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明  吴波  李春芳 《隧道建设》2018,38(Z1):58-66
针对目前多采用不均匀沉降评价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安全,忽略建筑物完损状况、基础类型等对基坑工程安全的影响问题,首先分析基坑变形及建筑物破损机制,并介绍基于不均匀沉降评价建筑物安全状况的方法; 然后考虑建筑物自身状况、基坑工程地质条件、基坑支护方式等因素,建立基坑周边建筑物安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最后将所建立的模型应用于福州地铁2号线上街车站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安全评价。结果表明: 福州地铁2号线上街车站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整体处于低风险状态,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仅采用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值对基坑工程周边建筑物安全性进行评价可能具有片面性,会导致评价结果与工程实际不符,而考虑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2.
以深圳地铁9号线上梅林车站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基坑施工阶段围护结构变形与邻近框架建筑物沉降规律,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围护结构最大水平位移不断增大,其出现位置不断降低,同时邻近建筑物沉降逐渐增大;在开挖基坑第四层土方之前,建筑物沉降增加缓慢,第四层土方开挖后,建筑物沉降显著增大;在计算模型及参数合理的前提下,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可以超前预测围护结构变形及邻近框架建筑物沉降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深圳地铁7号线华强北站超大基坑工程为依托,基于FLAC3D流固耦合模拟分析基坑降水对基坑及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影响规律。通过分析比较不同降水量,对基坑的变形、基坑周边建筑物不均沉降及倾斜的影响,揭示了基坑的侧向位移、基坑周边建筑物不均匀沉降量、倾斜量随单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总体趋势及后续降水过程的影响较前期更为显著的总体规律。  相似文献   

4.
朱亚林  张斌  石鸣  刘建军  汪亦显 《隧道建设》2022,42(Z1):166-173
为研究狭长型的地铁车站深基坑分区开挖是否能作为邻近建筑物沉降变形的有效控制措施,以佛山地铁3号线叠滘站深基坑工程为依托,收集整理其分区开挖时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形的监测数据,同时建立车站深基坑分区开挖和整体开挖时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分区开挖对控制周边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狭长型基坑开挖对邻近基坑长边中间处的建筑物沉降变形影响显著;通过设隔断墙分区开挖,能充分发挥基坑的空间效应,减小“长边效应”对建筑物沉降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汲广坤 《隧道建设》2011,(Z2):120-125
为保障基坑施工期间邻近建筑物安全,制定了基坑内加大支撑轴力及密度、先支撑后开挖、基坑外止水帷幕、回灌井补充地下水等一系列建筑物保护措施,并通过建筑物沉降及变形监测指导施工,最终较好地控制了建筑物沉降,保障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安全。  相似文献   

6.
依托某一典型富水砂卵石基坑工程,通过数值计算对近接建筑物地铁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渗流及建筑物沉降进行了分析,并基于现场注浆试验得到合理的基坑基底注浆加固方案,最后通过基坑施工现场实测分析了加固措施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富水砂卵石地层深基坑施工会导致在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及基底一定区域内形成明显的降水漏斗,造成基坑外水位大幅下降且在坑角处渗流最为显著,极易影响基坑边坡稳定性;基坑施工引起的建筑物沉降大,极易导致建筑物发生不均匀沉降破坏;富水砂卵石地层注浆孔距应控制在1.8 m左右,以保证孔间土体能够加固密实;基坑底部采取注浆加固措施能有效地减小基坑施工对建筑物的影响,基坑开挖结束时建筑物最大沉降值为-8.56 mm,工程顺利完成;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基坑工程施工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坑土方开挖期间,由于施工过快、支撑架设不及时、降雨等原因,易出现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及周边环境沉降等安全隐患。本文介绍杭州地铁5号线某站附属结构出入口的工程实例,对比分析基坑围护结构变形、支撑轴力变化、地表沉降等监测数据,总结类似条件下险情出现的原因,并针对基坑开挖出现问题,提出相应有效的处理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除了要保证基坑自身的稳定性,还要保证相邻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安全,因此,研究深基坑开挖后的变形及土体与支护结构稳定性至关重要。对此,以杭州市某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到基坑开挖后地表沉降、围护结构位移及锚索轴力变化和分布规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得到基坑开挖会对距坑边缘2到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地表沉降产生影响,对1倍开挖深度范围内地表沉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施工和后期运营过程中隧道差异沉降、结构变形、基坑渗水与失稳及周边建筑物变形等安全问题。依托宁波市轨道交通运1 号运营线,采用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实现长距离隧道的管片变形和差异沉降监测,利用布拉格光纤光栅技术实现了隧道断面和结构变形自动化监测,结果显示监测段隧道变形较小,较为稳定。项目的成功实施,证明了光纤传感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监测中的有效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合理评估基坑开挖对邻近结构安全性尤为重要。以某基坑开挖为例,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GTS-NX模拟基坑开挖施工中地连墙、邻近建筑物及地铁结构的变形情况,研究相应的变形规律,评判结构变形是否满足规范的要求。结果表明:地连墙、桩基往基坑内倾斜,建筑物沉降,桩基侧移及隧道衬砌沉降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1.
