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车身结构件多步冲压工艺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炜  杨继昌  仲志刚  方禾  朱国璋 《汽车工程》2003,25(5):518-521,F003
分析了左后悬挂架形成特点,采用两步拉延方式完成成形;然后确定首次拉延的四种方案,研究不同变形形式和变形量对后继拉延所造成的成形质量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结果中的FLD曲线、材料厚度分布图、最大主应变分布图和拉延成形变形裕度,研究车身结构件多步冲压工艺设计。  相似文献   

2.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字化制造技术常被用于车身覆盖件模具开发以提高质量、缩短周期和降低成本。首先根据车身覆盖件的产品特点设计出拉延工序的三维工艺数模(CAD曲面造型);然后对其进行拉延成形数值模拟(CAE),提高板料成形极限图、厚度分布图、应力应变分布图,保证覆盖件的工艺数模具有良好的成形性能;根据最终的工艺数模,进行模具三维结构设计(CAD实体建模)和数控加工(CAM)。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化车身冲压厂与传统车身冲压厂的区别。现代化车身冲压厂全部采用开卷落料自动线和剪切自动线(摆动剪切机)卷料率达95%以上,车身冲压件工序数:现代化冲压厂3.2~4道序,传统冲压厂5.5~6道序。现代化车身冲压件厂采用大拼块浅拉延和成双冲压工艺;现代化车身冲压厂全部采用多工位压力机;现代化车身冲压厂采用强制维修保养制度,使压力机可利用时间达80%。  相似文献   

4.
采用拉延翻边和翻边成形两种组合成形工艺的零件出现翻边开裂问题,分析开裂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通过增大拉延高度、降低翻边高度,减小翻边区域材料变形程度,解决了拉延翻边的开裂问题;通过加大冲压坯料尺寸,加强翻边成形过程中的材料减薄区域,解决了第二类翻边成形的开裂问题。总结了解决翻边开裂问题的主要思路,且应考虑工序间材料性能变化、避免前一工序的主要减薄区域成为下一工序的主要变形区。  相似文献   

5.
利用Autoform软件对某汽车A柱下部内板(左右件)冲压工艺中的拉延成形工序进行了两次模拟并分析。优化工艺参数、拉延筋后再次数值模拟的结果良好,未出现开裂、变形不充分等缺陷,同时主应变和减薄率等指标符合拉延的标准要求。冲压生产试验验证表明,冲压件试件质量良好,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6.
CA7220轿车薄板冲压件成形分类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冲压成形分类试验是进行系统的冲压变形研究工作的先决条件,根据冲压件的大小,特征,外形特点和对材料的不同性能要求,可将CA7220轿车车身用薄板生产的380种冲压件分为深拉管成形类,胀形-深拉成形类,浅拉延成形类,弯曲成形类和翻边形类五大类,对每种成形类别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提出成形类别与材料性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桑塔纳2000型轿车侧框冲压成形过程的仿真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轶敏  黄鸿生 《汽车工程》1999,21(6):379-384
本文用仿真分析与试验分析的方法研究桑塔纳2000型轿车侧框的拉延成形过程。通过对仿真计算和实冲得到的侧框坯料拉延后工程应变的比较,评价了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仿真建模的合理性和仿真结果的准确率及可信度。仿真和实冲都预示,拉延后侧框在几个拐角处应变明显集中,接近局部颈缩,可能在后续工序中出颈缩甚至破裂。针对这种情况从成形极限图上讨论了可能的工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轿车深拉延零件型腔深、变形剧烈、成形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对某轿车备胎槽零件的冲压工艺方案设计、成形过程分析以及模具优化方案和效果的描述,介绍了一种在深拉延零件拉延模具上采用合金钢镶嵌块的结构,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零件的成形困难问题,而且为解决类似的轿车深拉延零件成形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拉延是利用拉深模使平面板料变为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作为典型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的首道工序,拉延工艺的优劣将直接对汽车覆盖件外观质量以及后续的工艺设计产生影响。文章以典型钢板汽车覆盖件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生产经验,从常用板料、冲压方向、工艺补充注意点、拉延筋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拉延工艺设计要点,分析了拉延工序中常见质量缺陷及避免方法,对典型钢板汽车覆盖件同步工程分析、模具设计及调试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某车型门内板调试过程中前端窗框下部褶皱严重,左右件缺陷形式及位置一致,属于外露缺陷。通过对拉延件面品状态分析、对工艺及模具稳定性分析,明确门内板冲压成形过程中,拉延工序对缺陷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拉延工序进行工艺及模具优化。在原有工艺基础上进行工艺补充造型优化,进行门内板前端窗框下部褶皱缺陷的质量改进。分别采用拉延针对性控制进料,拉延模具到底状态修磨,内部增加工艺造型吸塑,拉延凸凹模拔模面补偿,外部工艺补充造型优化缓解板料聚料趋势等措施,对拉延工序模具进行成型稳定性提升。结果显示门内板前端窗框下部褶皱缺陷可以消除。  相似文献   

