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对城市交通中驾驶员安全特性进行评价,利用属性识别原理构建驾驶员安全特性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包含道路条件、交通管理设施和驾驶员个性三方面属性的综合评价模型,对驾驶员安全特性影响指标进行分析。评价模型根据指标属性测定值与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定值,对驾驶员安全特性进行属性识别分析。以安徽省某市6路公交一段线路为研究对象,对公交车驾驶员安全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公交车驾驶员安全特性“一般”,为公交车驾驶员安全特性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沙漠环境下驾驶员安全特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沙漠公路道路交通环境下驾驶员驾驶特性与交通事故之间的作用机理,选择了影响驾驶员安全特性的主要因素,并利用驾驶适宜性实地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影响因素与驾驶特性指标之间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沙漠公路驾驶员安全可靠性进行了动态分析和评价.研究表明:由于受特殊的道路交通条件、沿线自然环境以及驾驶员生理和心理特性的影响,沙漠公路中驾驶员表现出较强的事故倾向性;诸影响因素中,气温对驾驶安全性的影响最为显著,然后依次为持续驾车时间、驾龄和年龄.  相似文献   

3.
根据公路线形空间几何特性,采用高速公路空间曲率指标作为客观指标,根据驾驶员NASA-TLX评价量表计算的主观指标,并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概念的模糊性,运用聚类分析,构建了高速公路主客观安全性的方法与模型。实例表明,符合客观实际,为今后进行高速公路线形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针对山区驾驶员的交通安全心理,从道路环境、车、驾驶员三方面建立交通安全感影响指标集,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加权关联法对山区复杂公路客运驾驶员的安全感进行映射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影响驾驶员安全感的前8位指标分别是驾驶员操作水平、职业习惯、道路类型、驾驶员性格、心理稳定性、交通复杂程度、规范操作行为和行驶平均车速.应用此评价模型可以对驾驶员进行科学干预和学习培训,从而预防和减少客运交通事故.对秦岭山区商洛市的研究表明,此方法适用于区域客运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感综合评价,也适用于固定客运班线的驾驶员评价.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10):166-168
为了确定公交驾驶员行为失当的具体表现,首先界定了广义公交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根据交通心理学、交通行为学与组织行为学等理论,结合城市公交系统中的驾驶员个体因素、行业因素和交通环境因素,构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与信度分析法公交驾驶员的不良驾驶行为评价指标体系。以成都茶店子公交总站和九里堤的公交线路及公交驾驶员的抽样调查为例,结合本文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得出:成都市公交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的具体表现具有以下四类特性,即驾驶员的冒险特性、习惯惯性、随意特质与个体特性。通过算例分析可证实,提出的评价体系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可为城市常规公交管理过程中对驾驶员的安全驾驶考评提供相应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6.
驾驶员行车紧张度评价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道路条件对驾驶紧张程度的影响,选择了33名驾驶员,选用驾驶员心率、眼球移动角速度和注视点分布范围3项测试指标,进行了多车型多工况实车试验.采用心电测试仪和眼动仪采集了3项测试指标试验数据,并进行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车型的驾驶员测试指标隶属于不紧张区域、较紧张区域和很紧张区域的隶属度函数.在车速为80 km·h-1,侧向余宽为1.2 m的行车工况下,计算了各车型测试指标的隶属度.试验结果表明:大型车驾驶员3项测试指标的隶属度均属于较紧张区域,中型车驾驶员3项测试指标的隶属度均属于不紧张区域,与实车试验的驾驶员感受评价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高隧道比路段驾驶员视觉特性变化规律与行车安全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隧道出入口段驾驶员的瞳孔面积变化规律,并提出“负荷重复累积效应”概念表达频繁进出隧道过程中驾驶员视觉变化现象.采用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Vω(t)作为评价指标描述驾驶员在隧道出入口的视觉负荷变化规律,以瞳孔面积最大瞬态速度值MTPA及换算视觉震荡持续时间作为评判视觉负荷大小的依据.建立了隧道出入口驾驶员视觉舒适度评价体系,然后依据此评价指标体系确定隧道出入口的驾驶员视觉负荷程度,最终判断隧道出入口对行车安全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可以很好地应用于高隧道比路段驾驶员视觉负荷评价研究中,可为隧道出入口安全保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检验政府监管人员、企业管理者、驾驶员、乘客四类不同出租汽车客运参与主体服务质量评价的一致性,以SERVPERF模型为基础,经过修正后构建了4 大类17 个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开展了杭州市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质量问卷调查,采用VIKOR方法进行了不同主体的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排序,以乘客评价结果为参照,发现政府监管人员、企业管理者、驾驶员对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质量评价偏高,其中驾驶员最为明显.结果表明,将SERVPERF模型与VIKOR方法相结合用于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排序有效,消除驾驶员的自满倾向对提高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质量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正确判断驾驶员的驾驶安全倾向,设计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驾驶行为问卷,选择非职业驾驶员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驾驶风格、驾驶技能和判断反应等3个主因子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实现了驾驶安全倾向的判定。  相似文献   

