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预应力施工是大跨连续刚构梁桥建设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预应力张拉及压浆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桥梁的施工质量及桥梁运营期的服役状态。在预应力施工中采用预应力智能张拉和智能压浆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效益。结合现场工程应用,提出了大跨连续刚构桥智能张拉及智能压浆标准化施工工艺,该标准化施工方法有利于促进预应力施工的顺利进行,保证预应力结构的安全,大大提高桥梁建设质量,值得在桥梁建设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代向群 《公路》2001,(11):78-80
简单介绍南海广和大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孔径布置、轻型截面、预应力钢束布置等设计特点及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在桥梁顶推施工过程中临时预应力钢束的对结构受力的影响,确保桥梁在顶推施工过程混凝土结构不发生破坏,以国内第一座采用整体式顶推施工的大跨度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为例,采用板壳实体模型详细模拟了波形腹板组合箱梁的结构和具体的体内、体外预应力,计算了分析了顶推施工最不利工况下临时预应力钢束的合理位置设置、预应力大小和钢束数量对组合梁受力的影响情况,提出确保梁体结构安全的临时预应力钢束的合理设置方法,可为同类结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栗子坪大桥——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程序Midas/Civil对其进行施工过程和运营阶段仿真计算,分析混凝土超方、预应力损失、混凝土收缩徐变、刚度损失等因素对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跨中长期挠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混凝土超方和桥面铺装施工误差导致的自重增加均可引起桥梁跨中长期挠度增加,后者超重使桥梁跨中长期挠度增加更大;预应力损失对桥梁跨中长期下挠影响非常显著,其中顶板束预应力损失影响最大,其次是腹板束,底板束影响最小;桥梁跨中长期挠度与终极徐变系数、环境相对湿度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梁体刚度降低使桥梁跨中长期挠度增加较多,且早期刚度的降低对桥梁跨中挠度增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渡槽纵向钢束预应力随施工进程的损失变化规律,以结构型式为(95. 95+180+95. 95) m的某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渡槽为例,选取代表性的顶板、腹板预应力钢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结合现场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施工的进行,实测预应力损失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顶板预应力损失表现为初期快速增长,中期呈跌宕式上升,后期有所下降;腹板预应力损失表现为前、中期平稳上升,后期有所下降;顶板、腹板钢束预应力损失发展趋势的区别表现为与悬臂段张拉的敏感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大量的现役桥梁运行情况发现,不少病害问题来源于预应力张拉施工的不规范,在传统的钢束张拉施工中,过度依靠施工人员的经验,缺乏有效的过程质量控制,由此造成存在较大的误差问题,以致于整个预应力体系受到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智能张拉系统的应用,分析了钢束施工与智能张拉施工原理,对比了钢束施工与智能张拉的技术经济性,并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智能张拉的优越性,证明其在控制预应力构件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等诸多方面均表现优异。  相似文献   

