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有利于土地集约使用、缓解交通拥挤,轨道交通站点区域TOD模式开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厘清轨道站点的功能和定位,促进TOD模式下交通和土地利用的协同发展,创新研究TOD模式下轨道站点的界定和分类方法。首先,引入土地资源学中的相关概念和指标,以容积率、土地混合利用熵和道路密度为指标,提出定量界定TOD模式下轨道站点的方法;其次,综合节点区位、周边土地利用以及设计特色3个尺度建立TOD模式下轨道站点的3层分类架构,并以面积比和优势度作为划分指标给出了分类方法和标准;最后,以二七广场站为例展示了计算过程和简单应用,为TOD模式下轨道站点区域的一体化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地区土地面积为68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领土面积的71%,2013年机场密度为其每10万平方公里1.4个机场,为全国机场密度的0.7倍。西部绝大多数地区仍无法达到居民在地面交通100公里范围内或1.5小时车程内享受航空服务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震、飓风等自然或者人为灾害条件下,大规模路网疏散的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 由于紧急疏散条件下,交通控制设施和管理人员有限,很难覆盖交通网络中的所有交通节点,因此,识别出路网中重要的交通节点并加以控制,以达到最优的系统状态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解决这一迫切的既理论而又实际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个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xed Integer NonLinear Programming,MINLP)模型,以确定最优的交通控制节点选址,并同时确定这些控制节点的最佳交通控制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交通系统成本. 数值算例表明了模型的适用性和合理性,同时得出结论,只要识别出重要的交通节点并加以控制,系统也能接近所有交通节点都控制时的理想最优状态.  相似文献   

4.
《城市交通》2007,5(2):99-99
现代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不仅仅只是改造城市地区的实体特征,而是采取一个注重各种经济、社会、环境因素的综合视角,侧重于市场经济体系下的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书中分析了北京城市现有土地的使用模式,通过研究现有人13密度、就业密度、交通网络分布、交通密度、人均交通密度、就业人均交通设施、就业需求可达性、劳动供给可达性。加强了对城市现有的土地开发、基础设施供应状态的理解。本书的重点之一是对定量评价规划方案方法的介绍,用美国最先进的、基于GIS平台的人一机交互式规划支持系统INDEX计算了9个指标。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引入定量的方法来客观地评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同时,提供了城市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算法。最后,通过国际经验和教训,分析和论证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自然灾害以及公路网的特性,在集合覆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启发式遗传算法,以降低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生命以及财产的损失为目的,提出了一种新的应急救援点布设优化模型,以杭州公路网应急救援点布设为实例研究对象,给出了模型构建、参数确定方法,特别在确定灾害区段的权值、救援点与灾害区段间路径权值参数等方面,采用了较为合理的定量方法,并应用MATLAB仿真软件进行求解,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孕源断链在土地沙漠化防御技术中的实践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灾害的链式理论对现今土地沙漠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土地沙漠化无论在成因上还是在危害性的表现结果上都呈现出复杂的链式效应,并依据灾害链式效应指出不合理耕作、开采地下水、砍伐树木、过度放牧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形成土地沙漠化灾害链的源头因素.根据孕源断链的治灾思路,提出治理沙漠化应从其孕育初期的源头上控制灾害蔓延,切断灾害传播链,并从工程实践入手对其成效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基于灾害的链式理论对现今土地沙漠化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土地沙漠化无论在成因上还是在危害性的表现结果上都呈现出复杂的链式效应,并依据灾害链式效应指出不合理耕作、开采地下水、砍伐树木、过度放牧及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形成土地沙漠化灾害链的源头因素.根据孕源断链的治灾思路,提出治理沙漠化应从其孕育初期的源头上控制灾害蔓延,切断灾害传播链,并从工程实践入手对其成效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8.
针对皖中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膨胀土灾害问题,选取典型土样开展了系统的膨胀土的CBR特性试验研究.总结了膨胀土的CBR特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料的适用性.试验结果对于在膨胀土地区进行公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俊  陈阳  肖蓉 《城市交通》2006,4(5):45-49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之后,为更好地指导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开发和相关的规划编制,对站点周边地区的用地规划进行研究十分必要.结合南京的实际,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分级,对轨道交通自身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用地提出了控制标准,并对轨道交通站点临近地区的用地控制和功能配置提出了要求,为类似城市的相关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弥补结合相关测绘成果研究季节性PM2.5空间分布相对不足的问题,以京津冀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回归(Land Use Regression,LUR)模型对研究区2013年典型季节的PM2.5浓度进行模拟.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识别出与PM2.5浓度相关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地表覆盖分类、扬尘地表及污染企业在内的监测成果等因素,分别对夏冬两季PM2.5浓度和与之对应的影响因子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定系数R~2分别为0.743和0.866.根据LUR方程计算加密点浓度值,通过反距离加权插值得到较为精细的PM2.5浓度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研究区两季污染物浓度都呈现出以太行山-燕山山脉为界,东部、南部地区污染严重,西部、北部地区污染较轻的态势.冬季整体的污染程度高于夏季,各城市两季PM2.5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3S集成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基于RS和G IS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可靠性差,精度低,提出了RS,G IS和GPS集成技术.在2000年TM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的基础上,以2004年中巴资源卫星(CBERS-02)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对2004年遥感影像进行了解译,修改了2000年数据库.在野外用手持GPS接收机对解译成果进行了验证,更新了解译的数据库;利用G IS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出了2000~2004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信息,得到了高精度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3S集成技术可以提高土地利用信息的可靠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2.
Generation of the Data Required by AGNP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roduction  Non pointsource (NPS) pollutionhasbeenidentifiedasthemajorpollutionofwaterresourcesenvironment.NPSpollutionfromagriculturalactivitiescontributesto 72 %oftheimpairedstreamsinworldwidereportingsourcesinlastfewdecades[1] .Theagriculturalnon p…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作为城市规划研究热点,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相对脱节.近年来,该状况逐渐得到改观,研究人员开始将交通规划与城市用地布局方式相联系.本研究主要模拟给定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过程,帮助正确认识及处理城市交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相互关系.研究针对美国佛罗里达州Orange County 1990年与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利用元胞自动机(CA)在微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等方面的优势,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动态模型来实现海量数据的获取、储存以及更新.同时,借助MatLAB软件的数学计算能力,开发出基于逻辑回归的元胞自动机土地预测模型.基于实际土地利用的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充分利用元胞自动机的特点及优势,合理考虑土地利用系统中时空变量的复杂性,结果可靠,为正确理解土地利用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使用我国高铁沿线50年的风速和风向数据资料,结合沿线风监测站、自动气象站短期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信息化和规范化整编.同时采用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高铁沿线强风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我国高速铁强风灾防控措施,对于高铁风灾防控和安全行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海桥梁常采用的箱形截面主梁与T形截面主梁由于几何构型差异较大,在极端波浪(海啸和飓风)作用下波浪力有较大差别.分别以孤立波、椭圆余弦波模拟海啸和飓风波浪,基于RANS方程和SST k-ω湍流模型建立二维数值模型,采用VOF(volume of fluid)法追踪自由液面,对数值水槽造波效果及波浪力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在...  相似文献   

