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连云港地区纵七路抛石挤淤加固软基工程为例,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不处理直接填筑路基、抛石挤淤处理后填筑路基、抛石挤淤+反压护道处理后填筑路基3种工况下的沉降控制效果,结果显示抛石挤淤工法能显著降低工后沉降,反压护道的沉降控制效果不明显;分析抛石挤淤的加固机理主要为置换体的人工硬壳层效应及加速排水。  相似文献   

2.
软土地基的处理是保证路基强度的基本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软基强度是保证路基及路面结构稳定的前提条件。本文就东南公路软基处理为例,阐述了抛石挤淤的设计和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山区软土处治技术目前研究相对较少,开展适用山区软土处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意义。文中基于广东省内较有代表性的山区软土高速项目——平兴山区高速项目,分析山区软基路基开裂或滑移的主要原因,提出山区软基处治设计关键内容。针对高速公路K87+175~K87+350路段因填筑过快导致路基滑塌问题,进行了换填和抛石挤淤联合处理山区软基方案研究。相对原设计管桩复合地基,片石来自于标段内隧道开挖石料,采用换填+抛石挤淤法可节省大量工程费用,经济优势明显,因此在片石资源丰富的条件下,挖除部分软弱土层再抛石挤淤也是一种可取的山区软基处理方案,相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有较大的经济优势。但采用此工艺在路基填筑前期稳定性相对较低,应结合稳定监控数据动态控制填土速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公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路基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需要施工单位加强公路路基的建设,必须要确保公路路基的质量,以此来提高公路的使用寿命。由于抛石挤淤施工技术具有造价成本低、施工方便以及施工工期短等优点,还能够对公路软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良好的处理,所以,抛石挤淤在软基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确保公路的稳定性,提高公路路基的质量,本文将对抛石挤淤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及施工工艺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省道1931线、新辟的潮州港大道等软土路基作分析对比,并以该两项工程软基处治为例,介绍了抛石挤淤 填砂逼淤这一简易而又方便施工的软土地基处治方法,提出了笔者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6.
程磊 《华东公路》2009,(6):38-40
滨海路基如何处理淤泥等软土地基一直是工程中的难点问题。结合青岛海湾大桥李村河互通立交工程实践,讲述了抛石挤淤+强夯置换方法的设计参数、施工工艺及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爆炸抛石挤淤处理软基具有施工设备简单、软基处理效果好、工后沉降小、施工进度快等优点,在公路工程中应用前景广阔.文中介绍了爆炸抛石挤淤处理软基的基本原理,说明了爆炸抛石挤淤的适用条件、施工程序及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肖滨 《中南公路工程》2007,32(6):127-129,133
爆炸抛石挤淤处理高速公路软土地基是一项新技术。以福宁高速公路A17标为工程实例,介绍爆炸抛石挤淤施工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唐(山)—曹(妃甸)高速公路沿海路基特点,为确保路基稳定和减少工后沉降,采用抛石挤淤强夯置换对软基进行处理。通过现场静载试验、动力触探、瑞利波等方法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桥头深厚软基经CFG复合地基处理后,能满足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对高填方桥头路基尤其有效。CFG复合地基的施工实践表明:振动沉管法施工CFG桩的挤土效应明显,影响范围可达2.5m。地基处理前后原位测试结果和施工期地表沉降与水平位移的观测结果表明:CFG复合地基对软黏土地基的加固起到了效果,地基土强度明显增强,施工期加载快但地基沉降速率小,保证路基稳定性的同时缩短了工期。  相似文献   

11.
王征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6):183-184,11
基坑工程主要包括基坑支护体系设计与施工和土方开挖,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基坑支护体系是临时结构,在地下工程施工完成后就不再需要。基坑支护体系是临时结构,安全储备较小,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并应有应急措施。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险情,需要及时抢救。该文结合实际工程,介绍了该工程所使用的深基坑开挖支护技术。其深层水泥搅拌桩是利用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将软土或沙等和固化剂强制拌和,使软基硬结而提高地基强度。该方法所用的深层水泥搅拌桩适用于处理淤泥、砂土、淤泥质土、泥炭土和粉土等软土地基,效果显著,处理后可成桩、墙等。  相似文献   

