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山区公路长大纵坡严重影响着公路的运营安全,结合内蒙某一级公路呼和地勒德尔段工程实例,论述公路长大纵坡路段设计中采用的方案和对策。运用运行速度理论,进行长大纵坡路段的动态设计,在考虑驾驶者的驾驶行为和生理、心理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平、纵面设计,使运行速度变化连续均匀。同时就我国车辆右侧行驶的特点,提出增设避险车道、降温池等辅助设施时,路线布设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是为了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2.
随着山区公路大规模建设的推进,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大量出现。探讨规范中达成共识的长大纵坡定义,以此为前提,归纳总结数10个项目的路线总体方案设计实例,分析山区公路平均纵坡与整体工程规模及桥梁、隧道等控制性工点工程规模的相对关系。工程实践中,最理想的情况是纵坡越缓越好,但对于山区越岭困难路段,纵坡较缓往往造成桥梁、隧道工程规模巨大,工程实施的难度较大。为了降低桥梁、隧道工程规模,就需要增长路线长度,使路线绕行较远,同样使造价增加较多。若要同时缩短建设里程及降低桥梁、隧道工程规模,就需要采用较大和较长的连续纵坡。然而过大的平均纵坡,上坡段会影响通行能力,下坡段则会使车速过快影响行车安全。研究结果表明:各公路项目建设条件不同,路线方案综合比选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但没有固定的关系,做好总体设计,在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的同时,能够找到合理控制工程规模的方案。解决长大纵坡安全问题治标治本的方法是合理选择路线走廊、合理布设路线展线方案、合理确定桥梁及隧道等大型构造物的工程规模,加强交通安全管理、不断提高汽车性能也是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京台高速公路长清段长大纵坡路段的事故多发问题,保证车辆行驶安全,分别从照明、标志、标线、护栏、避险车道、管理与服务措施方面进行研究,提出适用于京台高速长清段长大纵坡路段综合安全措施方案,该方案提高了京台高速长清段长下坡路段行车安全与服务水平,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速公路建设向复杂山区延伸,特殊建设条件带来的高山、高差、高地震烈度和复杂地质情况对总体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复杂山区高速公路多方案比选、技术指标灵活运用、防灾抗灾、长大纵坡、生态环保、结构物设置及型式选择、互通选型、造价控制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长大纵坡路段是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的常见形式,由于其坡度较大,其平整度控制比一般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更为严格,下承层、摊铺、碾压等是影响长大纵坡路段沥青面平整度的重要因素,对其施工进行严格控制,从有效控制长大纵坡路段沥青面层施工平整度,确保长大纵坡路段行车的舒适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长大纵坡路段事故多发,为研究事故多发路段的事故致因机理,对长大纵坡段的驾驶行为进行基础研究。通过利用激光检测仪,选取长大纵坡段进行交通检测,提取相关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对长大纵坡段车辆速度特性、车辆位置等进行分析发现,长大纵坡段小型车速度上升较快并持续保持高速运行,长大纵坡段大型车速度上升相对缓慢,并在速度上升到一定范围之后,制动保持在自身认为相对安全的速度行驶,长大纵坡段大小型车速度差较大,并且随着速度的增加车辆更加趋于行车道中间行驶,存在较大的追尾事故隐患。  相似文献   

7.
冯光宇  付仲才 《公路》2011,(10):264-267
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长大纵坡的安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交通管理部门的关注.结合雅泸高速公路,分析了长大纵坡事故发生的特点,结合管控机构和应急救援体系的构建,智能化监控技术的实际应用,总结了长大纵坡路段的多种安全保障措施,以便更好地满足高速公路安全快速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对高速公路连续长大纵坡路段的平均纵坡与连续坡长进行了规定,但平均纵坡≥3%的规定在应用时掌握难度较大,针对该问题开展了补充研究。根据对已建高速公路连续长大纵坡路段平均纵坡控制指标采用情况的调查分析,2008年前为了克服高差和降低工程造价,采用最大纵坡+短缓坡段连续拉坡现象较为普遍,最大纵坡为5%时,任意连续3 km平均纵坡较容易超过4.25%,任意连续5 km以上平均纵坡在3.5%左右的情况较多,任意连续10 km平均纵坡超过4.0%的较少,缺少平均纵坡控制指标的规定,造成纵坡设计随意性较大。根据对高速公路平均纵坡与交通事故关系及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交通事故多发位置的调查研究,连续长大纵坡长度在15 km内,交通事故多发位置一般在靠近坡底位置;大于15 km,特别是大于30 km以上,事故多发位置一般在中间的较大纵坡路段;当高速公路区间平均纵坡大于3%以上时,事故率迅速上升,而且随着坡度的增大,事故车辆所行驶的距离越短。结果表明:为了避免连续长大下坡路段出现交通事故多发点,提升交通安全性,除了应控制全路段平均纵坡指标外,还应使纵坡设计接近于平均纵坡度。提出了连续长大纵坡路段中对高差小于300 m的任意区间平均纵坡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9.
