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3篇
水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公司的门机的进线电缆从码头6 kV高压地箱接线,采用3×35+1×16的高压电缆,直径约为40 mm。进线电缆的卷缆装置由电缆卷筒和力矩电机组成,最大转矩为1 220 Nm,运转时采用恒力矩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2.
门座起重机的起升机构一般由双电机驱动,分别控制支持绳和开闭绳,两台电机配合联动,实现各种工况。  相似文献   
3.
利用ANSYS大型分析软件对一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桥塔部分进行了三维有限元计算,着重对索鞍这一局部结构进行了应力分析,对原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文方法与所得结论对同类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砼四脚锥体属四面体的变形体,具有重心低、稳定性强、裹护效果明显等特点,在险工坝岸根石加固中代替传统的散抛块石固根,经德州黄河南坦险工实践证明:砼四脚锥体固根能有效减少险工坝岸根石走失,稳定险工基础,减少工程出险几率,提高抗洪能力。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干土法和湿土法备样并进行试验,研究备样方法对红黏土的液塑限、击实与加州承载比指标的影响;结合SEM扫描电镜试验,基于温度变化对结合水和胶结物质的影响,分析了备样方法对路用指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湿土法的液限与塑限分别高于干土法3.0 %~6.0 %与1.0 %~6.0 %,最佳含水率高于干土法2.0 %~3.0 %,最大干密度低于干土法0.03 ~0.08 g/cm3,CBR值高于干土法0.6 %~1.1 %,其差值约为湿土法的12.0 %~25.0 %。干土法烘干导致弱结合水丧失和胶结物质凝胶特性失效,是备样方法对其路用性能影响的根本原因。红黏土的路用指标适宜采用湿土法,可拓宽红黏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王秋生 《汽车运用》2010,(10):26-26
<正>~~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新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的合理技术措施,结合北京地铁12号线西坝河站~三元桥站盾构区间超净距(2.18m)下穿既有线10号线盾构区间工程,首先基于FLAC3D进行三维施工模拟分析获得穿越既有线路沉降变形,根据计算沉降对掘进各项技术措施进行优化,并依据穿越过程中实时监测数据反馈,快速进行多次补浆,成果实现了既有线结构的微沉降控制,穿越完成后既有线10号线的最终最大累计沉降变形为-0.54mm、-1.23mm,远小于既有结构沉降3mm的控制标准,可为类似净距穿越施工提供施工经验及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黄陵—韩城—侯马铁路如意隧道施工通过土石复合地层时隧道围岩塌方事故,分析塌方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提出"管棚+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以及增大初期支护和二衬的施工参数等处置措施;通过现场监测和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评价处置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复杂地层、围岩软弱、地下水是引发塌方的主要因素;由于土石复合地层和地下水的影响,使隧道拱部产生了较大的附加荷载,导致拱顶岩体鼓起破坏,进一步发展为掌子面拱部大范围的失稳破坏;对塌方地段隧道处置后,实测的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位移分别为26和30mm,拱顶初期支护与围岩之间的压力为128kPa,数值模拟的拱顶沉降从662mm下降到47mm,洞周的塑性区减小到原设计方案的63%,表明采用该处置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围岩的压力和变形,降低了施工风险;在隧道施工中应注重掌子面的超前加固。  相似文献   
9.
对现役海上固定式平台的伴生气进行回收方案设计,通过甲板可用面积和平台可承受重量确定伴生气回收规模,通过规范、安全,以及工程可实施性分析确定外输方式,通过平台可用空间尺寸及吊装能力确定布置方案,通过规范分析和计算校核消防水量,分析典型工艺,对新增伴生气回收装置后的平台采用SACS软件进行结构校核,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现役固...  相似文献   
10.
土的渗流和渗流控制是土力学和土木工程建设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课题.土工离心模拟技术在研究渗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对模型施加N倍的离心加速度,保证模型的应力水平与原型一致,就可以用模型反映、表示原型.通过介绍离心模拟技术在研究土的渗透系数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同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可得出离心机中土的渗透系数的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