10.
城市驾驶员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分类有利于更好的进行驾驶行为的研究。本文以南京市城市驾驶员为例,通过实际问卷调查,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城市驾驶员的分类进行研究,提出了城市驾驶员的分类指标及各指标的权重比例。在个人属性、驾驶技术和驾驶行为三个一级指标中,个人属性权重比例最大,即其在城市驾驶员的分类中极为重要,对城市驾驶员实际驾驶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城市驾驶员分类别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1.
驾驶员行为特性对交通仿真模型的影响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现行交通仿真模型中跟车模型和超车模型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驾驶员交通行为的基本特性。指出了驾驶员特性对车辆跟驰行为、换车道行为的影响,提出了判断车辆跟驰状态的合理指标及指标值的确定方法,最后分析了驾驶员类型对换车道模型的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信号交叉口处不同信号灯显示状态对公交车驾驶员视觉特性影响规律,搭建由眼动仪、行车记录仪、电脑和电源转换器等构成的实验平台,采集信号交叉口处公交车驾驶员的眼睑闭合度、眨眼持续时间、注视点位置与注视次数、眨眼频率等视觉特性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信号交叉口处不同灯色状态下公交车驾驶员视觉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车辆逐渐接近交叉口,驾驶员眼睑闭合度逐渐变小,眨眼频率逐渐增加;进入交叉口前驾驶员注视点集中在信号灯处,较少关注两侧车辆;不同灯色状态下驾驶员眨眼持续时间变化范围与变化规律均存在明显差异;驾驶员在通过信号交叉口时,注意力集中,存在抢绿灯行为.  相似文献   

13.
针对草原公路直线段交通工程设施信息量设置存在的问题,以信息量化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驾驶员感兴趣区域(AOI)划分,建立5个不同信息量水平的室内模拟驾驶试验,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不同熟练程度驾驶员在交通工程设施区域(AOI4),视认不同信息量水平交通工程设施的注视特性和扫视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熟练驾驶员随交通工程设施信息量变化对交通工程设施的关注程度较非熟练驾驶员高;在低信息量水平下,驾驶员对AOI4区域的关注程度低,更多的处于无意识关注前方道路,长时间行车易出现精神疲劳影响行车安全;在信息量水平为Z4时,综合驾驶员注视特性指标与扫视特性指标的变化规律认为,此时驾驶员信息处理时间快、视觉搜索范围大、行车心理负荷较小,有利于行车安全;在高信息量Z5时,需要驾驶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脑力资源来关注AOI4区域信息,导致驾驶员对道路其他区域的关注程度下降,在应对突发交通事故时的处理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4.
为寻求高原区驾驶员的生理及心理特性与安全设施配置的关系,在综合高原医学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高原低氧环境及高原公路安全设施现状,对长期从事高原运输任务的驾驶员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和驾驶员特性检测。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对驾驶员生理及心理特性与高原公路安全设施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视距是公路线形设计的宏观体现,与驾驶员操作行为密切相关。为更科学、客观地评价忻阜高速公路线形设计的安全性,在介绍国内外视距分类及常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公路线形的空间特性,引入了基于三维动态视距的评价方法,从静态和动态视距角度对忻阜高速公路线形设计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受道路条件和不利气候条件影响,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均相对较高.本文以提升连续长大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水平为出发点,通过典型山区高速公路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实车试验,采集驾驶员生理指标数据,并以心率增长率作为表征驾驶员心理变化的指标,建立了驾驶员心率增长率与车辆驶离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起点的距离、车辆所在坡段的曲率和车辆运行速度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基于驾驶员心率指标的连续长大下坡路段路线安全性评价方法;建立了评价标准和评价流程.本文模型充分考虑了连续长大下坡路段道路环境和车辆行驶特征,可以为山区高速公路路线安全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城市隧道洞口景观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城市隧道洞口视觉景观格局的影响因素,从视觉协调与驾驶员的行驶安全性两方面进行指标选择,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方法对重庆既有城市隧道的景观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城市隧道洞VI评价;同时提出了城市隧道洞口景观环境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升道路运输驾驶安全管理水平,对驾驶员监控及安全评价系统进行研究。在罗阳高速路段上进行实车驾驶试验,采集17名驾驶员在驾驶监控系统下的驾驶员生理心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驾驶员对驾驶智能监控系统的感知度平均水平为2.96,感知度处于一般水平。增加智能监控系统后,驾驶员的心率变化率指标有了明显增大,在进隧道之前约50m路段,速度有了明显的降低(由进入隧道之前150m处的14.8°/s,降低为进入隧道之前50m处的13.8°/s),出隧道之后约50m路段,扫视速度又逐渐上升。因此,驾驶员需要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到驾驶任务中来,说明智能监控系统可以实现监控驾驶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结合港区道路、车辆以及驾驶员特性,通过港区车辆的受力分析,合理修正各种参数,对港区车辆在转弯行驶中交通特性进行了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仿真研究,对港区道路线形设计及评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眼动仪的驾驶员视点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杰 《湖南交通科技》2012,(4):153-155,170
驾驶员眼动特征能较好地表征驾驶员对视觉信息的加工过程,通过获取驾驶员行车过程中注视点的变化得到驾驶员在不同路段的视点特性。通过运用智能眼动仪,以高速公路驾驶员的视点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将高速公路进行合理的分段,最终得到驾驶员在不同路段下的视点分布特性,发现驾驶员视点在直线路段主要集中在中间区域,而在转弯路段主要集中在中间区域和弯道的内侧,在隧道路段,主要集中在中间区域和下方区域。通过对眼动数据研究得出结论:当平曲线半径小于600 m时,建议对标志进行优化以保证驾驶员能准确获取道路信息,当平曲线半径小于300 m时,建议改善路侧环境以缓解驾驶员的紧张程度。同时,根据隧道段的视点特性,提出了一定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