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作为滑动部件的表面性处理工艺,类金刚石碳(DLC)覆膜因具有降低摩擦、抗磨损及抗胶着的功效,已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作为汽车发动机部件的涂层材料,DLC覆膜被人们迅速推向实用化。着重介绍DLC覆膜在动力传动装置上的应用,以及在应用时有待解决的DLC覆膜定量化技术,在应用于发动机零件上时,应考虑到由于机油中添加摩擦改进剂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所引起的DLC覆膜的磨损机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作为滑动部件的表面改性处理工艺,类金刚石碳(DLC)覆膜因具有降低摩擦及磨损的良好功效,已引起广泛关注。基于降低摩擦、改善燃油经济性的需求,DLC覆膜已在车用发动机气门挺杆、活塞环、电磁离合器片等诸多部件上获得成功应用。对利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法成膜的DLC覆膜特性进行评价,介绍DLC覆膜材料的4种典型结构与不同滑动特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具体应用DLC覆膜工艺时,应了解其不同特性,并综合考虑润滑油的影响,以及与摩擦副配对材料之间的兼容性等各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各种排放法规及燃油耗标准的限值要求,研究人员为柴油车开发了共轨喷油系统,目前,该系统已基本进入普及应用的阶段。提高共轨喷油系统滑动部件的耐磨损性、耐胶粘性,以及抗沉积物附着性能等摩擦学特性,是充分发挥系统功能的关键。介绍氮化铬(CrN)和类金刚石碳(DLC)覆膜等低摩擦涂层的开发与应用,开发了能满足上述摩擦学特性要求的表面处理工艺,实现了传统金属材料所无法达成的性能,同时,也指出了今后有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固体润滑薄膜材料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可以有效降低相对运动摩擦副之间的摩擦磨损,是汽车节能减排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对固体润滑薄膜尤其是DLC薄膜的摩擦学性能进行了介绍,研究了其在高压柴油喷射系统和发动机挺柱等零部件上的应用。台架试验结果表明,DLC薄膜可以有效降低发动机挺柱和柱塞等零部件表面的摩擦系数,减少供油和配气系统的摩擦损失,从而提高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类金刚石碳覆膜等涂层材料因具有低摩擦特性及优异的耐磨损性,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已越来越普及,但在覆膜与基材之间密合性及耐热性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课题。作为在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如发动机燃烧室附近)下工作的滑动部件表面处理工艺,介绍了TiNMoS2复合覆膜的特性及其成膜工艺。经试验证实,利用Ti中间层形成TiN-MoS2复合覆膜后,可提高覆膜与基材之间的密合性,并兼顾高硬度与高润滑性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柴油机喷油器针阀体座面的磨损是由于针阀对针阀体座面冲击引起的,它会影响燃油喷雾的形态和喷油特性。近年来,在针阀表面采用涂上类金钢石碳(DLC)覆层来防止磨损。介绍了磨损试验,并进行了各种分析研究。利用场致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针阀体座面磨损表面,发现在非DLC的常规喷油嘴中能够看到腐蚀磨损痕迹,而DLC喷油嘴中则仍保留着机械磨损痕迹。所以,在磨损区域硬度测量的结果发现其表面以下硬度增加了。腐蚀磨损是非DLC喷油嘴的磨损原因,塑性变形是DLC喷油嘴的主要磨损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减轻发动机滑动部位的摩擦(特别是活塞、活塞环与气缸间,以及凸轮与从动件间的摩擦)非常重要。DLC(类金刚石碳)薄膜作为一种减摩涂层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和摩擦特性,它在发动机滑动摩擦副上的应用是减摩表面处理技术的一个研究方向。本文介绍了DLC薄膜在发动机活塞-活塞环以及凸轮与从动件上的应用,并将DLC薄膜的耐磨性能和摩擦特性与其他减摩材料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田汽车电控系统自诊断连接头有两个:一个是两个端子的SCS接头;另一个是三个端子的DLC接头。SCS(Service Check Signal)为“维修检测信号”的缩写。当电控系统存在故障时,短接SCS接头可以从仪表板的指示灯(MIL)中读取故障码;DLC(Data Lint Connector)为“数据传输接头”的缩写,使用诊断仪器,可以通过DLC接头和车载电脑交换数据,帮助排除故障。SCS和DLC接头的位置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3)诊断插座(DLC)电路 诊断插座(DLC)及网关电路如图69所示,诊断插座(DLC)示意图如图70所示.由图可知,低速GMLAN和高速GMLAN同时连接到了仪表板模块(IPM),高速GMLAN诊断是用诊断插座(DLC)的6脚和14脚;低速GMLAN诊断是诊断插座(DLC)的1脚.  相似文献   

