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弥补目前长江口深水航道航行安全研究的不足,构建由5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组成的长江口深水航道航行安全综合评价系统。根据长江口深水航道航行环境的特点建立航行安全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获取各项指标的权重。设定五个评判等级,通过专家调查法得到各指标对评判等级的隶属度。建立安全评价模型,模型求解按照低级指标向高级指标递进的原则,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长江口深水航道航行安全进行评价。专家验证该评价结果正确。  相似文献   

2.
船舶航行安全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为对船舶通航环境的风险等级进行定量评价并简化计算过程,改进基于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理论的风险评价模型,确定5个虚拟评价对象,称之为标准评价对象,作为不同通航风险等级的代表。选取某段航道作为评价实例,对其进行通航环境风险评价,通过改进的熵权TOPSIS模型,以风险贴近度为依据,得出该航道通航环境风险等级量化值,并与熵权物元模型的评价结果相比较,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内河航道运输的特点,辨识出船舶因素、环境因素、船员因素、安全管理四个一级影响因素以及15个二级影响因素,通过改进AHP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内河航道运输风险大小。以贵州省某段内河运输航道为例验证,以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该段航道风险等级,最终根据评价结果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舟山水域航道环境的危险度作为评价对象,设定各评价指标危险度的量化评价标准,应用模糊数学理论中的模糊变换原理和模糊识别方法建立舟山水域航道环境危险度综合评价模型、方法和步骤,实现舟山水域内各航道危险度的评价。分析和确定航道环境各指标因素对航道内船舶航行安全影响的危险程度,为舟山海区规划建设及航道环境改善、航道交通管理和控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船舶在港口水域航行环境复杂、风险多变和事故频发等问题,需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从自然、航道、交通和管理等4个因素考虑,筛选能见度等12项指标,建立港口水域船舶航行环境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考虑风险评价信息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犹豫性等特征,构建基于区间直觉模糊集的风险评价模型,利用加权算数平均算子实现评价信息集成,采用区间直觉模糊熵确定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区间直觉模糊数的相似度判定风险评价等级,并对算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在船舶航行环境风险评价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评价结果能有效判定其风险因素和等级,为制定港口水域船舶风险防范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临海港口航道航行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模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临海港口航道航行环境的研究目前甚少,为了正确评价临海港口航道航行环境的安全状况和程度,根据评价因素选取的原则,并结合临海港口航道航行环境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综合评价因素。同时,按照FSA的模式,运用Delphi、AHP、Fuzzy等理论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并运用VisualC 6.0和数据库知识,开发了计算机辅助评价系统。该模型和系统在有关临海港口航道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正确的、合理的,该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为港口监督人员、航道管理人员、船舶驾驶人员等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影响船舶航行安全的诸多因素中,水文环境是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航行在海域还是内河航道中的船舶,都会受到水文的影响.风浪与海流是影响船舶在海域中安全航行的主要因素,而在内河航道中,航行环境主要受到不良的通航水流条件及航道条件影响,正常水位时,船舶的航行不会受到影响,而枯水期和洪水期时,航行事故会显著增多.为使驾驶员能够识...  相似文献   

