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目的:伴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轨道交通网络的逐步构建,大连R3线运力需求与运能供给矛盾日益突出。快轨大连站作为R3线的起点站,因其折返能力制约线路的运能,对其改造迫在眉睫。本文分析扩能后的车站折返能力,研究提高过岔速度后道岔的适应性,通过对比站前、站后折返的土建实施方案,提出站前折返的扩编扩能方案,对全线的扩能改造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1)站前折返能力计算结果表明,提高列车侧向通过道岔速度、扩大列车编组可实现线路运能提升;(2)站后折返方案的制定需首先计算车站扩编后的折返能力,并综合土建条件制定合理的选择扩编扩能方案;(3)扩能改造方案的选择应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线路运营的影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工程协调难度,合理选择工程方案;(4)本研究结论对类似线路扩能改造方案的选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通过对大连快轨3号线续建工程线路平、纵断面条件分析,结合线路通过能力要求和信号设备的类型,按照线路运量要求进行列车模拟牵引计算,通过模拟牵引计算结果,设计出适合大连快轨3号线续建工程列车安全运行的运输能力和合理的区间分界标位置.研究结论:通过模拟牵引计算,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79 km/h时,最大制动距离为657 m,考虑必要的安全距离,本线最大的闭塞分区长度取700 m即可满足要求.在开发区站附近,考虑列车的折返要求和列车运行速度,最小闭塞分区长度取200 m即可满足要求.在采用固定闭塞方式条件下,信号设备速度码分级应与列车运行速度相一致,不能限制列车的正常运行,从而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制约单条线路运能提升的主要瓶颈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以实现乌鲁木齐轨道交通1号线远期100万人次运能为目标,分析列车折返能力.基于图解法对折返站的站前单渡线折返、站后单渡线折返、站前站后交替折返和站后双渡线交替折返这4种折返方式的折返时间、折返能力进行了分析与计算;根据不同的折返能力对线路运能进行了...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终点站折返能力分析及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影响轨道交通线路实际运输能力的各种因素,找出制约线路运能进一步提高的瓶颈。对折返车站在不同折返模式下的折返能力进行分析,并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折返站的实例,提出了在实际生产中利用既有站线条件提高其折返能力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终端折返站的折返能力是制约线路运能的瓶颈。结合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既有线进行的信号系统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改造,对莘庄站的站后折返线改造方案进行折返能力仿真与分析,提出了实际改造过程中基于CBTC和终端站土建条件提高终端站折返能力的措施与建议,并给出了莘庄站站后折返线的改造方案和改造时机。  相似文献   

6.
结合大连快轨3号线续建工程的具体情况,介绍大连快轨3号线续建工程的正线轨道设计原则,研究了钢轨的选型和铺设,分别就轨道结构减振与扣件设计、轨枕及道床设计、道岔设计和无缝线路设计进行详细阐述,最后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型装置的采用,优化了该工程的正线轨道设计,并强调了轨道施工的整体道床施工和钢轨焊接。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大连快轨3号线的延伸线一次性铺设无缝线路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阐述了施工过程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与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北京西北部轨道交通网和13号线运营现状存在问题出发,分析制约13号线能力提升的瓶颈。通过对"提升西直门站折返能力方案、基于拨线改造的列车扩编方案、基于车站扩编改造的线路拆分方案"的研究,提出13号线运能提升综合实施方案。采用线路拆分重组、新建+改造相结合、扩大编组(6B改为8B)等一系列改造,优化线网布局、破除13号线运营困局、提高线网服务水平和可达性。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大连甘井子区红旗街道与大连广盛元实业有限公司就"大连市202路轨道延伸线及快轨三号线PPP项目"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大连市202路轨道延伸线及快轨三号线PPP项目总投资92.21亿元,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103.833km,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运作,特许经营期设定为25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客流的不断增长,既有大连快轨3号线已不能满足运营的要求,需对信号系统进行扩能改造。经分析,通过减少现有所有的锁闭区段数量,允许司机在预告减速的信息码区段上追踪运行,对现有闭塞分区进行必要的调整等改造措施可使既有快轨3号线的追踪间隔由4 min减少到3 min。  相似文献   

11.
