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硒对体外培养大骨节病(Kashin-Beck disease,KBD)、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和正常关节软骨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为大骨节病病因、发病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大骨节病诊断标准》选择Ⅱ度和Ⅲ度KBD患者8例、WOMAC诊断的OA7例和非病区正常人意外事故者5例的关节软骨进行体外分离、培养,传1代。KBD组、OA组和正常组分别给予0、0.025、0.05、0.10、0.25mg/L不同剂量的硒,采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①正常组第6天时,硒质量浓度在0.1~0.25mg/L之间组的细胞明显坏死和细胞器结构丧失,KBD组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器丰富,状态良好,OA组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器存在,细胞有凋亡和坏死征象;②硒质量浓度在0.025~0.10mg/L组之间KBD、OA细胞超微结构趋于正常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器丰富,状态良好,而同浓度正常组细胞凋亡、坏死征象明显。3硒质量浓度>0.25mg/L时,KBD、OA组细胞微观结构受损,正常组细胞坏死明显。结论适宜的补硒对KBD、OA软骨细胞生长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正常软骨细胞耐受力低、凋亡坏死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外培养大骨节病(Kashin-Beckdisease,KBD)患者和正常对照的关节软骨细胞并对比观察细胞形态、I、Ⅱ、Ⅲ和X型胶原表型及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表达变化,以明确KBD软骨细胞的生长特性。方法依据我国“大骨节病临床诊断标准”和病理学变化特征,选择KBD患者为KBD组(n=8),并设立正常对照组(n=8)。在无菌手术条件下采集关节软骨,胶原酶等消化、分离后进行软骨细胞培养,光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I、Ⅱ、Ⅲ、X型胶原和MMP-13的体外表达变化,对比研究KBD软骨细胞表型表达的特点。结果KBD软骨细胞内空泡及核变形现象较正常增多,并有绒毛及胶原纤维不规则排列等超微结构变化。两组间I、Ⅱ、Ⅲ、X型胶原表型表达差异显著,其中KBD组II型胶原表型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t=-5.54,P〈O.001),而MMP-13表达显著增高(t=3.70,P〈O.01)。结论KBD软骨细胞I、Ⅱ、Ⅱ、X型胶原表型和MMP-13的表达不同于正常对照组,以软骨细胞的退行性和增生性变化为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一种体外分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的方法 ,诱导其表达软骨细胞表型。方法 抽取兔骨髓 ,经密度梯度离心和粘附分离得到MSCs。用生长因子诱导 ,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和软骨特异性基质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纤维粘连蛋白促进MSCs贴壁 ,可提高细胞分离率 ;②TGF β1 ,IGF Ⅰ和维生素C结合可促进MSCs增殖 ,表达软骨特异性的Ⅱ型前胶原mRNA和基质蛋白多糖成分。结论 ①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粘附分离可提高MSCs的分离效率。②TGF β1 ,IGF Ⅰ和维生素C结合诱导可促进MSCs增殖 ,表达软骨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4.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建立及其发病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建立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用改进的马血清加甲强龙的方法诱导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通过X线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坏死模型建立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造模后2、4、8周兔股骨头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PPAR-γ)及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局部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双侧股骨头内骨质密度不均一,关节面模糊;骨小梁稀疏变细、断裂,骨小梁骨细胞空骨陷窝明显增多,脂肪细胞体积增大,数目增多,骨髓腔内造血组织明显减少。造模后2、4、8周时,模型组动物股骨头内PPAR-γ表达逐渐增强;BMP-2在2周时呈阳性染色,4、8周时转阴性。结论用改进的马血清加甲强龙的方法诱导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其病理变化及影像学改变符合临床典型的股骨头坏死的特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可能与PPAR-γ表达增强、BMP-2表达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真菌毒素环境反应基因在大骨节病(KB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外周血中的表达谱差异,探讨其与KBD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5例KBD成年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个体外周血样品,提取总RNA。采用Agilent全基因组表达芯片、单基因表达分析和基因集富集表达分析技术(GSEA),比较真菌毒素环境反应基因在KBD患者和正常对照个体外周血中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基因表达芯片数据采用RT-PCR进行验证。结果①T-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镰刀菌烯醇、黄曲霉毒素B1、赫曲霉毒素A和胶霉毒素相关的11个环境反应基因在KBD患者和正常对照个体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表达率>2.0或<0.5),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凋亡、免疫炎症和蛋白合成与修饰等。②真菌毒素相关的11个环境反应基因在KBD患者外周血中显著上调(P<0.05),功能涉及细胞凋亡、外环境刺激反应、生长发育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结论多种真菌毒素环境反应基因在KBD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异常。真菌毒素可能通过影响相关环境反应基因的表达,诱发软骨细胞功能障碍,导致关节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   

