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日本、韩国将造船能力向中国转移,国内造船业有准备但不充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正在不断地深化。各种产业向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促使世界经济能够保持平稳持续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研究世界造船业近百年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演变规律,即世界造船中心由西方国家逐步向东方国家转移。当前世界造船产业的转移,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韩国同欧洲争夺霸主地位一样,产业转移的方向已经开始转向中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2.
21世纪,对于我国船舶工业而言,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产业转换规律看,发达国家劳动密集产品向外转移,世界造船业正逐步从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态势看,造船企业船舶建造设施扩充,接单量逐年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承造大型船舶的能力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3.
张新龙 《船艇》2004,(2):29-35
百来年的造船发展史表明,从先行工业国家逐步向后期工业化国家转移、从劳动力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世界造船业的一条基本规律。十九世纪前后半期,英国凭借冶金和蒸汽机技术上的优势,以及拥有众多熟练工人的有利条件,造船产量迅速提高。到1920年代,造船产量占世界一半。进入1950年代,日本船厂经过焊接技术的  相似文献   

4.
世界造船史,可以称为一部“东移史”。世界造船业经历了从欧洲到美国再到亚洲的几个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造船业在“航运盛世”的推动下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有望成为造船业新的“龙头”。造船业正从韩国、日本牵头,中国紧随,向中国牵头,韩日紧随转变,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为:从“二拖一”到“一拖二”。  相似文献   

5.
《船舶工程》2006,28(5):81-81
9月24日,来自世界造船业最繁荣的中、日、韩三国以及德国等国家的造船专家出席了在南通举行的“二00六世界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共商发展世界造船业、保持造船业繁荣的大计。  相似文献   

6.
日本、韩国将造船能力向中国转移,国内造船业有准备但不充分 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正在不断地深化。各种产业向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促使世界经济能够保持平稳持续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研究世界造船业近百年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演变规律,即世界造船中心由西方国家逐步向东方国家转移。当前世界造船产业的转移,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韩国同欧洲争夺霸主地位一样,产业转移的方向已经开始转向中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从国际船舶市场发展的趋势看,当前的日本和韩国造船企业虽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术,但迫于日益高昂的劳动力价格和日益紧张的造船用地,促使他们一方面在技术研发上下功夫,提高造船效率,保持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加大在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力度,以期利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和土地优势,转移部分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迎接世界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以及满足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实际需要,我国造船业正加速大型造船设施的建设;政府如不采取措施控制大型造船设施的建设规模,2015年后我国造船能力将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我国造船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内向型到外向型、从劳动密集到劳动、资本、技术密集不断发展壮大,数十年来对促进我国外经贸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我国造船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在政策环境、扶持措施、宏观协调、行业管理、运营机制、经营模式等方面尚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果不尽快解决目前存在于业内的诸多问题,由世界造船中心向我国转移而带来的市场新机遇也将会与我国造船业失之交臂。因此,我国造船业急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性措施,迎接WTO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造船强国:路漫漫其修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的一年,国际船舶市场急速攀升,世界造船产业加快向东方转移,令国人似乎看到了实现造船强国梦想的曙光。2003年中国不菲的造船业绩,使舆论和业界似乎都不愿再保持低调,赶超日、韩问鼎世界造船霸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从情势看,这种推论似乎是成立的,我国造船业已跻身世界三甲,并且坐稳了第三的位置,同时,我国还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成本低的优势,而这正是日、韩的软肋。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造船业已经具备了与日、韩抗衡的实力?未来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宝座非中国莫属吗?  相似文献   

10.
《中国船检》2007,(12):93-93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船舶制造业日渐向中国转移,中国造船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造船国。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世界造船产业正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造船业前景相当广阔.计鹚到2005年造船总量占世界的35%,跃升全球最大造船强国指日可待。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国造船工业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大对造船工业的大规模投资,2月11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下简称“振兴规划”)隆重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东省船舶产业振兴规划》(2009—2011年)也在不同时期顺势而出。振兴规划及纲要出台,鼓舞了全国及南方地区造船业,船企无不为之振奋欢欣鼓舞。  相似文献   

12.
日本海运造船合理化审议会最近向运输大臣提出了“关于今后造船业对策”的意见书,其中对日本造船业至本世纪末的船舶建造量作了预测。预测时分析了今后世界造船市场的趋向,认为:  相似文献   

13.
国际造船业产业转移的现状、特点与中国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陶永宏 《船舶》2005,(5):1-5
国际造船业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文章分析了国际造船业向中国转移所具有的四大特点:即由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转移;由船舶制造向船舶配套转移;时效性以及集聚性.提出了中国应对国际造船业转移的"以产业集群为建设思路进行产业布局,构筑大基地;以产业集聚为发展思路进行企业优化整合,组建强集团;注重特色营销,开展错位竞争"等五大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战后,作为传统产业的造船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有:在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中期两次严重造船危机打击下,欧洲许多传统造船国走向衰落,而日本以及随后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中国大陆造船业迅速发展,使世界造船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东亚;随着韩国和其它新造船国的兴起,世界造船业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逐渐形成四极新结构;造船设施的增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使世界造船能力过剩日益加剧,企业经营恶化,世界造船业进入低利时代.  相似文献   

15.
声音     
《中国船检》2008,(6):42-46
保质按期交船是重中之重;“中国制造”未来的方向应该是向“中国服务”推进;人民币升值是中国发展成为世界造船强国的“拦路虎”,我国造船业面临重大考验。未来船市仍将相对稳定;在国内,海洋钢结构韧性问题尚未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曹惠芬 《船艇》2006,(7):6-14
“十五”期间.我国造船业迅猛发展。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速度接近30%,世界第三造船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是我国造船业向第一造船大国目标迈进并实现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船舶配套设备发展的滞后.将严重制约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若不尽快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不仅会严重削弱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会对船舶工业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本文试对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分析,以期探寻在当前形势下促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纵观船舶用钢板市场供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船舶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世界造船业发展趋势及我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比较 当今世界造船业正发生重大变革:一是高新技术日益向舰船集中,20世纪的船舶产品,特别是军用舰艇,更是一国乃至世界高新技术的集大成者。世界总的形势,推动着造船业快速地发展。二是世界经济技术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国际航运业的发展,这给世界造船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造船业的持续景气和国际船舶产业加快向我国转移,我国船舶工业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记者在船企采访时了解到,部分企业领导者有所担忧,认为繁荣背后隐藏着风险,繁荣更能掩盖风险,繁荣之后则可能有更大的行业风险;而更多管理人员则较为乐观。  相似文献   

19.
认清形势,选择切入点 提升我国造船工业的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世界造船业的发展现状和形势,指出了我国船舶工业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存在的差距,并分析了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给出了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策略。建议我国政府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给予造船业更多的扶持,同时,我国造船业应注意选择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采用先进造船技术,转变造船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世界船市的竞争与我国船厂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滨  王班 《船艇》1999,(11):20-25
1.世界新船的订单流向 当前世界造船业无疑已形成日韩遥遥领先,其它国家(地区)激烈竞争的格局,我国造船业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已基本确立了第二集团排头兵的牢固地位。1.1 中日韩三国造船竞争简况 我国造船业若想在下一世纪求得更大发展和突破,必须瞄准日本和韩国,尽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