行车设施使用者,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能的更广泛人群来说不一定有效。针对该现状,主要讨论步行和自行车服务水平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尝试为今后的研究引入新的目标与途径,以完善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