6.
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和鉴定的方法,为MSCs的进一步诱导分化和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抽取兔胫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得到骨髓单个核细胞,接种后形成单层贴壁细胞,经胰蛋白酶消化后传代培养扩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和传代细胞的生长特性。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流式细胞分析和透射电镜鉴定细胞。结果分离培养的骨髓MSCs贴壁、呈梭形,原代细胞呈集落生长,7~10d达到融合,传代后增殖速度加快;骨髓MSCs表达CD90,反复传代后表达效率增高,不表达CD34;透射电镜可见细胞表面有大量的绒毛突起,胞浆中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核大,形态不规则。结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以及消化传代能有效分离纯化和扩增骨髓MSCs,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骨髓MSCs的基本表型和特性。  相似文献   

7.
<正> 当1926年Morgan发表了“基因学说”,论证了细胞核中的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截体,及Avery等学者在1944年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细胞遗传物质以后,人们都认为细胞核内的DNA是唯一的遗传控制中心,基因是核内DNA内的一个片段。Kroon在1959年报道了由分离出的肝细胞线粒体的蛋白质合成时受到放线菌素D的抑制,因此提出了在线粒体  相似文献   

8.
1988年对陕西旬邑县12例潜在型克山病作心内膜心肌活检电镜观察,并用镧颗粒示踪探索心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检材取自7例男性、5例女性患者,年龄14~40岁,平均病史已达4~5年。观察结果:大部心肌细胞肌浆网、横管系统扩张,闰盘也见类似囊泡状扩张改变。部分病例样品中可见镧颗粒出现于闰盘间隙和细胞质内。线粒体增生及退变性变化同时并存。细胞内肌微丝偶见微小的肌溶中断,但未发现心肌细胞的肌溶坏死。部分细胞核增大、扭曲变形,有假包涵体。部分肌原纤维增粗有异常分枝。此外,并见心肌细胞内脂滴增多,糖元沉积以及核周脂褐素颗粒堆积。  相似文献   