长大纵坡路段及大桥桥面一直是沥青面层产生车辙、推移等病害影响较为突出的薄弱路段,本文主要以分析黄延高速公路扩能工程在长大纵坡路段及大桥桥面中面层施工应用中采取掺加聚酯纤维,优化调整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20C级配组成,改变长大纵坡及大桥桥面与普通路基段落不同的油石比,在施工过程优化施工工艺等技术措施的运用,从而达到抗车辙改善结构层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山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比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方法中以经济指标为主、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的缺点,文章提出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路线方案比选的问题之中。结合山区的气候与地质特点,确定了山区的高速公路方案比选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指标、技术指标和社会及环境指标等三个方面,并细划为工程费用、运营费用、道路纵坡、地质条件(冻土)、边坡稳定性等各分项评价指标。对确定出的山区各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优化模型及确定其合理的权重,最终确定出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decoupling control with H performance for four-wheel steering (4WS) vehicles under varying longitudinal velocity is studied. A novel control scheme for a nonlinear model of three states, respectively, the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velocities, and yaw rate, is proposed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e scheme is composed of two varying-parameter controllers designing problems for both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systems with coupling performance. Varying parameters of both these controllers depend only on longitudinal velocity. Controlled by these controllers, the longitudinal system is decoupled with lateral velocity and yaw rate, and the lateral system is input–output decoupling with H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feedback signals are the longitudinal velocity and yaw rate, hence observations or measurements of lateral velocity are not necessary. Simulations show that vehicles controlled by our scheme are input–output diagonal decoupling and execute very well while longitudinal velocity varies in a large range, coupling appears between longitudinal and lateral systems, and external disturbances do exist. In summary, this control scheme can improve handling characteristics, safety and comfort proved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2.
基于工程模糊集理论的边坡治理方案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影响边坡治理决策的定量指标(安全稳定系数、期望造价)和定性指标(施工难易程度、边坡治理效果和环境扰动大小),建立各指标的模糊判断矩阵,并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模糊值,有效组合主、客观权重,建立基于工程模糊集理论的边坡治理方案优化模型。以商州至漫川公路危岩斜坡的防护为例,详细地分析了该方法的应用。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能避免决策或评价结果的主观随意性,减少了目标的客观权重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误差,符合人工决策的一般过程,较易体现专家的意见和边坡的客观实际情况,有利于提高边坡治理方案优化的决策精度。模型适应性较强,计算量小,有利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中2个近距离错位交叉口之间的交织路段,来自不同方向的车流相互干扰严重,尤其是在交织长度限制下的连续换道操作,对交通效率和安全水平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基于效率-安全综合考虑,研究了一种安全协调信号控制方案.即在上游交叉口的支路处设置右转信号灯,将交织路段内主、次路的车流冲突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并对近距离错位交叉口进行系统的相位和配时优化设计,从而达到降低车辆运行延误、提高行车安全性的目的.以福州市浦上大道-金州南路-金港路交叉口为例,运用Vissim微观仿真软件和SSAM替代安全评价模型,从效率-安全2个方面综合比较安全协调信控方案与信控现状、单点优化方案的优劣.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信控现状,单点优化方案和安全协调信控方案的效率-安全水平分别提升了36.17% 和57.17%,验证了安全协调信控方案的优越性.此外,通过Vissim调整2个交叉口之间的距离,比较安全协调信控方案和单点优化方案相对于信控现状的效率-安全综合优化程度.研究表明,近距离错位交叉口的间距越小,安全协调信控方案的优越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黄建峰  孙平 《路基工程》2018,(4):201-204
以高海拔长大纵坡段某隧道出口避险车道为工程依托,通过对避险车道不同形式的分析,根据设计细则的避险车道长度计算公式,对不同纵坡条件下,不同材料、不同初速度驶入避险车道的车辆进行了计算,得出了满足安全性要求的避险车道最小长度,为合理长度提供了依据。根据实际情况,对两个方案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后,选择上坡式避车道为工程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5.
