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盾构超近距下穿大型污水管线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恕全  关丽娟 《隧道建设》2011,31(6):722-727,754
结合郑州地铁1号线七里河站——新郑州站站区间隧道穿越污水管工程实例,重点介绍盾构超近距下穿大型污水管线的施工技术。通过采用数值仿真分析、试验段和穿越前的模拟控制等手段摸索和掌握盾构穿越施工参数,以科学监测和必要的二次补浆为保障措施,严格落实施工方案,成功超近距离穿越大型污水管线。最后,提出盾构超近距离穿越污水管线时的技术参数控制建议,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富水圆砾地层盾构隧道穿越构筑物安全问题进行研究,以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盾构隧道工程为背景,针对南宁1号线周边复杂环境特点,基于微扰动控制理念,提出富水圆砾地层盾构穿越构筑物扰动指标体系,形成了不同情况下盾构隧道安全穿越核心技术,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来对比分析实际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实验能较好地还原隧道掘进过程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以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之后的隧道开挖进行提前模拟和指导。对构筑物扰动指标体系及风险划分有助于系统地分析富水圆砾地层盾构穿越构筑物的影响,可以很好地把握施工的风险点。  相似文献   

3.
金雅妮 《路基工程》2022,(3):222-226
依托昆明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5号线隧道工程采用盾构沿大纵坡、小半径复杂线性穿越云南省省委大院敏感建筑密集区,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分别从环境调查、信息化模拟、试验段推进、穿越段保护、注浆保护、监控量测和减振降噪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安全风险的控制和研究,保证盾构施工安全可控,对既有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发生有害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富水圆砾地层土压平衡盾构在曲线接收段近距离下穿既有车站施工风险控制难题,以南宁轨道交通5号线下穿既有1号线广西大学站工程为背景,采用现状调查、数值模拟、现场实测等方法,分析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车站结构的施工风险,采用MIDASGTSNX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预测穿越施工对既有车站、出入口的受力及变形影响,提出自动化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的监测预警控制值,并通过素桩加固、地层加固、削磨桩墙、开舱换刀、群井降水等相关技术方案和措施,动态调整盾构施工参数,最终实现了一次性成功穿越,保障了既有线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5.
詹涛 《隧道建设》2017,37(Z2):205-210
为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泥水盾构穿越断裂破碎带施工技术,以南昌市轨道交通1号线秋水广场站—中山西路站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对NFM-07泥水盾构穿越赣江F5断裂破碎带施工难点进行分析,从掘进开挖控制、出碴量与泥水质量控制、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4个方面研究高水压条件下破碎带开挖面稳定施工技术,并通过对施工记录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到泥水盾构掘进参数、泥水参数、同步注浆和二次注浆参数建议值,最后针对穿越破碎带可能出现的施工风险提出建议措施。本工程泥水盾构穿越破碎带施工过程安全、顺利,采取的稳定控制技术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盾构穿越施工是一项存在多种不确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工程,其中下穿铁路施工安全风险大,社会影响广,必须做到精心设计、科学组织施工。文章以某隧道左右线穿越京广铁路正线为背景,对穿越施工中控制铁路地表变形的关键技术和综合措施进行了阐述。施工前严密的进行现场调查,建立理论预测计算模型指导施工,施工中严格控制和优化盾构施工参数,采取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科学严谨进行监控量测,组织信息化施工及时反馈指导优化施工参数,做好有效应急预案,从而使得穿越施工较好满足了国铁沉降的控制标准,为类似地层条件下,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富水砂卵石地层盾构穿越铁路股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成都地铁1号线某盾构隧道穿越正在运营的火车南站铁路股道,采用有限元理论分析了盾构穿越铁路股道的风险因素,提出控制沉降的技术措施:采用扣轨加固为主,严格控制盾构机掘进参数、加强监测和信息化管理。严格按方案实施,确保盾构安全顺利通过。  相似文献   

8.