9.
髓核内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椎间盘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髓核内注射骨髓间质干细胞对椎间盘基质的影响。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L2-3、L3-4、L4-5、L5-6被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细胞移植组Ⅰ、细胞移植组Ⅱ(BMP2转基因组)。髓核内注射后1、3、6月时间点,用Ⅰ、Ⅱ型胶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胶原表型的改变,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Ⅰ、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mRNA表达,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3、6月时间点,细胞移植组髓核有较多的细胞,蛋白多糖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髓核兰染增加,免疫组化显示Ⅰ型胶原实验各组未见明显差异,Ⅱ型胶原细胞移植组有较强的红染颗粒沉积。实时荧光定量RT-PCR分析显示,在细胞移植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mRNA增加,而Ⅰ型胶原mRNA则无改变。与细胞移植组Ⅰ比较,细胞移植组Ⅱ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mRNA增加。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提高髓核中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复合BMP2转基因有"分子增强效应",提示基于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策略是治疗椎间盘退变潜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大骨节病儿童及成人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因子Bcl-2、Bax在大骨节病(KDB)儿童和成人关节软骨中的表达及分布的异同。方法收集15例大骨节病儿童和12例大骨节病成人,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糖核酸缺口标记(TUNEL)技术和Bcl-2、Bax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碱性磷酸酶(B-SA)法染色,比较正常儿童和成人与大骨节病儿童和成人关节软骨中软骨细胞凋亡及相关调控因子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KDB儿童关节软骨中层凋亡阳性细胞数较正常关节软骨显著增多(P<0.01);成人KDB关节软骨凋亡阳性细胞分布以表、中层显著(P<0.05)。②KDB儿童关节软骨表、中层Bcl-2、Bax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关节软骨中的表达(P<0.01),其中表层最高。③KDB成人关节软骨各层Bcl-2、Bax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关节软骨中的表达(P<0.05),其中表层最高。④KBD成人关节软骨各层凋亡细胞、Bcl-2、Bax阳性表达率均较KBD儿童显著增高,且Bax的表达较Bcl-2表达增多。结论KBD成人关节软骨凋亡细胞、Bcl-2、Bax阳性表达率均较KBD儿童显著增高,且Bax的表达较Bcl-2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缺血大鼠外周血骨髓干细胞动员和归巢的变化以及缺血心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变化。方法首先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雄性SD大鼠糖尿病模型,然后通过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糖尿病心肌缺血模型,并分为缺血1d组、缺血3d组、缺血7d组、缺血28d组;另设相应时间点的糖尿病对照组(开胸但不进行动脉结扎)和正常对照组(不进行腹腔注射和动脉结扎),每组6只。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各组大鼠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34+细胞百分率;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动物缺血心肌中CD34+细胞归巢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结果大鼠糖尿病心肌缺血组于术后出现骨髓干细胞动员,1周内达高峰,随时间延长减弱;同时术后1周内缺血心肌组织中相应地出现骨髓干细胞归巢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明显增加。结论糖尿病缺血心肌早期可通过组织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升高而动员骨髓干细胞进入外周血,并归巢至缺血心肌,从而启动自体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 Sprague-Dawley(SD)大白鼠观察了胫骨近端骺板和关节软骨在37℃自溶96h 期间的组织学及组织化学变化.结果看到:①骺板软骨自溶6h,钙化层细胞胞浆空网状结构最先消失;24h 出现细胞残影和“无细胞区”;96h 软骨细胞核全部消失。关节软骨的自溶变化某些过程稍慢于骺板软骨。②自溶时,软骨基质的变化继软骨细胞形态变化之后出现。基质中胶原纤维网的显现及其塌陷是与蛋白多糖的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相伴随的。③骺板软骨钙化层的结构及其内部基质蛋白多糖的量在本文自溶时间内没有明显变化。本研究对识别某些疾病的软骨坏死,以及在法医学上鉴定死亡时间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培养并鉴定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感染兔BMSCs的最佳条件,筛选稳定转染的兔BMSCs。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法获得兔BMSCs;茜素红、甲苯胺蓝及油红O染色对BMSCs成骨、成软骨及成脂分化进行鉴定;免疫荧光组化染色检测CD44及CD90的表达;不同浓度嘌呤霉素筛选BMSCs的最小致死浓度;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 MOI)为50、100、150、200的慢病毒载体介导eGFP转染BMS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表达,并用嘌呤霉素筛出稳定转染系。结果当MOI为150,慢病毒载体介导eGFP感染兔BMSCs效率最高;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转染兔BMSCs的最适质量浓度是1.0μg/mL。结论成功培养了兔BMSCs,用慢病毒介导的GFP标记了兔BMSCs并筛选出了稳定转染的兔BMSCs,建立了一个简便有效的干细胞标记方法,为BMSCs在动物体内实验标记示踪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11例人心窦房结的形态和位置作了连续切片观察。窦房结位于界嵴上部的心外膜深面约1mm 左右,结的长轴与界嵴长轴一致,其形状多种多样。成人结的大小为14×3.6×1.09mm~3;儿童结的大小为6.9×2.3×0.8mm~3.窦房结组织染色淡(HE 染色),组织致密,结中心有较大动脉穿过。结细胞明显较一般心房肌细胞小,其中P 细胞类似原始心肌细胞,核大、胞质肌原纤维少,染色淡.T 细胞为短柱状,核较小染色深浅介于P 细胞和心房肌细胞之间状态.上述两种细胞位于胶原纤维相互交织的网眼内。  相似文献   

