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混凝土在酸性环境下腐蚀后的碳化深度进行研究,建立单变量的一阶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混凝土的碳化深度进行预测,并用加速腐蚀试验方法对混凝土碳化深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证明这种预测方法是简便易行的,可以作为研究受腐蚀混凝土的碳化深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作实践,分析了混凝土表面碳化的影响因素,并着重介绍了混凝土回弹值越低,表面碳化深度越高、碳化深度越大,混凝土应力腐蚀越明显以及应力越小或者无应力状态,碳化能力越弱等混凝土表面碳化与应力腐蚀的关系。希望有关人员加以借鉴和参考和,对混凝土表面碳化与应力腐蚀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探讨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案来降低混凝土的应力腐蚀情况,并抑制表面碳化,从而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张臣  徐为  申强 《交通标准化》2009,(19):96-99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混凝土受酸雨腐蚀后的抗折强度进行研究,建立单变量的一阶灰色预测模型(1,1),对混凝土的抗折强度进行预测,并用已有文献中的加速腐蚀试验方法对混凝土抗折强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证明这种预测方法是简便易行的,可以作为研究受腐蚀混凝土的抗折强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松花江大桥混凝土碳化深度检测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松花江大桥的混凝土碳化深度进行的检测分析,深入研究了大桥的混凝土碳化规律,并对大桥的碳化寿命进行了预测,从而系统地完成了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混凝土碳化耐久评估及碳化寿命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混凝土受酸雨腐蚀后的抗折强度进行研究,建立单变量的一阶灰色预测模型GM(1,1).对混凝土的抗折强度进行预测.并用已有文献中的加速腐蚀试验方法对混凝土抗折强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证明这种预测方法是简便易行的,可以作为研究受腐蚀混凝土的抗折强度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比研究不同种类水泥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通过试验,研究了水灰比、水泥用量和粉煤灰替代量等因素对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和矿渣水泥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对两种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相反,随着水灰比的增大,硅酸盐水泥混凝土除了28 d外,其他龄期的碳化深度都逐渐降低,而矿渣水泥混凝土各龄期的碳化深度都逐渐增大;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当水泥用量为400 kg/m3时碳化深度最大;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多,两种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都逐渐增大,其中当粉煤灰掺量分别大于55%和45%时,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和矿渣水泥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多大幅增长。  相似文献   

7.
一般大气环境下,混凝土碳化是钢筋锈蚀的前提条件,也是衡量混凝土材料耐久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然而,由于实测碳化深度存在较大的离散性,为准确预测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基于混凝土成熟度理论和混凝土强度发展模型,结合在役钢筋混凝土桥梁的历史检测数据,对目前混凝土碳化预测模型进行评估,选取合理的模型类型和参数,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桥梁实用碳化模型.通过与实际桥梁典型部位的碳化数据对比,表明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桥梁碳化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轻集料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抗碳化性能,通过试验研究了水灰比对轻集料混凝土抗渗性能、抗碳化性能,以及碳化龄期和瞬时荷载对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并与同等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作对比。结果表明,水灰比越大轻集料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抗碳化性能越差,当水灰比超过0.38时,轻集料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和抗碳化性能比普通混凝土差;碳化初期,碳化深度随碳化龄期的延长急速增长,14 d结束时碳化深度达到整个碳化周期的70%左右;当瞬时荷载比小于60%时,碳化深度随着瞬时荷载比的变化趋势较缓慢,而当瞬时荷载比大于60%时,再增大瞬时荷载比会使碳化深度急剧增大,抗碳化性能急剧降低。  相似文献   

9.
