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远洋渔业直面海洋寒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渔船性能不断增强,捕捞技术显著提高,加之污染的日益加剧,使世界海洋渔业资源日趋枯竭。对此,渔民们期望有一种新的捕捞方式来创造新的经济来源。一部分弃船登岸转产转业,一部分发展远洋捕捞,这是他们必须面临的抉择。中国远洋渔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2004年总产量达125万吨,产值近百亿元,前景广阔。但是,中国也面临一些制约远洋渔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比如渔船落后、船员素质低下、国家扶持政策不够、缺乏科技投入等。这一系列问题如不尽快解决,中国远洋渔业的发展将看不到光明。  相似文献   

2.
吕航 《中国船检》2003,(7):28-31
5年内,我国3万艘渔船将被淘汰。30万渔民将转产。为进一步控制捕捞强度。压缩现有渔船规模.改善作业结构.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今年开始对渔民转产转业实行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3.
韩翔希 《船舶工程》2019,41(4):前插6-前插15
正最近几十年来,由于海洋开发的规模不断扩大和深化,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而言,海洋的作用日益增大。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无法替代。由于对近海渔业资源的过渡捕捞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海洋渔业由近海向远洋转型升级已成为当今国际海洋渔业发展的潮流。远洋渔船是开发远洋渔业资源最重要的工具。世界渔业强国早就对远洋渔船进行了系列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建造了相当多一批远洋渔船,且渔船尺度越来越大。可以肯定的说,远洋渔船船型开发的方向决定着一个国家在远洋渔业领域的前途。  相似文献   

4.
日本韩国海洋捕捞渔船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和韩国均为渔船制造业和海洋捕捞业发达的国家。本文根据渔船数量、吨位、功率(马力)、材质和渔船种类等多项统计数据,分析了近10余年日韩两国海洋捕捞渔船的变化情况及发展特点,探讨了两国在渔船管理方面的法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两国的管理经验对我国渔船管理的启示。数据表明,日韩两国的海洋渔船减船效果明显,并基本实现了渔船材质玻璃钢化;分析认为,日韩两国在渔船管理方面的法规建设及相关管理实践对我国的现代渔船业发展及海洋捕捞“双控”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洋捕捞渔船是一种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我国渔船的油耗相比国外发达国家同类渔船高出15%左右,在油价日益高企的今天,渔船的节能减排也显得尤为紧迫。文中拟通过对我国海洋捕捞渔船柴油机使用现状和新型柴油机难以在渔用市场推广的原因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海洋渔船装备作为渔业生产的重要载体,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渔业和船舶科技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渔业经济快速发展,水产品总量连续21年居世界第一。但我国渔船装备整体水平落后,安全、环保隐患日益突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的增加以及国际安全环保要求的增强,全面提升海洋渔船装备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近几年来,由于受传统捕捞作业的破坏,海洋渔业资源出现了衰退。我国不得不对沿海地区海洋执行每年的休鱼政策,以遏制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进一步枯竭。因此,发展绿色远洋渔业已成为必然趋势,这无疑对渔船的开发、设计和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远洋活鱼运输船正是在这种形势下脱颖而出,因为该新颖船型从资源保护、产业结构、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渔汛季节,海洋捕捞方式的多样性和从事捕捞作业渔船的密集性对海警舰艇海上执法执勤时的航行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通过调查我国沿海渔区的分布特点和主要海洋捕捞作业方式,以及渔网类型、识别特征等. 对海警舰艇在渔网作业区执法执勤时航行安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正确规避渔网与渔船的操纵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灿刚  周安昌 《船艇》2001,(11):22-25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的竞争更加激烈。近海渔业资源衰减,传统捕捞区域减少,海洋渔业结构需要调整。进军海洋给渔船修造业带来了机遇,面临着挑战。只有以创新为动力,开发远洋渔船才能为建设海上山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杨青 《航海》2011,(6):78-79
据有关机构统计,世界上每年约有400艘船舶遇险,不少时候都有人员落水的情况发生。我国沿海,有大量的渔船从事海上捕捞作业,作业渔船上的渔民为了贪图工作方便,舱面作业时从来不穿救生衣,甚至于有的渔船上连基本的救生设备(救生圈、救生衣)都没有配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