站前折返虽不是目前地铁终点站常用的折返站型,但在场地受限等情况下,亦是解决列车折返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单股道的侧进直出、直进侧出折返作业以及双股道折返作业的技术过程分析,总结上述作业的折返能力计算公式,认为折返能力大小均与进路办理时间和进出站时间有关,单股道折返能力还与列车的停站时间有关,同时对上述影响因素的取值、计算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该种折返站采用不同道岔号码的折返能力进行计算比较,对如何提升折返能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轨交通车站列车折返形式不同,将直接影响车站的折返能力和车站渡线的设置方式。文章对城轨车站不同折返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以南京地铁为背景,探讨了车站不同列车折返形式对折返能力的影响,勾城轨车站渡线的设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折返能力已经成为限制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通过能力的主要瓶颈,其原因是在车站设计时,对折返站在运营过程的运输调整的灵活性和远期能力的适应性考虑不足。以柏林、巴黎、伦敦、莫斯科和上海等5个城市、共62条线路、100多个终端折返站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终端折返站的常见折返站型和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不同城市折返站的选型规律和特点;然后从建设成本、能力适应性、运营灵活性和发展适应性方面对不同折返模式的站线布置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选取了两个在能力适应性和发展适应性上具有参考意义的混合折返站型;最后提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型选择和配线设计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现代有轨电车线路主要以地面敷设为主,与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应按照施工现场的地形情况,综合考虑远期线网发展、运营灵活性、经济技术、客运业务、折返能力、施工难度等因素,合理设计折返线方案。根据现代有轨电车的特点,分析了有轨电车起终点站折返线的型式,探讨了有轨电车折返线的设置原则,提出了折返线长度和安全距离计算方法,并以某工程中的参数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的匹配性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返站折返能力通常无法满足高峰时段的正线运行能力,已成为制约线路运行能力提升的关键瓶颈之一。立足网络化运营需求,从工程设计角度,按照折返方式分类和列车折返运行过程的作业分类,以某城市轨道交通的某线折返站的站后折返方式为例,根据既有列车的动力性能参数,对不同信号系统制式下的折返站接车干扰点、冲突点间膈条件进行详细说明,并对折返能力进行仿真计算,通过仿真结果的研究分析,对限制折返站折返能力较大的信号、线路和限界专业,提出了具体的多专业匹配设计和仿真验证需求。该设计需求的提出有助于加深对信号系统的全面了解,加强折返站折返能力设计验证水平,提高折返站折返能力设计质量,促进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6.
从客运服务优质性、运营成本、行车组织的安全性与灵活性、折返能力和远期发展等主要影响因素,对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采用大小交路运行模式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提出了四种可能的运行大小交路的方案,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四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运行大小交路的最优方案:小交路路段为中春路站——杨高中路站,大交路路段为松江新城站——杨高中路站。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中常用的折返站型,并分别以站后折返与站前折返线折返场景为例,分析了折返过程的一般步骤和影响折返效率的一些关键因素,对信号系统影响折返间隔的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此外,就自仪泰雷兹SelTrac~移动闭塞CBTC信号系统对折返作业的优化和折返效率的提高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通过折返站型的布置提高折返效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中间折返站折返模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间折返站进行折返作业的列车,与长交路列车会产生进路干扰,通过研究采用嵌套交路和衔接交路对折返模式的影响,分析各种折返模式的折返能力,最后得出结论:在嵌套交路情况下,站前折返(包括站前渡线折返和站前横列式折返线折返)的干扰强度和干扰概率都比站后折返线折返要小;站前单渡线和交叉渡线折返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一般采用站前横列式折返(包括三线双岛式和一岛一侧式站台站型),其折返线当列车出现故障时兼作临时停车线,具有各方面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折返站是限制轨道交通线路运营能力的关键点,因此折返站的设置在地铁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鉴于目前建设过程中车站尾部常常受到建设规模的制约,从信号系统设计的角度就站前折返安全距离长度对站前折返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首先根据IEEE制定的CBTC系统安全制动模型,推导安全距离计算模型,根据计算模型得出安全距离缩短后对信号系统ATO控制列车运行的影响。其次,通过仿真模拟列车站前折返全过程,绘制折返时间图解,研究站前折返能力的受制因素,分析列车安全距离缩短后对折返时间间隔的影响。最后,从信号系统设计的角度提出在安全距离受限的情况下有效、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