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从现有消磁电流的通电制式出发,通过求解数理方程,提出了利用小阶跃叠加法分析和计算过渡过程磁化作用的新方法,理论上定量分析研究了不同制式的消磁电流对铁磁物质的磁化效果.设计的可控电源系统实现了输出电流各种参数的可调,实验验证了过渡过程不同的电流的消磁效果和结果磁场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消磁电源能量足够的条件下,过渡过程的长短对消磁效果和结果磁场稳定性的影响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2.
磁体模拟法是用若干具有特定磁矩的磁源所产生的磁场来模拟舰船磁场,对于舰船消磁系统,可以构造一些特定磁源,使其产生与舰船磁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磁场,通过对这些磁源的补偿作用,就能抵消掉舰船的感应磁场,从而达到消磁目的.经过仿真验证,证实了磁矩分离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因此可根据此数学模型分离出的感应磁矩来调整消磁绕组的位置,计算消磁绕组电流,就可使舰船磁矩得到抵消,从源头上对舰船磁场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铁磁理论为基础,视舰船为一等效的旋转椭球体、采用物理模拟与数字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舰船磁场和消磁绕组磁场的数字物理模型。从而可动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系统优化设计计算,全面提高舰船消磁系统的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消磁绕组磁场的数学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实现分布式消磁系统绕组重构。试验验证了在已知消磁绕组布置位置和区段数的情况下,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消磁绕组重构技术的可行性。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利用剩余完好的绕组良好的补偿舰船的磁场值,维持磁场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国内外舰船消磁系统传统设计方法利弊的基础上,阐述了数学物理模拟新方法的设计特点。基于系统原理的分析、船磁和消磁绕组磁场对衡补偿的计算,提出优化设计计算的概念。根据舰船消磁系统的发展动态,论述了未来先进消磁系统的设计要点及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针对舰船消磁系统快速准确解算、通用性强的设计要求,以磁体模拟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磁体模拟法的舰船磁场补偿技术.通过将舰船磁场补偿问题转换为求解若干反向等效磁源的磁矩,建立一种通用数学模型来实现消磁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简化模型.将船模实测数值与仿真结果进行反向比对,表明在垂向磁场补偿方面,通用数学模型与其简化模型所取得的磁场补偿效果十分接近,但简化模型的解算速度较快,更能满足工程实用要求.  相似文献   

