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鹏飞 《水运管理》2013,(4):32-33,37
阐述《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产生的背景,认为其本质是在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下出台的一个用来打压发展中国家航运业和海员服务业的工具,结合我国目前航运发展和海员劳务输出的实际情况,分析公约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提出公约生效后将给我国航运业和海员服务业带来不利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张鹏飞 《世界海运》2013,36(6):11-14
《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下出台的一部国际公约,其目的在于维护其海运业利益及其国内海员的就业,并打压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结合我国海员外派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该公约的产生背景及条款,对比我国及发达国家航运业发展的不均衡,得出该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将会对我国航运业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造成我国大量外派海员失业的结论,最后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詹振 《中国海事》2013,(7):26-27
2013年8月20日,一个值得航海界纪念的日子,《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MLC2006)即将开始生效。公约的实施,彰显了国际社会保障海员体面就业、促进航运业公平竞争的决心和信心。船东,作为执行公约的主体之一,应抓住履行公约重点,以积极的心态去履行船东的责任,更好地适应国际航运界发展变化。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是海员、船东和政府取得  相似文献   

4.
文中结合对《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和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研究,探索将世界航运大国对海员个人所得税减免的政策纳入国际公约,通过修订公约的方式,加快对我国海员个人所得税的减免新政的出台,保障海员的权益,促进我国航运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通过,将对全球海运界产生广泛和深远影响。通过对公约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等方面的介绍,从保护海员权益、推进航运可持续发展、提高航运管理水平以及推高我国航运业成本等方面,详细分析了批准和实施公约对我国航运业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加强公约研究做好批准和实施公约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快国内相关配套法规的立法步伐以及解决制约发展航运的突出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应对公约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周建华 《水运管理》2007,29(3):25-27
结合全球海员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主要内容和制订目标进行分析,探讨此公约的履行对于航运业的实际意义,并对此公约在我国的履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分析《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MLC公约》)要求与我国最新立法规定、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和船员集体谈判机制,以履约准备为考察视角,提出现阶段我国所做的工作准备:制/修订海员相关法律规范,构建和完善包括海员在内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探索和建设我国海上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为顺利履约提供制度保障;依据《MLC公约》要求,中国海员建设工会与中国船东协会共同签署《中国船员集体协议(A类)》;海事主管部门发布履约准备工作通知,对有关证明文件的申请和签发作出具体安排。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批准和实施公约的条件,有关部门应加快批约进程,完整、善意地承担国际责任,提升国际地位,掌握海运话语权,进而推动我国航运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世界海运》2008,31(3):56-56
据了解,在高级海员供需矛盾突出的诸多原因中,年轻人不愿意当海员,是最令人忧虑的。“要吸引高素质的年轻海员,让海运事业可以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推动《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生效!”国际劳工组织标准司司长克列帕塔·亨利介绍了推动全球120万名海员的权利法案的生效时间表。  相似文献   

9.
新海员时代     
近来,伴随着全球范围内船舶数量的激增和老一代海员的逐渐“退隐”,高级海员的数量空洞正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不仅有条件培养海员的各个发展中国家在紧锣密鼓地搭建其海员产业,为了提升海员职业的吸引力,保证航运业的稳定,国际海事组织也正在积极推进《海事劳工公约》的批准工作,以提升海员社会地位与职业保障水准。全球海员市场正在各种变化的叠加中走进新海员时代。对于  相似文献   

10.
<正>《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作为保障海员利益的"权威法典",对于海员的权利和成员国的义务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批约后,我国的海员权益将纳入统一的国际标准,有利于实现海员在船上体面工作和生活。然而,从我国批准正式加入《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到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这条履约之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两部联手协商合作共履责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船员处于洪江介绍:我国批准  相似文献   

11.
《海事劳工公约》在2006年通过以后,国际劳工组织开展了推进公约实施的五年计划,并广泛地进行了宣传推进,加速了对公约实施的进程,在2012年8月20日公约已经达到了生效条件,并在2013年8月20日生效。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生效对国际海运界和海员队伍的发展环境、切实保障海员的权益  相似文献   

