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一体化交通衔接规划 1.铁路客运与市内交通 根据武汉铁路枢纽“两主(武汉、汉口)两辅(武昌、新汉阳)”的客运格局,实现铁路干线、地下铁路、公路、公交的紧密衔接,实现“无缝”换乘或短距离换乘。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客运交通枢纽缝隙及其负面效果,无缝衔接逐渐成为共识。然而,对于什么是"无缝"、怎样做才能"无缝",业内仍然存在分歧。首先对客运交通枢纽的三大功能——换乘衔接、运输组织、引导开发进行梳理,强调换乘衔接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针对换乘衔接功能的核心理念"无缝衔接"进行分析,指出其目标是换乘综合成本系统最优,体现在距离、服务、时间、费用4个方面。最后,针对对外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枢纽、常规公交枢纽、停车换乘枢纽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利用无缝衔接理念增强枢纽换乘衔接功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与公共交通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客运枢纽衔接规划是对外客运枢纽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轨道交通车站衔接的模式,以换乘乘客换乘总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轨道交通运营衔接模型;然后,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常规公交的衔接模式,以场站换乘客流换乘总距离最短为目标提出了常规公交场站衔接规划模型,并根据常规公交的接运能力提出了常规公交接运线路的衔接方法。  相似文献   

4.
文中从当前各城际轨道枢纽站内各个换乘交通方式之间缺乏一致性、各自为政,导致换乘旅客服务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出发,论述了快速公交系统与城际轨道网无缝衔接系统规划应该遵循公交优先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无缝衔接系统构建时充分发挥各交通方式的优势,合理布局各功能空间,进行无缝衔接设施设计,设计简、捷、明、快的换乘主流线,辅以科学合理的信息导向标志,最终实现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5.
2007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布局规划》(下简称《枢纽布局规划》),明确上海未来将建成A、B、C、D四大类计145个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其中,A类枢纽为"对外交通枢纽",主要解决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转换问题;B、C、D类枢纽服务于市内交通,以承担市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和内部的中转换乘为主要功能。本文以城市内部换乘枢纽为研究重点,针对枢纽交通功能的定位,对客运枢纽内交通设施布局、  相似文献   

6.
传统公路客运已无法满足城市毗邻区的城际出行需求.在分析广佛城际道路客运存在的5个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其发展趋势与目标.从客运线网架构、枢纽布局方案、公路客运公交化选择模型和经营模式改革四方面,提出基于公路客运公交化的广佛城际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由于各种交通方式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且不同方式之间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各不相同,导致中国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诸多交通衔接问题。针对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典型案例,系统研究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衔接布局模式。从提高枢纽换乘便利性以及枢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两方面,总结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和布局的经验。从客流组织角度出发,提炼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布局的关键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换乘距离最短化、优化信息服务和换乘空间、票务支付系统一体化、共享出行信息、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综合客运枢纽的服务水平,保证旅客在枢纽站内顺畅、便捷地换乘,考虑行人冲突避让的基础上对社会力模型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对某综合客运枢纽的行人换乘场景进行仿真,提出优化方案.对优化前后的仿真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发现,长途客运和站前广场换乘长途客运的时间分别减少了61%和57.81%,出租车和社会车辆换乘高铁的时间分别减少了56.46%和43.14%,高铁换乘长途客运的时间减少了14.12%,旅游巴士、高铁、长途客运换乘出租车的时间减少了15~22s.此外,针对长途客运电子客票应用比例对旅客换乘效率的影响,展开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冲突避让机制改进的社会力模型能够有效用于综合客运枢纽行人仿真,通过优化枢纽交通设施布局及配置方案,能够有效提升乘客的换乘效率.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交通》2010,(7):16-16
重庆公交集团7月1日起在公交江北红旗河沟枢纽站、牛角沱枢纽站、南坪枢纽站、北碚枢纽站、龙头寺火车站枢纽站、观音桥老干中心枢纽站等22个公交主要站点开展“服务咨询宣传周”活动,同时在128条换乘线路的起终点站发放宣传手册,引导市民换乘。  相似文献   