16.
成都市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查明成都市近30 a来由于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导致市区土地利用/覆被结构的重大变化,应用成都市1978,1992,2000和2005年4个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通过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对其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建立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库.利用G 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成都市28 a间4个时相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对其近28 a间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成果为政府有关部门科学、合理地进行城乡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深圳港集装箱以及运输系统的直接货源腹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间接货源腹地——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状况作了详细的分析,并且用独立的调查问卷数据和最新的竞争情报分析阐述了其相邻的广州港及惠州港的发展对深圳港货源未来发展的影响。文章还探讨了通过加强珠江水系的运输系统建设,以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的内陆水运资源来吸引其他邻近省份货源的意义。在国际货源发面,深圳港必须加强国际中转货物的份额,以真正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区域治理日趋完善,交通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和挑战。从城际关系、枢纽格局、空间演变、供需关系、理念技术五个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交通发展新的趋势特征以及衍生问题。区域及城际交通体系层面,提出面向全局的交通资源优化配置和面向城镇群空间的城际客运交通系统整合两条路径;城市交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交通与空间协同发展、交通系统整合提效、交通精细化管理三项策略;新理念下交通发展层面,提出促进低碳交通、应用新技术引导交通革新、主动适应新态势三类导向。最后,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a new transit system (NTS) in mitigating current and future potential traffic issues in Yangon City of Myanma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ode choice behavior based on a stated preference (SP) survey. In comparison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rapidly changing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s (especially, income). It is required to reflect the influence of such decision context in both survey method and modeling framework. Therefore, SP survey is first designed to incorporate the influence of future income, as well as other level-of-service attributes, whereas a revealed preference (RP) survey is also prepared. Second, a RP/SP combined mode choice model is estimated in which the parameters of travel time and cost are defined as a function of future income, respectively. A SP survey was conducted at a residential area of Yangon City in March 2003. This is the first SP survey done in Myanmar. Respondents show the highest preference of NTS among travel mod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odel structure was empirically confirmed. Furthermore, simulation analysis suggests that future income will bring about a potentially large increase in car usage and consequently reduction in transit systems.  相似文献   

20.
该文结合大量长时间序列水下地形资料和近期水文泥沙资料,论述了废黄河三角洲的侵蚀过程、机制及近期动态;具体分析了滨海港区水下岸坡的侵蚀形态以及滨海港区10万t级航道工程对海岸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大浪作用对废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起控制作用,经1个多世纪的侵蚀,尽管其岸线仍向海凸出,但完整的水下三角洲形态已不复存在,近期侵蚀动态表现为水下岸坡的侵蚀陡坡整体内移,侵蚀速率已明显趋缓。拟建航道工程岸段岸线有效防护后,其稳定的水下岸坡坡度约1∶85。航道工程的拦沙堤可拦截近岸粗化层泥沙,减轻或阻止堤前滩面进一步下蚀,对海岸防护具有积极作用。滨海港10万t级航道的淤积主要为悬沙淤积,淤积强度相对较大的区域主要在内航道的近口门段及口外挖深相对较大区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