7.
《公路》2021,(4)
在山区高等级公路规划建设中,连续刚构桥被广泛应用。但高墩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普遍存在主跨下挠问题,为进一步拓展连续刚构桥自身优势,将部分"预应力钢束"调整至墩顶梁体以上,形成部分斜拉连续刚构体系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以某拟建部分斜拉连续刚构桥为背景工程,选用塔周无锚区长度、边中跨比、平面曲率半径和主墩高度4种结构参数,借助有限元软件,分析其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得出有关变化规律和设计注意事项,为今后该种桥型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悬臂施工连续梁(刚构)预应力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跨径悬臂施工连续梁、连续刚构的施工过程及受力特点,提出一种预应力优化设计的新方法。其设计思想是根据悬臂施工阶段按T构弯矩平衡配置静定束、成桥阶段按正截面最不利应力配置后期束、按斜截面最不利主拉应力配置抗剪竖向预应力钢筋。将上述后期束配束过程通过以二次内力作为变量构造迭代格式,实现计算机自动配柬。上述软件已用于多座桥梁的预应力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数量多,跨径大,施工过程中和使用过程中,主梁腹板、底板和顶板不断出现较多裂纹,严重影响了桥梁耐久性;采用计算分析与类比技术,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大跨连续刚构主梁纵向裂纹、横向裂纹、剪力裂纹形成机理。根据形成机理,提出了防止裂纹的新技术,为探索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主梁裂纹控制技术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
唐方清  罗嗣碧  戴万江 《公路》2012,(5):132-136
在借鉴已有桥梁钢—混结合段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瓯江大桥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梁式桥,采用PBL剪力板及加预应力束的设计方法,通过参考国内外规范,局部分析及对预应力锚固体的比较,提出基于传递弯矩和剪力的梁式钢—混结合段,采用PBL剪力板与预应力束组合的设计理念,并介绍PBL剪力板的作用原理及强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大跨度桥梁结构的悬臂施工中,预应力钢束的施工是影响桥梁施工质量的关键。然而由于一些施工现场条件所限,预应力钢束在张拉力控制及空间位置布置上不可避免地与设计值存在偏差。为研究预应力钢束施工偏差对桥梁结构状态的影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预应力张拉失控、预应力钢束偏位2种模型计算结果与正常模型计算结果的差异性,并进一步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总结了各种不同类型施工偏差对桥梁结构悬臂施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兰海高速贵州境遵义至贵阳段扩容工程中的连续刚构,单幅桥梁宽度16.5~16.75m,采用宽箱大悬臂形式的单箱单室断面,通过计算发现采用常规的结构尺寸及预应力设置已不能满足结构受力要求,应从梁高、腹板宽度、顶板厚度、预应力钢束布置、跨中挠度控制等方面做一些调整。文中从设计构造及计算方面对该类型的预应力连续刚构设计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通过珠海某高速公路桥梁预应力检测实践,验证了开展、推广锚下有效预应力检测的必要性。同时,根据实际检测数据并结合现场施工情况,进一步指出通过引入智能张拉设备可以有效提升预应力力值的合格率;通过改进工艺工法如推行整束编束穿束、对钢绞线提前预紧或适当增加张拉次数等可提升预应力均匀度。  相似文献   

14.
以某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比较了不同预应力钢束损失和不同位置预应力钢束损失对箱梁成桥线型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预应力损失情况下混凝土徐变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成桥线型的影响,指出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箱梁挠度与桥梁结构受力状态有关,与桥梁跨径关联不大。  相似文献   

15.
施加了预应力的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在桥梁顶推施工过程中,预应力钢束的实际应力在不断发生变化,为了详细了解预应力在箱梁顶推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国内第一座采用整体式顶推施工的大跨度波形钢腹板PC组合梁为例,采用板壳实体模型详细模拟了波形腹板组合箱梁的结构和具体的体内、体外预应力,计算了顶推施工过程中每根预应力钢束的具体应力变化情况及对混凝土顶底板应力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河耳沟特大桥主桥桥型为连续刚构,其上部结构的纵向预应力束采用22j15.24钢绞线束,其中最长的预应力束长度达210 m,介绍其预应力束真空辅助压浆施工工艺,供同类型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17.
首先,针对大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施工控制手段进行分析,提出了这种公路桥梁的优点。接着,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控制,其中包括应力控制、线形控制、安全控制和温度控制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后张法PC梁张拉后、压浆前48 h内预应力损失变化规律,通过现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张拉施工后48 h内20 m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锚下有效预应力变化开展研究,建立了时间效应影响下16束预应力钢束的预应力损失率数学拟合模型;考虑实际工程中的6种随机因素影响,通过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的方式,建立了21组随机有限元模型;对比分析有限元模型与试验测试拟合值。研究结果表明:实际测试的预应力损失率呈对数函数形式增长;实际测试中的预应力损失比数值模拟理论计算值大。  相似文献   

19.
连续刚构桥在施工阶段有其自身的结构特点,文章结合内蒙古黑沟特大桥工程实例,探讨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控制方法。通过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模拟桥梁的施工过程,计算了桥梁各个施工阶段的位移和应力值,与施工现场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箱梁不同截面、不同施工阶段的应力和挠度变化规律,各节段预应力钢束的张拉质量和应力储备情况,实现了实时监控,达到了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黑沟特大桥应力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内蒙古黑沟特大桥工程实例,探讨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剐构桥的施工应力控制方法。通过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模拟桥梁的施工过程.计算了桥梁各个施工阶段的位移和应力值.与施工现场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箱梁不同截面不同施工阶段的应力变化规律,各节段预应力钢束的张拉质量和应力储备情况,实现了实时应力监控,达到了设计要求和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