12.
该文在分析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适用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重点论述了砂性土深层搅拌桩施工要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该文就振动沉管挤密碎石桩的地基加固机理,通过工程实例,对振动沉管挤密碎石桩加固淤泥质软土地基的设计方法、施工要点、施工质量控制、加固后的复合地基强度检测进行了介绍,对今后同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以普朗特尔、太沙基地基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道路填方路基土承载力的发挥情况及设计验算方法,以期为今后类似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铜陵市翠湖路软土路基处理为例,介绍了临时路面过渡法在处理深厚软土路基中的设计及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6.
蒋向军 《路基工程》2023,(1):159-164
基于某沿海高速铁路采用管桩+桩帽加固路桥过渡段深厚软土路基,建立土-路基-桥台-桩基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高铁路基加固后的桥台及台后过渡段路基的变形特性进行分析,并与实测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管桩和桩帽组成的新型结构对路基进行加固,可较好地控制桥台和路基的沉降,缩短沉降稳定时间,可用于无砟轨道路基软土地基加固。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研分析、理论计算、室内试验和工程应用等手段,形成软弱地基就地加固、弃土改良处理后作为道路路基或场地填料的成套设计、施工技术,解决城建项目中高含水量工程弃土难以利用、资源化推广困难的技术瓶颈,实现工程弃土就地综合利用、单个或多个项目土方平衡"零废弃",同时结合宁波西洪大桥试验段实施验证和跟踪观测情况,提出软土地区就地加固软弱地基及废弃淤泥质土(泥浆)固化后用于路基填料的技术和成套工艺,对软土地区弃土资源化利用、实现土方平衡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该文旨在阐述软土地基上深层搅拌桩的具体施工技术,并着重介绍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加固机理、搅拌桩施工技术,搅拌桩施工管理及注意事项,从而较好地控制质量,预防、减少或杜绝质量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工业废弃木质素改良粉土路基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室内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性和干湿循环试验,分析掺量(质量分数)、龄期等因素对木质素改良粉土力学特性和耐久性的影响,并与石灰改良进行对比;基于微观分析结果,阐明木质素改良土体的机理;同时开展木质素改良粉土路基填料现场试验,对改良路基土进行加州承载比、回弹弯沉值、轻型动力触探等路用性能测试和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木质素可有效提高粉土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其改良粉土的最优掺量为12%,28 d龄期养护12%掺量试样的水稳系数为0.52,经历4次干湿循环后,质量损失率低于20%,木质素改良粉土的耐久性能显著优于石灰土;木质素与粉土主要发生了水解反应、质子化反应和静电引力作用,最终形成致密稳定的土体结构;15 d龄期养护后,12%掺量木质素改良路基粉土的路用性能指标均优于8%掺量生石灰土,回弹弯沉值在1 mm以内,贯入阻力随养护龄期和贯入深度的变化可表征改良路基土的强度特征;木质素改良路基粉土的土壤质量符合二级标准,论证了木质素固化改良粉土路基技术的可行性和环境友好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黄泛区公路路面结构早期破损严重的机理并提出合理的处治措施,有必要深入研究粉土路基支撑强度的影响因素、变化规律及对路面结构的影响程度。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了粉土路基含水量分布规律、路基强度衰减规律及路面结构的受力特征,并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结果表明,黄河冲积平原区粉土路基具有强烈的毛细现象及水敏性特征,在上部雨水渗入与底部毛细水上升影响下路基含水量有显著变化,易使路基强度发生衰减,造成耐久性严重不足,并由此找出了路基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针对道路重载运营条件使联合路基强度衰减而造成该地区路面结构早期破损严重的情况,对路床区进行掺灰处理获得了较好的模量搭配,有效提高了路基的支撑能力和抗变形能力,使疲劳寿命显著延长,耐久性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