12.
鉴于航运业的全球性特点及行业的发展需求,制定综合性的海事劳工公约,建立统一的海事劳工标准是为世界船东营造平等竞争环境,帮助海员获取体面工作的必由之路。《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MLC2006)是ILO在综合和修订了现有68个公约和建议书的基础上制定的新的综合性海事劳工公约,对世界航运和海事监管  相似文献   

13.
履约之路     
<正>2015年11月12日,我国政府正式向国际劳工组织递交了《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批准文书,完成了我国政府批约环节的登记注册工作,并得到国际劳工组织的认可,这也标志2016年11月12日该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是在国际劳工组织三方框架下经政府、船东和海员三方取得共识后缔结的一部综合性海事劳工条约,生效后将会对国际航运业,尤其是对保护海员权益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也给航运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不少船公司封存运力或拆解旧船或推迟购买新船等,给中国海员的就业带来了影响.2010年6月25日,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公约)缔约国外交大会上,通过了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该修正案将于2012年1月...  相似文献   

15.
海事消息     
《水上消防》2013,(5):42-43
《2006年国际海事劳工公约》开始生效8月20日,《2006年国际海事劳工公约》(MLC 2006公约)正式生效。该公约是在国际劳工组织三方框架下经政府、船东和海员三方取得共识后缔结的一部综合性海事劳工条约。公约将海员权益纳入统一的国际标准,有利于实现海员在船上的体面工作和生活。据悉,公约2006年在第94届国际劳工大会上获高票通过。按照规定,公约在合计占世界船舶总吨位33%的至少30个成员国批准书登记之日12个月后生效。作为MLC 2006公约的发起国之一,我国政府在公约的制定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张俊杰 《中国船检》2002,(10):32-35
1979年,由中国远洋运输公司派出的29名海员登上了日本饭野公司的6万吨油轮"睦帮"丸工作,这是我国最早一批外派海员,从此拉开了中国海员人才外派的序幕.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航运业快速扩展,对海员的需求日见增长,从1979年到1999年,我国已向国外提供各类商船海员41.38万人.2002年8月1日之后,国际上将严格执行STCW95公约,海员人才外派门槛升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贸易不断增长,国际航运业持续发展,航运人才紧缺,国际海员劳务市场潜力巨大。位于内陆的河南省新乡市抢抓机遇,大力发展海员外派输出,努力打造“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海员基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国外有效转移的新路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海事局非常  相似文献   

18.
吴明华 《航海》2014,(1):12-13
被称为“航运业第四大公约”的《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以下简称《劳工公约》)自2013年8月20日正式生效以来,目前已有超过50个国家批准并加入了这一公约,其船舶总吨位占全球船舶的75%以上。由于多种原因,我国至今尚未批准加入。“这一公约在我国国内适用的立法转化是不彻底、不完整的,与我国船队规模居世界第四位,拥有海员近65万人的现状,乃至建设海运强国的目标是不相一致的。”近日,来自海事院校、海员工会、船员外派和海事仲裁机构的专家学者、律师和企业高管在“香港旗海员劳动法规研讨会”上大声疾呼,海员权益保护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主管部门力图实现的目标,我国应尽快批准并加入公约,完整、善意地承担国际责任,确立国际公约在我国国内适用的宪法性依据,在海事审判中依法优先适用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19.
问:《公约》和《STCW公约》对于海员健康证书(体检证书)有哪些要求?答:《公约》标准A12有关健康证书的要求有证书真实地反映海员的健康状况;特别应载明海员的听力、视力和辨色力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20.
李桢 《中国海事》2013,(7):33-36
在《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即将生效的背景下,国际劳工组织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将转向推动更多的国家批准《2003年海员身份证件公约》。文中阐述了《2003年海员身份证件公约》与其他相关法律文件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003年海员身份证件公约》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