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因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组网,新建地铁穿越既有地铁线路经常发生。为减少新建地铁施工对既有地铁正常运营影响,采取有效的既有线变形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结合新建北京地铁19号线工程施作平顶直墙隧道密贴下穿既有地铁2号线车站及区间案例,通过理论计算预测既有结构变形值,并与施工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既有地铁结构在新建地铁工程施工影响下的变形规律;通过分析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差异性,为施工过程中既有线变形控制提供依据,也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新建地铁车站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的变形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机场线东直门站上跨下穿既有地铁13号线东直门站站后折返线工程为背景,研究新建地铁车站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时既有地铁结构变形控制的标准及技术。施工前对既有地铁结构进行检测加固。根据检测评估、模拟计算和安全检算等结果制定既有地铁结构变形控制标准,并将沉降控制值按关键施工工序进行分解。施工过程中,采用加垫方法和PLC液压同步控制顶升技术等主动控制沉降。监测数据表明:隧道结构与轨道结构保持密贴;线路的轨距、水平、变形缝开合度均未超出控制值;开挖中导洞阶段及盖挖法施作下穿结构边墙和底板阶段既有地铁结构沉降占总沉降的50%左右,是施工控制的关键阶段;变形缝差异沉降超出控制值,是施工控制的重点位置;变形缝附近沉降、差异沉降等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是监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地铁新建10号线公主坟站密贴下穿既有1号线为工程背景,探讨多重预顶撑施工技术,并设计一种新型的顶撑平台系统,研究多重预顶撑施工技术在大跨度密贴穿越施工中的应用.数值分析及实测结果表明,在暗挖施工中,多重预顸撑技术是一种主动防御变形、控制沉降的有效措施,按照既有站的变形状况,动态调整千斤顶顶力,达到控制沉降发展的效果,在密贴穿越施工中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以新建深圳地铁7号线皇岗村站—福民站区间隧道下穿既有地铁4号线福民站为工程背景,首先分析了工程难点及应对措施,然后从地下连续墙拆除、深孔注浆加固、回填及补偿注浆、平顶直墙隧道施工4个方面阐述了下穿施工关键技术。经实施,全断面深孔注浆与工作面注浆相结合可以全面改良隧道岩土体,使得施工对既有车站结构的影响大大降低;在开挖及支护过程中,支撑钢架与既有车站结构底板密贴牢固;在加固过程中背后回填及补偿注浆可以减小车站结构变形沉降。监测结果显示各项变形值均小于控制值。  相似文献   

5.
魏英华 《铁道建筑》2020,(2):75-78,115
以北京地铁16号线下穿4号线为工程背景,通过数值计算及现场监测研究城市地铁隧道中新旧地铁间的穿越施工的相互影响,并对既有地铁变形进行了安全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隧道沉降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且变化规律一致;隧道穿越施工导致的既有隧道沉降最大值发生在新建隧道的正上方,既有隧道最终累计沉降曲线呈W形;既有区间隧道结构内力变化较小,满足结构承载能力要求;既有区间隧道上下行结构最大累计水平位移变化量分别为0.35,0.39 mm,水平位移均未达到预警值。根据隧道变形的安全性评价提出了相应的施工防控措施,为类似双线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隧道的变形影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既有结构在隧道长距离密贴下穿过程中极易受到扰动而产生较大沉降,为分析既有结构的安全性,依托北京地铁19号线区间隧道零距离下穿既有4号线新宫站工程,将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研究既有结构在施工全过程中的沉降变形特征。结论表明:(1)对地层进行全断面深孔注浆加固可有效控制既有结构沉降;(2)下穿段区间隧道二衬施作引起既有结构沉降最大,施工全过程中既有车站沉降小于3 mm的限值;(3)两侧疏散口沉降集中发生在既有站两侧隧道施工过程中,施工全过程中既有疏散口沉降小于3 mm的限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北京某双矩形区间隧道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工程为背景,利用三维有限差分计算软件FLAC 3D对暗挖隧道动态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并对暗挖隧道周围采取预注浆加固既有车站下方土体和在暗挖隧道与既有车站间设置千斤顶,分级施加顶力工法进行了比较。得到预注浆工法下既有车站最大沉降量为6.97 mm,而千斤顶工法下既有车站最大沉降量只有2.36 mm,千斤顶工法为优先考虑的工法。