8.
航道技术等级是航道建设、养护、保护及依法行政的重要依据。《航道法》对航道技术等级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坚持问题导向,对航道技术等级和航道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解答了行业内多年来对二者关系的困惑。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航道技术等级划分的必要性,并对航道技术等级划分提出了比选方案和实施建议,对航道主管部门依法划分航道技术等级、科学管理航道,以及新建、改建、扩建与航道有关工程的建设单位开展航道通航条件影响评价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某港的到港船型、周边港口的航道等级及船型预测,分析确定航道的等级、大型船舶的吃水及通航宽度,分析船舶航行的适应性,为航道的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老铁山水道航行危险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锡海 《世界海运》2007,30(4):34-35
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学原理,建立航道航行危险度评价模型,并对老铁山水道的航行危险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船舶航行下沉量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影响船舶航行下沉量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针对非限制性航道、挖槽航道和限制性航道,将不同船舶航行下沉量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我国现行的<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规定的船舶航行下沉量值只适用于非限制性航道,对于挖槽航道和限制性航道,其规定值偏低.更准确的计算船舶航行下沉量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及长江口航道是船舶航行的危险及复杂区域,影响船舶操纵与避让的因素有航道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人员对船舶操纵性能的掌握因素、航道管理因素等。船舶在此航行时的避碰措施包括真正做到正规瞭望、严格按照航道规则航行、良好船艺、做好应急准备等,船舶在避碰中要保持安全会遇距离,及早采取避让行动,正确掌握转向避让和变速避让方法,并查核避让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杜梦  徐元 《水运工程》2017,(11):98-103
内河航道建设中在分汊河段面临汊道选择问题,尤其是大型内河航道建设因投资巨大且对河段航道格局有长期影响,选汊涉及的因素繁多且无法直接比较。以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福姜沙河段的选汊问题为例,在对不同选汊方案的港口适应性、通航组织风险、航行干扰、施工期运营期风险、航道服务水平、锚地便利性、投资及航道维护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客观综合评价法(CRITIC),建立多目标决策评价模型。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对选汊方案优劣排序,并进行稳定性检验,得出福中+福北方案为最优选汊方案。  相似文献   

14.
根据合裕线航道整治工程中湖区航道特点,分析了影响湖区航道尺度计算的各种因素,提出在设计代表船型(船队)选定后,湖区航道尺度应重点考虑航行漂角、船舶交会时船吸现象、船舶航行下沉量和风浪变化等因素,可为湖区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此文对人工航道中潮流对航行影响及搁浅事故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确定富余水深时考虑的潮流因素和人工航道航行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航道通航效率评价存在对船舶航行状态考虑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船舶减速的单线航道通航效率评价模型。该模型从船速差异对船舶自由航行状态影响的角度,综合考虑航道长度、船速大小和船舶到达率等参数,用船舶减速幅度和减速后的通航历时衡量单线航道的通航效率η。在统计分析船舶交通流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离散仿真软件Arena进行模拟仿真试验,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探究并揭示航道长度、船速和船舶到达率等参数变化对单线航道η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单线航道η模型对评价和表征航道η是可行的,可为航道通航能力和船舶交通组织效率分析等提供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调查法和模糊决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沿海通航环境系统多层次,多指标模糊决策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南北航线江苏海域通航环境安全评价的实际问题中,认为影响其船舶航行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交通流量和航道,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中在综合考虑最大航行船舶尺度和货运量的基础上,采用航道利用指标分析计算航道等级和尺度,体现内河航道与船舶的适应性,根据航道利用程度临界值来判定航道的等级和尺度是否满足发展的要求,并通过京杭运河苏北段的货运量和船舶数据进行实例计算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证明,采用航道利用指标评定航道等级和尺度研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在北极航道开通的背景下,针对在冰区航行环境中船舶航行路径选择的特殊性,通过改进蚁群算法提高船舶航行路径的规划效果。综合考虑航线距离、航行操作复杂度和流冰规避在内的冰区航行路径影响因素,建立路径选择多目标规划模型,结合人工势场法对蚁群算法进行改进,通过人工势场法获得初始路径和节点间距离因素构造启发信息,并以电子海图为基础建立海冰覆盖率分别为30%和50%情况下的冰区航道环境栅格模型,将算法应用在栅格模型中对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实现简单,规划的路径优良,能够有效地满足船舶在冰区复杂环境中航行路径规划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长江口南槽航道水域船舶航行安全,对南槽航道及其附近水域的概况、人为因素、环境条件、通航密度等进行分析,指出影响该水域航行安全的因素,从提高船艺、做好浅水水域航行准备、做好应急对策、正确应对台风和大风天气、密切关注通航状况、完善船舶管理体系等方面提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