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珠江口伶仃洋是地貌条件独特、水沙条件复杂的敏感海区,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沿海航线最密集、船舶密度最大的水域之一;港珠澳大桥是横跨伶仃洋的由"桥-岛-隧"构成的超级大型复杂工程。针对港珠澳大桥工程对珠江口伶仃洋复杂的水沙动力环境的影响,采用多种研究手段对大桥工程对伶仃洋水域水沙环境、港口航道、滩槽稳定性影响等关键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论证。主要研究成果表明:1)珠江口伶仃洋具有"微变性、趋稳性、可塑性"的重要特征,其"三滩两槽"基本格局可以长期保持稳定;2)港珠澳大桥(推荐方案)对珠江口伶仃洋水沙环境不利影响相对较小,对港口航道基本无不利影响;3)从水沙条件角度来看,港珠澳大桥(推荐方案)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正过去的9年,我始终坚守在伶仃洋上,守护国家重点工程港珠澳大桥建设与运营安全。港珠澳大桥联系着内地、香港和澳门,全长55千米,大桥以其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和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对于我,大桥则如同我的"女儿",我守护她开工、建设、开通、运营。那年,港珠澳大桥开工了,面对从未经历过的高难度监管难题,广东海事局经过慎重考虑,派出一支经历过广州亚运会考验的队伍开赴伶仃洋,而我是队伍中最年轻的一员,  相似文献   

3.
正世纪工程屹立于南国热土,这座屡创世界纪录的大桥造价将近1200亿。这笔巨额投资背后,又有些怎样的精彩故事,记者带您细数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经济账"。港珠澳大桥深调研秋天和煦的阳光铺撒在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傲然屹立。前不久,这一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工程"正式通车。作为"一国两制"制度下第一个涉及内地及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的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世界最大的外海施工船舶,也是我国第一艘首次成型的带桩腿提升自升平台的高精度深水抛石整平船"津平1号",经过近20天水上拖航作业后,顺利到达港珠澳大桥工程所在的伶仃洋水域,正式加入港珠澳大桥工程船队的序列,将于近期投入沉管隧道基础施工。"津平1号"由南通振华重工自行设计研发和制造,为港珠澳大  相似文献   

5.
港珠澳大桥主体混凝土结构120a使用寿命耐久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跨越伶仃洋海域的港珠澳大桥提出了120 a使用寿命的建设目标,如何提高外海、高温、高湿环境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是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结合港珠澳大桥工程实践,在工程建设前期和设计施工阶段,开展了针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系列研究工作。在研究成果基础上,从耐久性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等方面,提出了为确保港珠澳大桥达到120 a使用寿命所应采取的耐久性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设计团队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精益求精、精细精致的创新理念,从人与工程、与自然的整体思维出发,最终交出了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自己的创世精品。这其中,岛隧项目设计负责人刘晓东功不可没。伶仃洋筑梦珠联璧合2003年国庆,还在休假的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刘晓东接到新的任务,对港珠澳大桥可行性研究列出问题清单,这是他与大桥情缘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对港珠澳大桥工程方案实施后潮流泥沙进行数值模拟,将桥墩附近网格进行加密处理,把桥墩本身刻画为固边界。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大桥工程实施后附近海区潮位、流速和潮量变化及水下地形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对伶仃洋海域潮流泥沙影响仅限于大桥附近,对伶仃洋滩槽格局没有影响,对伶仃航道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港珠澳大桥工程方案实施后潮流泥沙进行数值模拟,将桥墩附近网格进行加密处理,把桥墩本身刻画为固边界.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对大桥工程实施后附近海区潮位、流速和潮量变化及水下地形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对伶仃洋海域潮流泥沙影响仅限于大桥附近,对伶仃洋滩槽格局没有影响,对伶仃航道没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伶仃洋河口潮流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港珠澳大桥建设对伶仃航道和铜鼓航道的回淤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假设水文泥沙条件下,港珠澳大桥建设后,伶仃航道内淤积厚度及淤积量呈减少态势;铜鼓航道内淤积厚度及淤积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0.
正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州港珠澳大桥海事处成立于2012年3月,是广州海事局"最年轻"的海事处。近日,广州港珠澳大桥海事处被广东团省委正式命名为2016—2017年度广东省青年文明号集体。以青年为主体的广州港珠澳大桥海事处成立于2012年3月,是广州海事局"最年轻"的海事处。6年来,大桥海事人着眼服务世纪  相似文献   

11.
正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代表党中央向参与大桥设计、建设、管理的广大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诚挚的问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仪式并致辞。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  相似文献   

12.
<正>12月6日,记者从广东海事局和广东省交通运输厅联合主办,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承办、港珠澳大桥海事局协办的《港珠澳大桥广东水域通航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宣贯活动上了解到,《办法》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用于管理港珠澳大桥广东水域的船舶航行、停泊、作业以及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活动。港珠澳大桥横跨的珠江口水域是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  相似文献   

13.
闫勇  韩鸿胜 《水道港口》2012,33(2):113-118
利用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实测水文、泥沙及水深测量等现场实测资料分析,建立了南起万山群岛、北至虎门、东起汲水门、西至珠海—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整体物理模型,研究工程实施对伶仃洋诸港口、伶仃航道、铜鼓航道及附近海域流场、潮位和水深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港珠澳大桥实施对潮流、潮位的影响仅在桥轴线上下游各4 km的范围内,对伶仃航道、铜鼓航道通航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盛世起大桥     
正一桥架三地,天堑变通途。2018年10月24日,备受万千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宣告通车,这座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从设计到施工历时14年的世纪工程,以极为震撼的姿态屹立在伶仃洋上。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世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桥梁......诸多令人为之赞叹的荣誉令这座全长55公里的大桥傲然于世,艳惊四座。  相似文献   

15.
正7月7日,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正式贯通,标志着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实现了主体工程全线贯通。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和最终接头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8万吨。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全长55公里。其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  相似文献   

16.
针对港珠澳大桥工程和其所在海区的特点,基于TK-2D软件建立了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伶仃洋内外海域大范围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和大桥工程区附近的小范围局部细化的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分析了工程海区的潮流悬沙特征,为进一步论证港珠澳大桥建设方案对工程海区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沉管管节预制是沉管隧道工程的重要环节。文章介绍4种不同混凝土管节预制方式及工程应用实例,结合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干坞法和工厂法进行了深入比选研究,最后对港珠澳大桥管节预制实施方案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最终接头是沉管隧道施工的关键工序,而最终接头测控技术是最终接头精确对接和沉管隧道顺利贯通的保障。文章以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为例,通过对龙口姿态测量、最终接头浮态标定及安装测控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实现了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毫米级对接精度。  相似文献   

19.
正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中国从桥梁打过走向桥梁强国的里程碑之作,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桥开通之际,站在伶仃洋畔,海风拂面,让我们一起领略这座大桥壮观、震撼的景象吧~  相似文献   

20.
针对港珠澳大桥工程和其所在海区的特点,基于TK-2D软件建立了不规则三角形网格的伶仃洋内外海域大范围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和大桥工程区附近的小范围局部细化的二维潮流泥沙数学模型,根据现场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分析了工程海区的潮流悬沙特征,为进一步论证港珠澳大桥建设方案对工程海区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