最后给出了千斤顶工法下既有车站轨道结构典型的双峰形态沉降槽,从而为密贴穿越地铁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地铁16号线国家图书馆站至二里沟站区间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4号线国家图书馆站至动物园站区间隧道为背景,采用FLAC 3D模拟分析了下穿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特征,提出了下穿施工期间的变形控制指标和变形控制的重点。结果表明:既有隧道结构沉降曲线近似呈W形,右线隧道施工产生的沉降比左线稍大;既有隧道结构变形控制指标为3 mm,为防止注浆引起既有隧道结构过大抬升和降低工程造价,设定最大隆起变形为1 mm;下穿段新建隧道上方是变形控制的重点。根据计算结果和设定的变形控制指标调整了施工支护参数。下穿施工期间既有隧道各项监测数据均正常。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铁15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全站平行密贴下穿既有城市大型隧道,如此大面积的长距离密贴穿越,为国内罕见。为控制既有隧道变形,提出单层导洞预撑支柱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新工法和传统PBA工法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进行对比,并根据实测值对下穿施工既有隧道变形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单层导洞预撑支柱法在控制车站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变形、减小降水引起的地层及既有隧道沉降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方面具有优势。采用消除下层导洞和形成桩基支撑托换体系两个措施后,既有隧道最大沉降比PBA法的减小36.5%。(2)既有隧道变形以横截面变化为主,实测最大沉降42.2mm。施工过程中,沉降增量最大的是导洞施工阶段,其次是扣拱阶段,而站厅层及站台层施工阶段最小。(3)施工过程中,既有隧道变形模式逐渐变化。差异沉降增量最大的是扣拱阶段,其次是导洞施工阶段,而站厅层及站台层施工最小。其中,扣拱阶段是影响既有隧道安全性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10.
新建地铁隧道密贴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工程风险大,容易引起地铁车站产生较大变形,需要对此类工程施工风险控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某城市地铁新建隧道密贴下穿既有车站工程为实例,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拟分析,剖析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对既有车站变形的控制情况以及既有车站的变形规律,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地表沉降及既有线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施工地表沉降及既有线的变形的控制对施工及运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地铁4号线西单站下穿长安街,上跨地铁既有1号线开挖过程为例,在详细研究该区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铁设计参数的基础上,采用FLAC^3D工程分析软件对地铁开挖过程及其引发的地表、拱顶及既有隧道的变形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优化开挖施工方案,模拟动态施工过程,合理设计隧道开挖步序,并对施工中的监控量测提出建议.指导地铁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12.
许原骑 《铁道勘察》2007,33(1):79-82
广州地铁三号线穿越已建成的地铁一号线的体育场西路站,并实现与一号线的换乘。项目施工的关键是穿越施工方案的安全可行。分析了既有车站穿越施工中的沉降与抗沉降因素,提出了多重安全措施,成功地实现了下穿既有车站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黄土地区地铁盾构下穿铁路变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黄土地区某城市地铁2号线盾构施工下穿既有陇海铁路线是一个盾构施工中的I级风险源,为保证地铁盾构施工安全下穿陇海线路,开展了盾构施工穿越既有铁路的变形控制技术研究,以为盾构安全施工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论:(1)黄土地区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陇海线路的地表沉降规律:不采取控制措施盾构施工时,路基右线隧道轴线正上方的沉降量为20.48 mm,左线隧道轴线正上方的沉降量为12.85 mm,左右线隧道的轴线上的沉降量均超出了沉降允许值;采取严格控制土压力、盾构匀速通过、严格控制注浆量、减少盾构推进方向的改变等减小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施工风险的措施盾构施工时,右线隧道轴线正上方的沉降量为5.44 mm,左线隧道轴线上方的沉降量为4.95 mm,均小于变形允许值。(2)FLAC计算预测的变形规律与实际值基本一致,地表和铁路路基的变形量在允许范围内;减小地铁盾构下穿既有铁路施工风险的措施合理有效。(3)该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黄土地区地铁盾构下穿铁路施工变形控制。  相似文献   

14.