15.
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庆大霉素耳中毒时蜗核SP免疫反应神经元的胞体截面积及细胞数的变化。结果发现庆大霉素100m g·kg- 1·d- 1腹腔注射后1d,豚鼠蜗核SP样神经元胞体截面积立即发生了变化,并持续到连续注药第21 天;SP样神经元细胞数量的相对变化发生在注药3d 以后。结果提示:①庆大霉素中毒豚鼠蜗核神经元的变化和耳蜗的病变可能同时发生或蜗核早于耳蜗病变。②临床上治疗氨基甙类抗生素所致耳聋应兼治中枢病变并尽早实施  相似文献   

16.
<正> 下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毒之一是呼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简称合胞病毒。合胞病毒感染对象是人及动物,分布广泛,为全球性,传染性强。可在人、猴细胞增殖,增殖后引起细胞界线不清,融合成多核巨细胞病变。胞浆内可出现嗜酸性包涵体,所致疾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近几年来,随着单克  相似文献   

17.
<正> 人类传染性软疣是由传染性软疣病毒引起的,通过接触传染,以青少年发病多见。临床特点为在颈面部、上肢、躯干的皮肤出现无痛、散在的半球形疣状结节,表面有蜡样光泽,中央有胶窝,直径2mm~4mm,结节内含有凝胶状的白色髓核。近年来已成为青少年人群的多发病,一旦患病又迁延不愈,常易复发。1987年5月发现在本校部分学生中有该病散播。由于近年国内外对于扰素的研究与临床试用颇多,它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所以我们选取17例典型病人用人白细胞α-干扰素试治,疗效显著,报道如下。传染性软疣患者17例,男性3例,女性14例。发病最长者1年,最短者40天,软疣均为多发。选取每一患者的典型软疣,以无菌手续挑破疣体,轻轻挤压出疣结内白色髓核置2.5%戊二醛液中固定,按常规包埋聚合、超薄切片,用H-600型透射电镜观察。17例病人材料在电镜下,细胞原浆内均看到大量呈砖形的病毒体,大小为250nm~300nm,病毒核心为高电子密度,呈亚铃状,核心外包绕双层衣壳。所以这17例病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Wistar 大鼠海马CA3区的微细结构,在该区内看到大锥体细胞、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有髓无髓神经纤维和多种突触.锥体细胞的细胞核呈圆形,核膜平滑,偶见双核仁,核周质中有丰富的Golgi 复合体、线粒体、粗面内质网、滑面内质网、核糖体、溶酶体和脂褐素.其顶树突粗而长,伸延到辐射层和腔隙-分子层;基树突细而短,到达起始层,各树突上有许多侧棘.篮细胞为卵圆形或锥状,此锥体细胞小,细胞核不规则,核膜折皱、深陷,有时见到单个核仁和核内棒状小体.其突触结构有轴-树、轴-体、轴-棘和树-树突触,轴-棘突触多为非对称性(Gray Ⅰ型),其他突触为对称性(Gray Ⅱ型)或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织原位免疫病理改变及其在病变中的作用,用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24例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变滑膜组织HLA-DR抗原表达。显示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变滑膜大量表达DR抗原;滑膜中DR抗原表达与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密切相关,与浸润淋巴细胞的DR抗原表达相关更密切。提示:活化T细胞能促进滑膜细胞DR抗原表达;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病变组织局部细胞免疫调节失衡,活化的淋巴细胞参与了疾病的免疫损伤,对疾病发展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三价抗ErbB2、抗CD16 BsAb。方法构建重组载体pET22b( )/BsAb;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获得重组蛋白的表达,通过包涵体复性纯化蛋白。应用悬浮培养系统扩增稳定表达抗人CD16 scFv-Fc融合蛋白的CHO细胞株(CG5细胞)和稳定表达抗人ErbB2 scFv-Fc融合蛋白的CHO细胞株(HG2细胞),通过rProtein A Sepharose Fast Flow亲和层析柱纯化融合蛋白,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sAb的结合能力。结果该BsAb可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通过对重组蛋白的复性可获得高纯度的蛋白;复性后的BsAb具有与其亲本抗体相似性的结合靶抗原的能力。结论新型三价抗ErbB2、抗CD16 BsAb能与高表达ErbB2的乳腺癌细胞系SKBR3细胞高亲和力结合和表达CD16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低亲和力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