10.
?!交通=自行车架空封闭式路网+自行车停车场+机动车停车场+四向公交同台零距换乘站+的士站+行人/行车隧道+地铁近距换乘枢纽站+针对潮汐高峰及平峰的直通高速钟摆立交桥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城市客运系统的运行效率,提升综合客运枢纽服务水平,适应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发展趋势,从“设施设备、客流组织、换乘效率、换乘服务”四个方面入手,分析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服务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了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并通过案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衡量综合客运枢纽的旅客换乘服务水平,并对综合客运枢纽的换乘衔接、交通组织、换乘服务等方面进行评估,可为综合客运枢纽旅客换乘服务水平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依托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研究项目,运用行人步行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探讨了交通客运枢纽内不同换乘方式换乘距离、枢纽立体空间优化等评价指标。研究结果对交通综合客运枢纽的规划建设和优化评价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轨道衔接换乘系统规划设计的优劣是轨道交通能否发挥客运系统主体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对换乘客流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原则、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从而保证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与市内其它交通方式的协调衔接。  相似文献   

14.
成都铁路枢纽客运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成都铁路枢纽客运系统为研究对象,作者讨论了客运专线引入枢纽对客运系统的影响,城市形态及其发展规划与铁路客运站选址的相互关系,铁路与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中其它运输方式的衔接方式、换乘关系及协调发展;提出了未来三十年成都铁路客运系统车站的分工布局、客货线路在枢纽内的走向及疏解原则,同时提出近期新成都站的建设方案以及市内各种交通运输系统与之协调共谋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枢纽换乘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为缓解大城市客运交通车辆拥挤、车祸频繁、污染严重的严峻局面,应当对枢纽换乘衔接加以分析与评价,建立高效、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通过分析换乘衔接建设策略和方法并对枢纽换乘衔接做出综合评价,构建城市客运交通换乘衔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对城市客运交通换乘枢纽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客运枢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织结点,交通组织和衔接是其发展和服务的核心,文章以徐州汽车北站为例,对综合客运枢纽交通组织原则和技术关键点进行探讨,以体现综合客运枢纽的"无缝衔接"和"零换乘"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7.
城市客运交通换乘衔接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寻求一种科学、合理且量化的客运换乘衔接综合评价方法,有必要通过构建城市客运交通换乘衔接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对城市客运交通换乘衔接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某市客运交通换乘衔接现状进行实例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国际化大都市综合交通与轨道交通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西安为实例,结合大西安空港枢纽、铁路枢纽、城际铁路、公路客运枢纽、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的服务特征和发展规划,并充分借鉴国内外国际化大都市的轨道交通与综合交通的衔接模式,详细论述了大西安航空枢纽与轨道交通的衔接关系,铁路枢纽及城际铁路与轨道交通的互动关系,公路客运枢纽布局对轨道交通的影响,城市道路及公共交通与轨道交通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已进入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新时期。发挥综合运输整体优势和组合效率对于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关键是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而实现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关键是要加强节点建设。综合运输枢纽是综合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是城际和城市交通运输系统衔接的关键环节,是切实提高运输效率、方便乘客出行的有力抓手。因此,我们应抓住铁路大发展、机场建设和地铁建设加快发展以及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全面实施的机遇,着手开展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试点工作和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推进综合运输枢纽建设,真正实现零距离换乘和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20.
苏腾  李晗 《城市交通》2014,(3):15-22
城际客运体系的构建是长江流域城市实现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前提。首先对发达国家三类城际客运体系结构模式和中国客运体系结构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并基于新型城镇化要求与基本国情,提出长江流域应构建可持续发展、多层级协调的新型城际客运体系,以高速铁路与航空为双核驱动,以普通铁路与公路为基础。然后分析了高速铁路在产业和人口转移方面的巨大引领作用,并指出航空运输对于全球化时代城市群形态的构建、内部产业分工协作不可或缺,同时阐明了长江流域对高速铁路及航空运输的强劲需求。最后提出城际客运交通与城市之间,以及各城际客运交通方式相互之间应加强联系、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