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精确获取土压力测试数据,总结了土压力盒标定工装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标定工装存在通用性问题. 针对多量程土压力盒标定,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仿真模型,研究了承压板、标定桶的尺寸对土压力盒承压面受力的影响,基于提取的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确定了标定试验工装的参数及尺寸,并采用重新装砂、单次加卸载和不扰动砂、重复完全加卸载两种方案分别对量程为0.3、0.6、1.0、2.0 MPa的土压力盒进行了标定对比试验. 结果表明:试验数据相关系数R2大于0.90,线性关联性较强,且试验组、对照组K值重复性较好,本次制定的工装可靠,试验数据正确合理,能够很好地标定多量程土压力盒;从重复加载、滞回性上分析,不扰动砂、重复完全加卸载方案数据相对稳定,建议该方案作为标定试验方案;砂标K1值小于厂标K2值,电阻应变式土压力盒在使用之前均要结合工程实际环境重新进行标定试验,以使参数更精确.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轻型支挡结构的土压力现场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轻型支挡结构已在工程中大量应用,但其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工程应用。以某高速公路轻型支挡结构监测项目为依托,分析研究了锚拉式柱板墙墙背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其成果和结论可为高速公路支挡结构设计和土压力理论研究提供参考。介绍的土压力盒安装方法也可为同类试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劲性桩围护结构侧土压力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单地介绍了劲性桩作为基坑围护结构的优点及其相关技术参数,利用量纲分析法推导出劲性桩围护结构试验所需的相似判剧,介绍了结构模型试验的设计原理与试验步骤,获得了在开挖荷载一,劲性桩围护结构墙后侧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作用在劲性桩围护结构的侧土压的大小介于主动土压力与静止土压力之间,并且随试验,侧向土压力。  相似文献   

4.
涵洞土压力与沉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涵洞垂直土压力的计算,各国所用公式不统一,计算结果相差很大。根据对有关工程病害的调查、统计与分析,以及现场测试和有关室内模型试验的成果,本对涵洞垂直土压力及土体沉降变形的影响因素和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减荷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了得出高填土涵洞土压力的分布以及填土土性参数的不同对其分布的影响,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附加应力和土拱效应共同作用综合决定高填土涵洞土压力的分布。通过数值模拟得出填土参数对土压力分布的影响,同时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两者得出的结果趋同。  相似文献   

6.
开挖基坑与既有建筑物距离较近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既有建筑物的基础与基坑之间的土体应视为有限宽度土体,经典的半无限土体压力理论不能适用于这种特殊情况。同时,地下水渗流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基于此,以自主设计的模型试验箱为基础,进行存在稳定渗流下的有限宽度砂土土体主动土压力试验,并对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验证,进一步系统地研究稳定渗流作用下有限宽度砂土的主动土压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试验开始到结束,土压力时程曲线可分为"稳定渗流、挡墙运动、挡墙停止"3个阶段;存在稳定渗流条件下的主动土压力值大于静水条件下的主动土压力值,且在数值模拟中,有限宽度土体的主动土压力值小于半无限宽度土体的主动土压力值;针对砂土,有效应力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接近,但在实际工程中采用水土分算方法计算主动土压力会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7.
墙背填料为砂性土的短卸荷板式挡土墙离心模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离心模型试验技术对短卸荷板式挡土墙进行了试验分析,在墙背填料为砂性土的情况下,通过对墙体位移的控制,得到了主动极限状态下的墙背土压力及卸荷板上的土压力的大小和分布。  相似文献   

8.
地基对加筋土挡墙影响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分析地基对加筋土挡墙的影响,开展了两组离心模型试验. 首先根据相似理论确定试验相似比尺,其次根据相似比尺选取试验材料并制作模型进而开展砂土与黏土地基工况时的模型试验,最后采集并分析了填筑期与施工期的墙体位移、水平土压力、基底竖向应力与筋材应变. 结果表明:砂土地基时墙体的位移最大值位于结构的上部;黏土地基填筑阶段时墙体的位移约为砂土地基时的3倍并且加载阶段时墙底的位移可达30 cm;水平土压力系数沿着高度方向非线性分布,同时加载期的数值小于填筑期时的值;黏土地基时的墙背水平土压力系数小于砂土地基时的数值;与砂土地基时相比,黏土地基的变形可以减小面板底部竖向应力集中的趋势,使其竖向应力与自重应力比值接近1.0;与砂土地基时筋材拉力相比,由于黏土地基时墙体位移较大,因此此时底部筋材应力可增大3倍,同时筋材应变最大值出现的位置相对更远离墙面.   相似文献   

9.
依托青岛地铁某基坑工程,在微型钢管桩外壁对称布置电阻式应变片,在桩身迎土面布置土压力盒,开展了微型钢管桩支护结构的现场试验,分别采集土层中、土岩分界面以及岩层中3个部位桩身弯矩与桩侧土压力数据;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土岩界面桩侧土压力及桩身弯矩的演化特性;研究了第四系土层中、土岩分界面及岩层中内排微型钢管桩桩侧土压力与桩身弯矩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土层中、岩层中桩侧土压力值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又增大,随后持续增大的变化趋势;土岩分界面处桩侧土压力呈波状递增变化,且增幅较大,属于岩土层受力的薄弱点;预应力锚杆(索)支护能够有效协调桩身内力并限制桩身产生大变形,避免了桩身弯矩的增长;位于土岩结合面附近微型钢管桩弯矩数值较小且增长较缓;桩侧土压力受基坑开挖的时空效应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关于对拉锚索支护结构理论和试验研究较少的情况,自行设计和完成了考虑施工过程的对拉锚索支护结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表明:对拉锚索支护结构支护桩内力及桩顶位移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施工过程中,而非施工完成状态;不同的开挖支护时机对桩身内力及土压力的分布存在较大影响;总结出了对拉锚索支护结构桩身内力、土压力以及挡板土压力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