上海临空园区地块地下连接通道采用超大断面矩形盾构机,近距离下穿大直径管道。工程是国内首条矩形盾构隧道的实践,具有施工工艺新、穿越距离近、覆土浅等特点。针对工程的特点,从隧道的设计和施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并对矩形盾构推进过程中的管道变形情况进行了实时监测。结果表明,超大矩形盾构近距离穿越管线是切实可行的,在实施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积极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江磊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4):189-192,I0019-I0020
随着地下空间不断开发,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隧道、地下通道、地下管线等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由于新建盾构隧道对原地应力场的改变,必然会引起既有隧道的变形,对既有隧道的结构安全产生影响。结合上海市北横通道大直径盾构隧道工程实例,采用Midas_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分析软土地区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穿越施工,对已运营轨道交通盾构隧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小半径曲线地铁隧道盾构施工技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强 《隧道建设》2009,29(4):446-450,474
针对上海市轨道交通9号线一期工程R413东西出入线的小半径盾构隧道施工的综合难题,采用数值模拟分析、文献调研等方法,对盾构机选择、管片选择、管片壁后注浆加固、临时纵向加强肋、加强螺栓复紧、盾构推进轴线预偏、盾构测量与姿态控制、盾构施工参数选择、土体损失及二次注浆、盾构纠偏量及盾尾与管片间的间隙控制等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详细的施工和设计措施;进而对盾构进入缓和曲线后,盾构卡壳、盾尾管片外弧面碎裂、盾尾衬砌管片角部碎裂等施工难题给出解决措施,保障了小半径盾构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对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铁建设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施工措施不当,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陷、基坑垮塌、隧道破坏、周边建筑物损害、地下管线损害等事故。该文针对这一问题,参考相关文献,将结构、土体和地铁盾构施工综合进行分析,探讨了多种施工因素对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影响,以确保在隧道盾构正常施工的同时,尽量减小施工对邻近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不利影响。为了分析城市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立足郑州市实际情况,采用数值仿真分析软件FLAC3D,对盾构施工对邻近建筑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讨论了隧道与建筑物间距对地表最大沉降及基础差异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竹清 《隧道建设》2016,36(5):531-536
随着城市地铁及城镇高压液化燃气管线建设规模及范围的不断扩大,新建地铁隧道下穿高压LNG管线的案例越来越多,而目前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规定对下穿高压LNG管线距离要求及变形控制标准存在不统一的情况。本文通过对规范的梳理、理论计算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地铁盾构隧道下穿高压LNG管线距离要求及与实际施工水平相符的沉降控制标准计算公式,可为相关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姚先力 《隧道建设》2019,39(5):858-867
为解决土压平衡盾构连续下穿河道和铁路的施工技术难题,结合以色列Tel Aviv地铁红线盾构隧道施工实例,研究土压平衡盾构在浅埋粉砂层中2次连续切削钢筋混凝土桩基并穿越河道、运营铁路施工控制技术。综合采用深层旋喷桩加固技术、建(构)筑物自动化监测系统、盾构切削钢筋混凝土桩基试验、盾构掘进施工沉降控制施工技术,顺利实现2台盾构安全穿越河道、铁路、桩基等危险区域。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对沉降、盾构切割桩基试验数据、近距离下穿河道和铁路整个过程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提出盾构下穿河道和运营铁路时沉降控制的有效技术措施; 2)总结形成一套土压平衡盾构在辅助工法配合下穿越河道、铁路等危险建(构)筑物工法,拓宽土压平衡盾构的使用范围; 3)验证盾构不同刀具配置与有效切割钢筋混凝土桩基的关系,为类似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富水圆砾—泥岩复合地层采用双模盾构的适应性设计问题,依托南宁市轨道交通5号线五一立交站—新秀公园站隧道工程,针对穿越邕江、下穿浅基础建筑物、圆砾—泥岩复合地层中地表沉降和刀盘固结泥饼等施工风险,提出泥水/土压双模盾构结构和功能系统的针对性设计。在结构设计方面,双模盾构增设气垫仓稳定泥水压力,并配合排浆口优化设计实现了对地层沉降的稳定控制;加设中心面板和扭腿冲刷及“P0泵小循环”系统降低泥饼形成概率;优化的螺旋输送机设计减小喷涌压力,与邻近线路相比,过江段掘进速率提高近1倍。在功能性系统方面,实现泥水和土压2种排渣体系的快速转换;推进系统总推力达39 910 kN,满足不同掘进状态的需要;通过注浆系统与合理掘进参数实现对地表沉降的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5.