浅埋隧道下穿浅基础建筑物注浆保护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卓越  王梦恕  孙国庆 《隧道建设》2010,(Z1):318-323
以厦门机场路一期工程梧村山隧道上方地表建筑物为试验对象,采取基础注浆加固和跟踪注浆的方案对建筑物沉降进行控制,并通过抬升注浆达到建筑物纠偏的目的。同时在施工中对建筑物注浆保护的方案、材料、工艺、参数及注浆机械设备配套方式进行了研究,为以后类似工程中建筑物保护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筑物下地铁车站穿越施工数值模拟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浅埋隧道穿越地面建筑物施工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北京某地铁车站为例,采用3类数值模拟方法对建筑物下地铁车站动态施工全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模拟方法对地表、围岩及支护结构受力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考虑建筑物及其荷载情况下地表、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应力、变形最小;在考虑建筑物存在情况下地表沉降量、基础沉降差及地表水平位移量较小,但沉降槽宽度较大;将建筑物上部结构简化成均布荷载时,基础存在与否对地表沉降曲线影响不大,但基础的存在可以减小地表水平位移、车站拱顶下沉、支护结构变形及立柱轴力。文章最后将计算沉降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考虑建筑物存在情况下的计算沉降值与实测值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3.
宋兆锐  王强  徐岩  刘琳  陈超  刘波  向晖 《隧道建设》2011,(Z1):214-219
在深基坑工程施工中,基坑降水开挖会使得周围土体产生沉降。特别是当基坑邻近既有地铁区间隧道时,其开挖过程对隧道变形的影响更应得到重视。以沈阳地铁二号线邻近的恒隆广场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富水砂层地质条件下,降水开挖后地表沉降整体值并不是很大;通过不考虑流固耦合和考虑流固耦合的对比分析,得出不能忽视降水对周围土体扰动及区间隧道变形的作用;区间隧道主要以水平位移为主;在施工中,要着重对与基坑距离最近的右线隧道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4.
何松洋 《隧道建设》2011,(Z2):182-186
以宁波市地铁1号线环城西路站深基坑为对象,详细介绍了深基坑施工变形控制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有效控制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围护结构变形位移,防止由此引起的基坑外地面沉降超标,同时为类似工程提供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基于三维比奥固结理论和修正剑桥模型,对三维渗流固结耦合模型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软土深基坑降水计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并以上海某一实际基坑降水工程为例,对其降水过程进行三维有限元计算。通过对该工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表明,考虑渗流固结耦合作用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能够很好地模拟基坑降水引起的基坑及土体变形特征。因此,在深基坑降水及其引起周边土体变形的计算中,运用该数值模拟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成果可为日后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海龙 《隧道建设》2011,(Z2):132-137
采用隧道掘进机(以下简称TBM)是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开挖施工的主要方法之一,考虑到TBM自身荷载大,可能对隧道及地铁车站结构造成变形,影响结构稳定性。以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一期大龙山及冉家坝车站监测实践为例,研究TBM过站的隧道及车站结构变形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TBM过站监测方面的见解,从而降低TBM过站安全风险,确保结构安全稳定,为类似工程的变形监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为保证盾构进、出洞施工安全,采用端头加固措施。通过无锡地铁1号线7标盾构在富水粉砂地层中始发和到达的工程实例,列举了几个端头加固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为土压平衡盾构在富水粉砂层的施工总结了些许经验,希望能给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陈元庆 《隧道建设》2011,(Z2):162-170
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泽民站—大卿桥站区间盾构穿越萧甬铁路桥前,为了保证桥体箱涵及铁路运营的安全,拟对铁路桥箱涵桩基础以下至隧道底1 m范围内进行压密注浆加固,确保在盾构推进过程中铁路轨面沉降值在允许范围内。在现场加固实施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操作失误,造成加固过程中注浆钻杆掉落在区间隧道范围内,导致盾构无法继续推进,停机进行处理。本文结合该位置掉落钻杆的处理过程,对盾构法施工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能为类似工程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刘艳滨 《隧道建设》2010,(Z1):284-291
上海外滩通道工程明挖区段紧邻风貌建筑群,其长大深基坑工程的变形控制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到风貌建筑群的使用和安全。外滩通道深基坑工程采用地下连续墙围护体系,用封堵墙和加固墙将长大基坑化长为短,提高地下连续墙插入比,槽壁两侧土体采用三轴搅拌桩预加固,坑内加固结合降水措施等,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减少地面沉降和周边建筑变形。通过对保护建筑的专业检测、评估,确定基坑施工的保护标准;坚持信息化施工,对施工全过程的监测及数据分析,为制定和实施深基坑周边风貌建筑群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