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以探讨文化与地铁公共空间的关系为出发点,阐明地铁公共空间是一座城市文化的延续、传承与发扬的载体,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可以加强地上与地下空间的有机联系,营造具有文化氛围的空间环境。通过对北京地铁公共空间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完善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思路及组织模式;通过文化站点个性化、文化空间融合化、创作手法现代化等新思路、新方法,丰富地下空间环境,创造人文空间。用北京地铁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案例,对所述观点进行实践阐述,为今后地铁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将北京部分地铁站点划分为传统街区型、文化科教型以及商业型站点3种类型,并分别与国外同类型站点在地理位置、站点公共艺术元素提取以及公共艺术运用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北京地铁公共艺术未来发展提出应以人为本、凸显地域特色以及实现公众参与等要点,并提出在站点公共艺术设置位置应一体化、艺术创作选题应进一步扩展以及公共艺术创作形式应多元化等建议,探究如何利用公共艺术作品改善地铁站点环境,提升乘客乘车体验,力求为今后地铁公共艺术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因其独特的公共艺术被誉为世界最长的"地下艺术长廊"。阐述斯德哥尔摩城市地域特征及其地铁在线网规模、车站设计等方面的理念和特点,对其独树一帜的公共艺术风格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并从空间氛围的营造和综合性功能的体验两方面解析其站内空间公共艺术的处理手法,以期为我国地铁空间的艺术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互动性公共艺术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介入地铁空间时,有其独有的要求和特征。地铁空间可划分为地铁出入口空间、站厅空间、过渡通道空间及站台空间。阐述了各空间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并详细深入地分析了各空间的乘客行为习惯,论述了相应的互动性公共艺术介入方式及其应用,为我国地铁互动性公共艺术的实践提供新的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台北捷运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艺术在当代地铁建设中备受瞩目.我国大陆地铁公共艺术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对台北捷运公共艺术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以作为对我国大陆地铁公共艺术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在经济的全面带动之下实现了快速发展,地铁不仅有效分解了交通压力,也是反映一座城市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秉承着“一个地铁站,一座美术馆”的理念,地铁公共空间的艺术展示区成为了城市文化宣传、城市形象塑造的有效区域。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受到了一定的束缚,而数字媒体艺术能够突破局限,塑造可被大众重新认知和感受的地铁空间新环境。  相似文献   

7.
徐飞扬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12):后插24-后插26
地铁公共艺术以其自由的表现形式及丰富的美学内涵,直接鲜明地展示着地域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目前的地铁公共艺术呈现出表现形式单一化、创作手法同质化、设计理念教条化,甚至照搬照抄的状况,使得其作为地域文化展示的"橱窗"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实现,成为地域文化与公众之间沟通对话的桥梁作用也不能很好地发挥.本文从公共艺术的概念、苏州地铁建设的现状分析为基础,结合苏州地域文化特征,研究苏州地铁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构建的价值及方法,以期使地铁公共艺术创作在传承城市文脉、展示城市文化等方面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玉明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1,24(12):后插27-后插29
城市公共文化是融合了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审美的城市景观符号,以极具感染力的视觉形象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展现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以城市记忆的形式彰显着公众的文化共享,体现着城市与公众的精神指向.一句话,公共文化就是城市物质空间的精神场域.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地铁是发展城市空间美学、传播城市精神、构建大众审美文化的最为直观的载体,因此对地铁公共空间进行艺术性介入,使其发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城市当代价值至关重要.本文将分析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特征,结合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的共生关系,提出公共文化服务视野下城市地铁空间设计的艺术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社会物质和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环境艺术的创造和提升日益关注。地铁车站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大众的日常聚集场所,其内部的艺术设计作品不仅能够为人们带来美的熏陶,而且能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脉络以及风俗人情。地铁车站的出入口、中间站厅、垂直交通、站台空间都应成为设计师进行艺术创作的重点,并通过合理选择和利用材料、色彩、照明、雕塑、绘画以及其他各种设计技术,设计出具有"整体性、本土性、简约性及传媒性,以及特征与品位协调共生"的新城市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国内地铁公共艺术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主题文化塑造方面仍有不足。阐述了地铁公共艺术主题文化的重要性并以地铁公共艺术的主题文化建设较为成功的台湾高雄为例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美丽岛站和中央公园站的设计目标、设计构想、公共艺术的设计理念及公共设计内容,作为国内地铁车站通过设计提升公共艺术主题的借鉴与启示。即:展示主题文化,彰显城市魅力;国际大师巨作,结合地域特色;站体与周边整体设计,公共艺术实现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11.
TOD 本身作为高强度开发的地区,具有空间组织方式相对复杂、功能多元丰富、空间服务半径人性化等 特点,这将在理论上建构起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新图景。回顾 TOD 的相关理念及典型图示,试图从空间句法的 角度剖析 TOD 的空间模式与内涵,以此分析 TOD 作为单纯的交通节点与活跃的场所中心的区别。探讨 TOD 适 用于跨越空间的超链接隧道与强化多层折叠空间的精细化转换的区别,以及 TOD 推动随机个体吸引点的体验与 促进复杂空间结构的集体呈现的区别,这些都能刻画真实 TOD 的某些景象。而空间句法则提供一种思考和验证 的定量工具,从物质空间构成、交通出行模式、社会功能组合、人类行为感知等角度,描述这些复杂而有趣的 TOD 建构过程,寻求 TOD 所带来的空间价值溢出,优化 TOD 本身的空间体验行为。研究表明,空间句法将为 TOD 的空间动态营造提供良好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建立完善的空间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集成先进的空间数据分析工具,增强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的空间分析能力,使数据型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上升为分析型信息系统,是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技术与应用的发展目标和趋势。首先论述数字地下空间与工程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如三维图形剖切、实体切割、管线碰撞分析、三维最小距离、对象属性查询等;然后论述数据分析领域迅速发展的新技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相似文献   

