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本文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空芯电涡流传感器探头线圈二维参数化模型,并对其模型进行了仿真,在仿真过程中研究了电涡流传感器检测系统中检测距离,检测材料,检测频率对电涡流传感器的性能和灵敏度的影响,为涡流检测的实际应用提供分析方法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KIVA-3V程序模拟了柴油机的燃烧过程,通过改变涡流比的大小计算了缸内燃烧的压力、温度和有害物质NOx的生成浓度。通过对柴油机燃烧过程的模拟计算可分析得出,当涡流比增大时,NOx排放值升高,表明减小涡流比可以降低NOx的排放。但是,燃烧室内的涡流过强和过弱对发动机的性能都是不利的,对具体的燃烧室结构和喷油系统,合理匹配涡流运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传统涡流传感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涡流测微仪,它以8031单片机 为核心,通过具体的软、硬件设计后,实现了数字式涡流传感器在较精密位移中的测量应用。实验结果 表明,这种涡流测微技术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蒸汽动力船舶微过热蒸汽系统蒸汽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并进行了针对性的系统优化设计,对实际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利用FLOWMASTER仿真计算软件,建立了微过热蒸汽系统仿真模型,对微过热蒸汽品质的影响因素开展了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微过热蒸汽系统的优化改进方案,并得出优化结果。计算结果表明:饱和蒸汽与过热蒸汽压差、过热蒸汽温度以及微过热蒸汽流量对微过热蒸汽品质有较大影响,目前实船方案会导致微过热蒸汽品质在不同工况下差异较大且在高、低工况下品质较低,提出的根据微过热温度对饱和蒸汽节流阀反馈控制的优化方法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舰船和海洋平台所处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受海水、盐雾等腐蚀作用和海浪的冲击作用,舰船与海洋平台的焊接结构如果内部存在微裂痕的话,很容易产生疲劳失效等质量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提高舰船和海洋平台的装配焊接质量检测技术非常重要。本文重点研究了一种基于涡流检测技术的焊接微裂痕检测系统,重点介绍了涡流检测的原理、微裂痕检测系统的硬件组成、电路和信号处理单元等,对于提高焊接质量检测的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型船舶主柴油机轴系轴向振动的非接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利用电涡流测振仪对船舶推进轴系的轴向振动的测量方法,并对一艘出口油船的测量结果进行了讨论。这种方法已得到劳氏船级社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涡流测微仪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析传统涡流传感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涡流测微仪,它以8031单片机为核心,通过具体的软,硬件设计后,实现了数字式涡流传感器在较精密位移中的测量应用,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涡流测微技术有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对某采用相继增压与可控进气涡流复合系统的柴油机建立了缸内仿真模型,分别对可控进气涡流系统和相继增压与可控进气涡流复合系统的燃烧过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低工况下后者排气中NOX、Soot的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54%和86.1%。并对相继增压与可控进气涡流复合系统柴油机喷油提前角、喷雾锥角进行了再优化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优化后喷油提前角为20°CA,喷雾锥角为155°。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舰船综合消磁过程中产生的涡流与工作电流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计算了舰船涡流电势的幅值,发现综合消磁引起的涡流电势并不会引起船体的电偶腐蚀,且不会影响舰船的寿命。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船舶微过热蒸汽发生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微过热系统性能参数,探析稳态、动态工况下微过热蒸汽发生系统供汽响应特性。本文以船舶微过热蒸汽发生系统为机理模型,采用 CFD模拟方法计算了微过热蒸汽发生系统速度场、压力场和温度场的稳态分布规律,引入实际微过热蒸汽系统运行参数作为边界条件,开展微过热蒸汽发生系统供汽性能动态研究,得到过热蒸汽掺混流量、饱和蒸汽掺混流量、微过热蒸汽压力和温度等关键性能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提出微过热蒸汽掺混因子,定量表征微过热蒸汽系统掺混特性及其对蒸汽温度影响规律。计算结果显示,在微过热蒸汽供汽过程中,饱和蒸汽系统管路压降大于过热蒸汽压降,微过热蒸汽压力不断降低,过热蒸汽和饱和蒸汽掺混流量增大,促使蒸汽掺混因子减小,导致微过热蒸汽温度略有降低。基于微过热供汽性能参数的分析,说明船舶微过热蒸汽发生系统供汽响应方案满足用汽设备的要求,可用于船舶蒸汽动力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鱼雷武器系统论证方案的生成、评价与优选问题是武器装备研制论证中的重要内容。在分析目前鱼雷武器系统论证方案分析方法优长的基础上,构建了鱼雷武器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鱼雷武器系统论证方案的模糊多目标生成方法,并建立了不完全偏好信息的鱼雷武器系统论证方案模糊多目标评价与优选模型。