高骏  孟小伟  马龙祥  张超  刘锦超 《隧道建设》2019,39(Z2):234-241
为顶管施工中既有桥梁结构的保护提供合理可行的方案,以昆明市轨道交通4 号线菊华站地铁车站过街通道矩形顶管近接高架桥施工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软土地层顶管法地下通道近接桥梁施工的地层注浆预加固及不同触变泥浆减摩等保护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1)对桥桩桩侧土进行预加固可以明显减小顶管施工过程中桥桩的水平横向变形,减小比例达34%; 2)采用超灌触变泥浆减摩方案,可有效降低顶管顶进时管土摩擦力对桥桩的影响,其中桥桩纵向变形的最大值在采用超灌触变泥浆减摩方案时,相较于常规触变泥浆减摩方案减小28%; 3)采用桥桩桩侧土预加固结合超灌触变泥浆减摩的方案,可保证顶管施工过程中近接桥梁结构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隐式中墙连拱隧道工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海军  王明年  张万斌 《隧道建设》2015,35(12):1271-1274
为了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针对隐式中墙复合式连拱隧道,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多种施工方案条件下,隐式中墙复合式连拱隧道结构均能保证施工安全;对称中隔壁法和平行中隔壁法在结构安全和变形控制上较为有利。平行中隔壁法中的主辅洞间隔、同步并行施工方案是最经济、最快捷、最环保的方案,其综合进度指标比普通中导洞法提高107%,比三导洞法提高79%,可大幅提高连拱隧道的施工效率。上台阶开挖和拆撑为控制变形的关键工序,辅洞拱部与中墙搭接处、辅洞仰拱与中墙搭接处为结构安全控制部位。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分析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从自然条件、路线条件、路侧条件、交通安全设施等四个方面建立了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农村公路交通安全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评价方法对农村公路安全规划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军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8):115-117,10,11
该文根据公路网的道路与交通特征参数指标,阐述了评价公路网规划方案优劣的新模型。首先根据运筹学中的理想点法,以路网等级等六个优化目标为因素指标集,以备选方案为论域集,通过定量分析构建了标准指标决策矩阵、正负理想方案决策矩阵,建立了公路网综合评价模型;另外,充分考虑专家知识和经验、决策者意向和偏好以及数据本身蕴涵的信息,采用AHP法与熵值法综合确定了目标决策模型综合权重;通过计算方案指标矩阵距离理想方案贴近度来评价公路网规划方案的优劣程度。实例分析表明,此模型对多个规划方案进行排序和评价,方法科学简便,实用性强。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护栏的安全性能,采用调研分析、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和有限元仿真模拟综合研究方法,了解隧道入口护栏设置现状和安全防护提升需求,提出一种新型高防护等级金属梁柱式护栏,并给出其在隧道入口处的合理过渡设计。研究结果显示:护栏结构安全性能经实车碰撞试验验证,防护等级达到六(SS)级;护栏乘员安全适应性能经1.5 t小客车100 km/h和33 t大货车60 km/h以20°角碰撞模拟,车辆碰撞护栏时假人头部性能指标HPC均小于1 000,假人胸部压缩指标THCC均小于75 mm,假人大腿压缩力指标FFC均小于10 kN,假人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护栏方案对车辆乘员安全适应性能较优,能够较好地保护车内乘员安全。研究为隧道入口护栏的安全性能提升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构建基于负二项分布的事故分析模型,探究事故数与交通特性、公路线形及路面性能间关系.鉴于传统固定参数模型难以刻画各因素对事故风险影响的异质性,引入了随机参数建模方法.结果表明:相比于固定参数负二项模型,构建的随机参数负二项模型有更好的拟合优度,且能更合理地反映各因素对事故的作用效果;将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