7.
《船艇》1992,(5)
七0四研究所七室是舰船消磁及磁技术应用研究室,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水中兵器委员会消磁学组的组长单位,是船舶工业总公司消磁、磁技术交流情报网的网长单位,其专业范围主要是:舰船消磁技术与设备:舰船磁场理论研究;消磁站与检测站工程设计;临时线圈消磁方法;消磁绕组设计方法与性能论证;消磁标准;磁安全性能分析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毕奥—沙伐定律和铁磁理论,结合舰载消磁绕组敷设状态,分析通电消磁绕组产生的磁场特性,研究消磁绕组的通电电流及其与钢板的距离对钢板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通电绕组产生的磁场随距离的减小而递增,随电流的变大而直线增大,且存在两个临界值:电流Ic和距离Dc,一旦绕组电流或与钢板的距离超过临界值,其产生的磁场将超过钢板矫顽力,导致船体钢板固定磁化。另外,结合工程实践情况,对消磁绕组磁场的不同简化方法进行对比,发现各误差均不大于0.2%,即可以将绕组等效成无限长的直通电导线,以快速计算判断其磁场大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实现舰船垂向感应磁场的精确检测分析,提出一种联合采用数值分析法和地磁场模拟线圈法的新检测方法。[方法]采用数值分析法对模拟线圈的电流进行整定,利用整定后的模拟线圈产生的垂向模拟磁场检测舰船垂向感应磁场。构建模拟实验系统,并在一艘磁性船模上进行检测实验。[结果]结果表明,船模垂向感应磁场的检测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别小于4%。[结论]研究证实联合采用数值分析法和地磁场模拟线圈法可精确检测舰船垂向感应磁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庄志  蒋雪根 《船电技术》2013,33(6):12-14
为提高舰船磁场测量的准确性,保证舰船消磁质量,本文从目前实际消磁勤务中采用的几种测磁方法入手,参照物理量测量误差的原因和性质分类,对舰船磁场测量中的误差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减小舰船磁场测量误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及其驱动系统具有诸多优点,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六相永磁同步电机相间的耦合较为严重, d-q电流存在扰动。为了减小扰动现象,本文提出基于电压补偿的控制策略,与六相永磁同步电机三电平变频调速系统相结合,进行仿真论证。本文建立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双dq模型,设计基于电压补偿的控制策略,与不进行补偿的控制策略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研究结果论证了基于电压补偿的控制策略优于无补偿的控制策略.。此外本文基于电压补偿的控制策略,结合六相永磁同步电机三电平变频驱动,本文还对六相永磁同步电机三电平变频驱动与两电平变频驱动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六相永磁同步电机三电平变频驱动系统较两电平变频驱动系统谐波畸变率更低,转矩的抖动更小。基于电压补偿的六相永磁同步电机具有更好的工程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首先对MMUSIC算法进行了分析和仿真.然后重点讨论了阵元位置误差对MMUSIC算法测向性能的影响,并以均匀直线阵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从理论推导和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天线阵阵元位置误差严重影响着MMUSIC算法测向性能,得出了有用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永磁同步电机调速控制策略对船舶大功率推进电机调速性能的影响和在电力推进系统中的适用性,在推进电机及其螺旋桨负载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VC)系统和直接转矩控制(DTC)系统.根据实船系统建立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并进行仿真,分析在船舶加速工况下2种控制策略的调速性能以及船舶电站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2种控制策略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在保证良好的调速性能同时,保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二者在船舶电力推进系统中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弱化特性的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入手,通过矢量控制策略不同控制信号(SPWM和SVPWM)的MATLAB仿真对比分析,得到矢量控制策略能有效控制理想直线电机的结论,为进一步改善控制策略控制非理想直线电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赵巧妮 《船舶工程》2017,39(4):61-64
提出一套基于二维关键参数平面的设计方法,以一系列等高图反映恒功率弱磁倍数、额定电流、过载电流等性能指标,可以方便地选取关键参数,进而得到各个电机参数。该方法参数设计过程简单,并且可以实现额定电流和过载电流的优化选取。  相似文献   

16.
规则波浪中舰船操纵与横摇耦合运动模拟及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六自由度舰船操纵性方程与横摇波浪力矩耦合构成动力学模型,对舰船在规则波浪中的操纵与横摇耦合运动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其中操纵性方程采用MMG模型,波浪力矩由切片法计算,舰船航向按PD控制.模拟计算了某船正横规则波浪下保持航向的横摇运动,计算结果与单自由度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其幅频曲线与相频曲线两者符合较好,间接证明了耦合构成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计算了不同浪向角和航速下的横摇运动,以横摇等值极坐标曲线表征舰船规则波浪中的横摇特性,从而给出了规则波浪下舰船耦合动力学所描述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在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和三电平空间矢量调制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的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新方法.该方法采用bang-bang控制器对电机进行控制,通过新型合成矢量开关表对固定合成矢量的选取,有效地抑制了三电平逆变器直流侧支撑电容中点电位波动、限制了输出电压变化率dv/dt并降低了开关损耗,同时...  相似文献   

18.
黄肇 《船电技术》2005,25(4):1-3,13
依据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及其转矩特性,文中提出一种正弦波永磁无刷直流电动机的控制采用电流控制方式的策略,然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该控制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分析并推导了基于预测电压空间矢量的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利用Matlab对传统滞环控制的直接转矩控制和基于预测电压空间矢量的直接转矩控制进行了对比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推导的预测电压控制方法能在降低开关频率的前提下,改善电流波动和转矩脉动。最后在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在减小电流波动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Modeling emulsification after an oil spill in the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conceptual model for simulating oil emulsification after a spill in the ocean is presented. This paper contains the complete model formulation and scenario simulations. The model formulation is based on the most up-to-date research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The model uses minimum turbulence energy as a criterion to determine whether emulsification occurs. Once the emulsification happens, the model simulates water uptake and viscosity changes during emulsification. The model classifies emulsion into three categories: stable, meso-stable, and unstable emulsions based on a concept “stability index”. The model estimates the stability of the emulsion and simulates the process of de-emulsification when the emulsion is meso-stable or unstable. The model also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evapora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emulsification. Scenario simulations show how different types of emulsions are form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y also show how the emulsion stability changes with oil weather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