针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线路时引起的地表沉降及既有地铁沉降问题,以北京市东六环拟建隧道下穿既有北京地铁6号线为工程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盾构施工过程获得不同控制位置的变形及应力数据.结果表明:拟建盾构隧道下穿地铁6号线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及6号线衬砌结构沉降均在变形控制标准内且影响不大,安全风险可控;拟建盾构...  相似文献   

15.
以杭州地铁7号线建设三路站—耕文路站区间盾构下穿2号线既有建设三路站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分析新建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和新建区间盾构下穿既有车站结构过程中,既有车站结构和盾构隧道的变形趋势及最大沉降区域的分布概况;结合相关工程经验,提出盾构隧道下穿既有车站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前,地铁隧道穿越铁路路基的情况越来越多,但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斜下穿既有运营铁路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需分析该情况下的路基变形规律。方法:以绍兴轨道交通1号线大滩站—火车站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杭甬铁路绍兴站站房及6股铁路股道工程为例开展研究。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盾构隧道掘进施工对杭甬铁路路基的变形影响,并基于实测数据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充分验证了袖阀管注浆加固方案的有效性。结果及结论: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未考虑盾构穿越区域地基加固的情况下,杭甬铁路路基顶面最大沉降值为13.12 mm,不满足沉降控制标准要求;当盾构穿越区域采用袖阀管注浆加固措施后,杭甬铁路路基顶面最大沉降值为8.20 mm,满足沉降控制标准要求,说明袖阀管注浆能够有效控制铁路路基沉降和轨道的不平顺。实测数据结果表明,盾构隧道下穿铁路施工期间的累计变形历程可分为路基隆起、路基快速沉降、路基平稳波动及后续沉降4个阶段,且前期隆起量大、后续变形相对较小,加固后的路基累计变形量能控制在10.00 mm以内。  相似文献   

17.
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地铁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双井站区间暗挖隧道施工下穿既有地铁1号线,既有线地铁结构的安全度已达临界状态,施工不能中断行车运营。为有效控制新线施工开挖引起的地层变化对既有结构位移和变形的影响,对既有线采用袖阀管注浆、WSS工法加固的措施,详细介绍新建10号线初支顶部与既有1号线初支仰拱零距离密贴、刚性支护紧贴1号线底板进行下部隧道施工的作业要点和技术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和既有地铁的正常运营。实践证明,该工程首次采用密贴既有结构底板的形式穿越既有地铁隧道,对城市地下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地下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各种市政管线、地铁等相互交叉穿越,造成穿越工程施工难度加大、风险高,穿越地铁施工更是这样。此文以新建电力隧道密贴下穿北京地铁l号线区间隧道工程为例,根据工程情况,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ANSYS对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穿越工程施工对既有地铁隧道造成的影响及变形规律,探讨注浆加固及顶升技术对地铁隧道的影响规律。通过模拟计算与分析得出,穿越工程施工对既有结构引起的沉降随着注浆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量逐渐变缓;适当增大千斤顶预加力和采取有效措施可以控制既有结构沉降,达到设计指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确保膨胀土地层渗水后,矿山法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地铁车站施工过程隧道及车站的安全,以合肥地铁5号线下穿既有车站隧道工程为依托,采用PLAXIS 3D岩土有限元软件精细化模拟整个施工过程,计算分析隧道、地层及既有车站结构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隧道下穿车站结构时经历的应力场较低;引起的地层变形主要表现为底部隆起和掌子面回弹变形;隧道下穿后,车站结构表现为中部隆起,前后两端沉降,施工时应控制既有车站的局部上浮。结合监测数据分析,表明隧道自身和既有车站基本处于安全稳定状态,施工方案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既有车站影响保护区内深基坑施工及暗挖下穿对其的变形及内力的影响,并对既有车站进行施工阶段过程中的安全性评估,以合肥市某地铁换乘车站项目为依托,并参考行业内标准及相似案例,给出相应的变形控制标准。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对项目施工全过程进行三维建模,并与现场监测数据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地铁8号线工程施工全过程完成时,3号线主体结构变形最大沉降为2.39 mm,满足控制标准要求;主体结构承载力和抗裂缝要求均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