宋杰 《隧道建设》2020,40(Z1):288-296
为确保国内首次在富水砂卵石地层长距离下穿机场飞行区,以及成都地区首次采用冻结法实施联络通道的隧道工程顺利实施,通过工程类比、专家论证、优化设计、数值计算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等手段,提出长距离隧道整体工程筹划优化设计、盾构配置优化、克泥效工法、陆地声呐法空洞探测、联络通道预注浆与冻结法复合截水等一系列组合技术措施。实践结果表明: 1)采用盾构工法,优化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增设中间风井以大幅减少盾构单次掘进距离至1 km左右,并辅以严格的沉降控制组合措施等,可以成功解决富水砂卵石地层长距离下穿机场飞行区的重大技术难题; 2)本工程提出的先在洞内使用双液浆注浆预堵水,再采用冻结法加固的复合截水方案,在富水砂卵石地层可以达到良好的截水效果。  相似文献   

16.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越来越多市政隧道与轨道交通工程在空间和时间上产生交叉,隧道建设中需为远期规划轨道交通预留建设条件。本文以某隧道工程为例,研究隧道基坑设计中采用短地墙+长工法桩的围护结构及相关加固和构造措施,确保隧道深基坑开挖及结构回筑的安全和稳定,并为规划地铁盾构超小净距大角度穿越施工预留条件。根据计算分析及实际监测数据验证,该方案施工过程中隧道围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及整体稳定性均符合设计工况及规范要求,且后期地铁盾构亦实现顺利穿越,并未对隧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总体基坑设计方案经济可行,可为日后类似相关工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合肥某立交桥上跨既有盾构隧道工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单桩邻近隧道施工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并进一步研究立交桥单桥墩桩基础与双桥墩桩基础在施工及承载阶段对盾构隧道管片变形与内力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2种立交桥跨越既有盾构隧道方式下的地表沉降、盾构隧道管片及铁轨变形,探讨2种跨越方式在工程应用中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 1)单桩对邻近隧道结构的影响,随着桩长、桩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桩隧净间距的增大而近似呈指数函数形式降低。2)当桩长与隧道埋深比值大于1时,增加桩长是减小隧道结构变形的有效途径。3)单桥墩桩基础施工阶段对盾构隧道的影响效应小于承载阶段,管片位移以沉降为主。承载阶段随着荷载的增加,横向轴力与弯矩在靠桩一侧拱腰位置变化最大,纵向轴力与弯矩在拱顶位置变化最大。4)双桥墩桩基施工及承受上部荷载时,较单桥墩而言同一管片处的沉降增大0.3 mm,水平向位移减小0.56 mm。经比较,中间无桩的跨越隧道方式更优。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研究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合理技术措施,结合北京地铁12号线西坝河站~三元桥站盾构区间超净距(2.18m)下穿既有线10号线盾构区间工程,首先基于FLAC3D进行三维施工模拟分析获得穿越既有线路沉降变形,根据计算沉降对掘进各项技术措施进行优化,并依据穿越过程中实时监测数据反馈,快速进行多次补浆,成果实现了既有线结构的微沉降控制,穿越完成后既有线10号线的最终最大累计沉降变形为-0.54mm、-1.23mm,远小于既有结构沉降3mm的控制标准,可为类似净距穿越施工提供施工经验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盾构穿越江河大堤往往具有较多的技术风险和难度。该文以青草沙原水过江管工程为实例,阐述了盾构施工对大堤造成沉降的理论分析和全方位的施工控制措施,表明通过系统的控制措施与实时监测相结合,可以很好地控制住大堤的沉降。  相似文献   

20.
郑州地铁2号线国基路站-北环路站区间隧道在富水粉细砂地层中长距离下穿3条有压给水管线,给水管为混凝土管材,稳定性较差。为满足设计单位和产权单位对施工沉降的要求,分析盾构隧道下穿施工过程中,不均匀沉降导致地层土体变形的施工风险,地层沉降主要受刀盘结构形式、刀盘支撑形式(影响渣土改良效果)、渣土改良剂在刀盘上的注入位置3方面影响。从设备选择及改造、施工工艺措施方面予以优化: 1)盾构刀盘结构形式及相应配置要适应富水粉细砂层掘进和保压; 2)合理的施工参数及工艺措施对地表沉降控制的必要性。监测结果表明,管线最大沉降满足风险源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