基于碳化试验的经验模型,通过室内快速碳化试验研究水泥用量、水胶比、环境温度、环境湿度、CO_2浓度与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混凝土各龄期的碳化深度逐渐降低;随着水胶比的增大、粉煤灰掺量的提高、环境温度的升高、CO_2浓度的增加,混凝土各龄期的碳化深度逐渐增加;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加,混凝土碳化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在70%湿度下最大。研究为混凝土残余寿命的评估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轻骨料混凝土的碳化性能,通过试验,研究了水灰比、水泥用量、碳化时间和粉煤灰替代量等对轻骨料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水灰比小于0.5时,增大水灰比会降低碳化深度,其中水灰比为0.5时的碳化深度为6.0 mm,而当水灰比大于0.5时增大水灰比会使碳化深度稍有增大;随水泥用量的增加,碳化深度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水泥用量为400 kg/m3时,碳化深度最大,混凝土抗碳化能力最差;当水灰比或水泥用量一定时,碳化时间越长碳化深度越大,其中7d内碳化深度随时间的增长幅度较大;当粉煤灰替代量为15%时,碳化深度随着水灰比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而当粉煤灰替代量大于15%时,随着水灰比的增大,碳化深度线性增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十年和十七年龄期混凝土各种检测方法回归方程的比较,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试件碳化深度浅,回弹值和强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试件,回弹值和强度相关性较差,而碳化对强度的相关性显著。混凝土试件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值对强度的相关性具有互补性,而混凝土试件的超声声速值与碳化深度值则没有这样的互补性质。通过分析比较,在混凝土强度的现场回弹法检测中,龄期超过十七年的混凝土也可以采用十七年龄期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十年和十七年龄期混凝土各种检测方法回归方程的比较,强度等级高的混凝土试件碳化深度浅,回弹值和强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强度等级低的混凝土试件,回弹值和强度相关性较差,而碳化对强度的相关性显著。混凝土试件的回弹值和碳化深度值对强度的相关性具有互补性,而混凝土试件的超声声速值与碳化深度值则没有这样的互补性质。通过分析比较,在混凝土强度的现场回弹法检测中,龄期超过十七年的混凝土也可以采用十七年龄期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3.
李永贤 《交通标准化》2011,(12):192-195
在介绍混凝土碳化原因的基础上,分析影响混凝土碳化的因素,并对混凝土碳化的防治技术作了介绍,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小尺寸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分析软件对小尺寸水泥混凝土面板进行分析,发现采用小尺寸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有利于减小面板厚度。通过回归得出的小尺寸水泥混凝土板厚度的计算公式,在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中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F级粉煤灰-矿渣基地聚物混凝土,即GPC-10(矿渣掺量10%,80 °C高温养护)和GPC-50(矿渣掺量50%,标准养护)力学性能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其抗碳化性能, 首先,对这两种地聚物混凝土进行了快速碳化试验,并与作为对照组的普通水泥混凝土(OPCC)进行了比较,通过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评价了碳化对混凝土的损伤;其次,为分析损伤原因,分别通过X射线能谱分析(EDS)和压汞测试(MIP),对碳化后的成分和孔结构进行了研究;最后,建立了两种地聚物混凝土的碳化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相比OPCC,地聚物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薄弱,尤其是钙含量较高的GPC-50,其主要产物C—A—S—H会与CO2反应而发生分解,导致孔隙率增大,进而加快了碳化速率,且碳化深度与时间呈线性关系;OPCC、GPC-10以及GPC-50的28 d碳化深度分别达到了2.0、9.2、18.8 mm.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保护用有机硅防护液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研制开发了一种混凝土专用的有机硅混凝土防护液,并对其应用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该防护液对混凝土进行防护处理,固化后混凝土内部形成厚密实、憎水的混凝土结构,能够使混凝土的碳化速度降低约80%,氯离子渗透降低约85%,可以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7.
钢筋混凝土桥梁碳化与钢筋锈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北方交通》2008,(5):155-156
介绍了钢筋混凝土桥梁碳化与钢筋锈蚀产生的条件,对混凝土碳化与钢筋锈蚀的机理进行分析,说明了碳化与钢筋锈蚀对结构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附面层理论,引入焓值建立伴有相变的二维非稳态温度场数值模型,分别对水泥混凝土和沥青两种路面下路基温度场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下路基温度场明显低于沥青路面,不同深度处路基的温度场变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深度的增加路基内温度场比路基基底以下的温度场变化幅度大;路表温度明显低于路基的内部温度,并在路基内部形成融土核;水泥混凝土路面融化深度小于沥青路面,融化速率趋于平稳,因此,在多年冻土区采用水泥混凝土路面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9.
结合实例中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的使用寿命,深入分析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层病害的成因及处治对策,提出桥梁铺装层厚度与使用年限的关系式,并考虑经济性与耐久性,确定出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的最佳厚度为8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