11.
侧围外板在试制阶段的冲压工艺与量产阶段不同,通过对某款SUV车型侧围外板冲压工艺性分析,确定该零件冲压过程包括拉延、翻边整形和两序侧整形工序,零件的轮廓和孔采用激光切割技术切割完成,阐述了冲压方向建立、拉延成形性分析和侧整形模具设计的过程,经过调试制作出满足试制车辆匹配要求的侧围外板。  相似文献   

12.
两毫米工程与亚毫米冲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寅  吴波 《汽车技术》2000,(3):16-18
两毫实工程和亚毫米冲压技术是以提高汽车车身质量为目的而提出来的。介绍了它们的含义、提出背景、研究的内容及成果。通过这一项目的研究,使人们对焊接技术、材料成形加工技术、金融变形机理、冲压设计方法和理论等有了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白车身零件中通道的产品特点和质量育成过程中的主要尺寸问题;对比了零件3种冲压工艺方案,从解决高强钢回弹、减轻零件褶皱等质量问题角度,确定了最佳冲压工艺方案;总结了零件拉延工序设计要点;通过优化拉延筋参数解决了零件局部褶皱问题,通过优化拉延筋参数减轻了拉延筋槽翘曲问题;阐述了侧壁位置回弹是零件尺寸问题关键,回弹问题解决顺序是先解决侧壁型面超差问题、后解决法兰面型面和U型底面超差问题。侧壁回弹需要通过OP10拉延工序做回弹补偿解决,先解决基准孔区域侧壁型面回弹、后解决前后端口侧壁型面回弹,避免基准转换带来的工作反复;总结了模具型面补偿方案和回弹整改要点,对产品造型和基准设置提出了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卡驾驶室顶盖结构复杂且尺寸较大,成形过程中会出现起皱、开裂、回弹等工艺问题,通过对板料成形过程理论和冲压缺陷预测的理论研究,应用AutoForm软件,采用动力显式算法对零件的拉延工序进行数值模拟,同时调整工艺参数,解决冲压件工艺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汽车冲压模具在长时间使用后,模具表面质量磨损严重、;中压件产品质量存在缺陷的问题,开展了有关模具复制及优化的技术研究。以复制某右侧围拉延模具为例,阐述整体侧围拉延模具复制及优化的过程。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光学扫描设备提取模具表面数据,应用虚拟合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后,通过CAE分析确定产品的成形性,并将CAE分析结果融合调试经验,最终优化加工数据。具体分析了侧围拉延模具复制过程中应注意的诸多问题,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获得高质量、高精度的汽车冲压模具。  相似文献   

16.
某车型侧围外板调试过程中开裂缩颈严重,缺陷形式及位置与CAE模拟分析一致,属于成型裕度低的工艺缺陷。通过对润滑油膜分析、对工艺及模具稳定性分析,明确侧围外板冲压成形过程中,拉延工序成型圆角、工艺补充圆角、压料筋槽圆角对缺陷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需要对拉延工序进行工艺及模具优化。分别采用拉延法兰边针对性控制进料,拉延型面的圆角针对性的修正,合理的优化拉延压料行程进行储料,合理的压料力优化,稳定的润滑油膜等措施,对拉延工序进行成型稳定性提升。结果显示侧围外板成型裕度可以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为了达到降低白车身冲压件材料费用的目的,分别从冲压工艺、零件设计和材料管理角度进行了分析。冲压工艺方面,通过采用浅拉延、成形、嵌套冲压、落料工序和废料利用等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材料利用率,显著降低了冲压件成本;零件设计要兼顾成本要求,介绍了通过优化零件设计达到降成本目的的实例;材料管理方面,介绍了采取合理选用零件材料、规范卷宽、控制减薄等降低材料自身价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汽车车身的修复,就是将车身上的积累变形和碰撞变形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其恢复原来形状的过程。汽车车身是由各种不同的钣金冲压结构件组合而成的,对车身的维修,实质上就是对各部件结构的维修,以及对车身外形的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原有的形状和性能。  相似文献   

19.
桑塔纳轿车车顶冲压成形动态仿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卫刚 《汽车工程》1998,20(3):187-192
本文建立了车身覆盖件冲压成形CAE系统,其中包括模具和板材几何造型系统、冲压成形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系统以及分析结果后处理系统。  相似文献   

20.
汽车车身热冲压成形的高强度钢板冲压件能够提高车身强度、减轻车身质量、降低油耗,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目的。介绍了热冲压成形工艺的原理,钢板热冲压生产的关键装备、核心技术及热冲压工艺的主要优点和缺点,热冲压成形工艺在车身制造方面的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