实例分析说明本文模型与方法是有效的,可为鱼雷武器装备研制论证问题提供辅助决策方法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CGF实体智能化的研究是CGF领域的一个研究重点和难点,而CGF推理决策模型设计是CGF建模的关键环节。为研究CGF智能推理决策过程,以设计基于Agent的空中拦截机CGF系统智能决策模型过程为例,首先讨论了空中拦截机CGF系统的设计框架,然后叙述了空中拦截机CGF系统的实体以及装备模型的建模方法,最后采用专家系统的决策支持方法,进行了空中拦截机CGF系统智能决策模型的建模。仿真结果表明,空中拦截机CGF系统仿真智能决策模型的效果理想,能够满足战场模拟训练的需要,有助于提高指挥员的指挥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带同步超越离合器的并车齿轮箱传动系统的研究对象,讨论系统动力学模型,用模态分析法与状态空间法,对多自由度时变非线性方程组求解,利用所建的动态分析仿真模型,分别对柴或燃运行方式的斜齿柱齿轮传动系统动态仿真得出结果与实验结果相近,对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切换点选择和数字仿真模型的确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针对舰船综合电力系统这样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本文分析了传统的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引起的原因。文章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模型的系统研制开发模式,以数学模型作为系统设计开发中的核心,不断的在各个阶段通过验证对系统的设计进行完善。具体描述了整个开发模式中所包含的具体实施步骤,将基于模型的思想贯穿到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中提出了一种可直接用于深海耐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结构强度安全性评估算法,该算法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结构基准状态和系统测量误差,与常规方法相比不需要建立监测对象结构模型.研究出的结构安全性实时评估方法在耐压结构模型压力筒破坏试验中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在耐压结构破坏前发出了报警信息,与常规基于模型的结构安全性评估方法相比,报警压力值提高了0.76 MPa,对深海耐压结构的使用具有重要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复杂网络与Agent的作战系统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战系统是复杂的大系统,对作战系统的建模一直是各国军事专家研究的重点。文章提出将复杂网络和Agent建模理论结合起来,对作战系统进行建模。采用Agent仿真作战实元,利用用复杂网络的理论分析各Agent间的各种信息的传输,从而达到为作战系统建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浮筏隔振装置的超单元建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浮筏是一种集弹簧、阻尼器、刚体和弹性体为一体的混合动力学系统,对其建立合适的动力学模型存在困难,为此本文提出一种超单元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在物理空间中对装置中弹性体的有限元模型进行降阶,并建立相应的超单元,然后与普通单元一样把它们直接组装到总体模型中。用该方法建立起来的动力学降价模型不仅在规模上远小于未降阶的有限元模型,而且能很好地保留原模型在中、低频段内的动态特性。数值示例表明,本文提出的超单元建模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浮筏隔振装置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舰船作战系统软件复杂性增加以及设计与集成难度的增加,本文介绍一种应对复杂系统研发需求的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并阐述需求分析、功能分析及体系架构设计3个阶段的设计流程。最后以典型水面舰艇作战系统体系架构的设计为例对该方法的应用进行验证。经过验证,证明该方法与基于文档的系统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设计准确的特点,能提高系统设计质量,值得大范围推广;在方法和工具推广上需要结合本单位质量体系要求进一步完善。本文所建模型使用到了IBM公司Rhapsody工具中的Harmony SE套件。  相似文献   

19.
苑志江  金良安  迟卫  蒋晓刚  郑智林 《船舶力学》2016,20(10):1252-1261
为进一步提高海洋拖曳系统在不同情况下运动响应的预测精度,将拖曳母船、拖缆和拖曳体三者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利用其耦合边界条件,将拖缆顶端和底端的张力及其产生的力矩,分别与船舶操纵性运动方程(MMG模型)和拖体六自由度运动方程相结合,利用拖缆的有限差分方程,建立了船/缆/体三者耦合模型,进而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比分析了该模型与常规算法。结果表明,该模型考虑船/缆/体三者的耦合影响,可更加准确全面地反映拖曳母船的速度、旋回半径、横摇角等操纵性特征以及拖曳体的深度、姿态等信息所受到的影响,从而为准确预报海洋拖曳系统的运动响应提供更为直观、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小载荷识别问题对原系统先验知识的依赖,采用系统的自适应延迟逆模型识别时域载荷。采用自适应算法辨识延迟逆模型,代替了一般识别方法中的系统特性矩阵求逆过程,避免了病态问题。随后将工作状态下的响应作为逆模型的输入,则其输出就是时域载荷的延迟估计。通过对两端简支梁结构进行载荷识别的仿真研究,以及对双层隔振试验台架的试验研究,识别了稳态激励和瞬态激励,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不需要了解系统的数学模型及参数,因此能够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