13.
王吉 《铁道知识》2006,(6):42-45
自从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建成通车后,世界上已有一百多个城市修建了地铁。  相似文献   

14.
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系统的规划研究中,导入整合的系统理论。通过整理设计系统内部各要素与系统整体,利用多学科的研究视点和方法,从多角度分析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系统整合的脉络——地铁网络的设计主题整合和视觉整合;地铁站点内不同设计项目的整合;地铁地下公共艺术设计与地上城市周边环境的整合;地铁设计中文化与商业的整合;地铁不同设计、实施、后期阶段的整合管理。避免了传统设计研究方法重细节缺少全盘观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质量和品质;有利于更好地理清散乱的本土文化,衔接好城市现代文明与被高速建设发展所隔断的城市历史文化;真正能够从人和自然的角度思考,满足城市人们物质与精神的需求,构建起人性化空间体系,形成地铁空间所独有的艺术和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5.
莫斯科单轨铁路一期工程第一区段,把莫斯科地铁"谢尔普霍夫斯科-提米利亚杰姆斯卡亚"与"卡鲁日斯科-里日斯卡亚"2条线路连接起来.该区段有6个停车站,在终点站谢尔盖·爱因斯坦大街站,延伸线路,修建单轨列车车库.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对城市轨道交通空间品质的追求也愈发强烈。以感知为切入点,梳理出现状问题,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方位感知5个方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空间进行分析,综合研究感知内容与范围、感知影响因素,并总结出乘客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空间的感知偏好。研究成果可为中国未来城市轨道交通空间的规划、设计、运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结合地铁建设对地铁站点进行地下商业开发,不仅有利于节约城市用地,改善城市交通,改善购物环境,更能保障站点周边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的整体性,保证地铁车站功能更加完善.由于地铁和商业经营性地下空间的客流互补,在地下穿越道的单侧或双侧发展地下商业设施,既节约开挖成本,又使地铁施工形成的关联空间得到充分利用.针对深圳地铁、广州地铁1号线的几个开发实例,通过经济分析,提出开发保障措施:重视站点与综合开发地块的连接、各建筑的建设时序,合理确定地下空间开发的商业面积,做好市政管线及地质等方面的工程处理.  相似文献   

18.
在轨道交通网络化的形势下,从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的角度出发,探索如何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区间隧道的剩余空间,铺设市政管线。研究了3种不同形式的区间隧道(双圆隧道、单圆隧道、矩形隧道)内铺设管线的方式,并分析了外来管线对隧道的影响,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