10.
(3)诊断插座(DLC)电路诊断插座(DLC)及网关电路如图169所示,诊断插座(DLC)示意图如图70所示。由图可知,低速GMLAN和高速GMLAN同时连接到了仪表板模块(IPM),高速GMLAN诊断是用诊断插座(DLC)的6脚和14脚,低速GMLAN诊断是用诊断插座(DLC)的1脚。2.车身控制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包括仪表板模块(IPM)和后集成模块(RIM)两个模块,仪表板模块(IPM)位于手套箱的里面,如图71所示;后集成模块(RIM)位于后车窗架下方,如图72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低摩擦和高燃油效率,大多数提升式配气机构的发动机采用类金刚石碳(DLC)涂层挺杆。但是,由于低黏度机油的使用和更高的发动机输出功率要求,使得摩擦学环境变得更为严苛,因而对涂层的坚固耐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获得较高的涂层效率并提高耐磨性,利用等离子体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开发了添加5%~9%Si的Si-DLC涂层挺杆,尽管Si-DLC硬度和粘着力等机械性能有所下降,但其热稳定性和耐磨性比DLC涂层有极大提高。Si抑制了DLC涂层的石墨化,涂层表面的薄层氧化硅起到了阻碍氧化或快速导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六标准的发布,其中Ⅳ型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加严,新增Ⅶ型加油过程蒸发污染物排放试验;这两项试验主要针对燃油系统,这对燃油系统提出非常高的要求,燃油系统的设计具有较大挑战,其中核心零部件碳罐总成的设计至关重要,直接涉及到Ⅳ型和Ⅶ型试验是否合格。文章从碳罐的要求、设计过程、验证过程等方面简述应对国六法规标准的碳罐的设计开发过程。  相似文献   

13.
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国家客车/摩托车检测中心)设备研发中心专业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试验检测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研发了GCM06系列汽车道路性能(车速、油耗、ABS、制动、操稳等)便携式综合测试仪、汽车多功能(总重、轴荷、重心位置、侧倾角等)侧倾/翻试验台、碳平衡法汽车油耗量快速测试系统、商用车驾驶室摆锤撞击系统、气制  相似文献   

14.
<正>作为国家级自行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省级镁合金特色产业基地,河北唐山芦台经济开发区的镁合金、碳纤维、碳镁、碳铝复合材料,一直在自行车行业的应用方面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开发区积极支持自行车零部件的产业发展,并利用地域优势,纳入天津未来5年的《自行车产业发展规划》,与天津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  相似文献   

15.
七问故障码     
<正>从1995年起,世界各大汽车制造厂开始采用第2代随车故障诊断系统(简称OBD-Ⅱ),该系统具有统一的诊断模式、标准化的16端子诊断座(DLC)以及统一的故障码(DTC)编码规则,极大地方便了汽车维修人员进行就车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16.
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国家客车检测中心)设备研发中心专业从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试验检测设备的研究与开发。自2002年成立以来,已研发了GCM06系列汽车道路性能(车速、油耗、ABS、制动、操稳等)便携式综合测试仪、汽车多功能(总重、轴荷、重心位置、侧倾角等)侧倾/翻试验台、碳平衡法汽车油耗量快速测试系统、商用车驾驶室摆锤  相似文献   

17.
1.3 诊断连接器(DLC)端子盒法(KH、KD、KK车型)用DLC端子盒法读取DTC,其具体步骤如下。 (1)将点火开关置于OFF位,将DLC端子盒与驾驶员侧仪表板下方的16个端子DLC相连,如图5所示。  相似文献   

18.
正故障现象客户反映发动机故障灯异常点亮。故障诊断用故障检测仪(GDS)检测,读得4个当前故障代码,含义分别为"发动机控制模块与燃油泵模块失去通信""组合仪表与通信处理模块失去通信""收音机与通信处理模块失去通信""自动空调模块与通信处理模块失去通信",由此推断该车通信系统存在故障。接通点火开关,依次测量数据诊断连接器(DLC)端子6(高速CAN-H端子)和端子14(高速CAN-L端子)上的电压,分别为2.8 V和2.2 V,正常;断开点火开关,测量DLC端  相似文献   

19.
<正>对产品进行公正、科学、准确的评价为客户提供优质、及时、规范的服务零部件室Auto Component Laboratory零部件室设备总投入7000万元,试验室总占地面积20000平米,其中温控试验面积7000平米。零部件试验室拥有各类试验设备83台套,主要进行汽车主、被动安全零部件(如约束系统、底盘零部件、车身系统、车身附件系统)的性能测试、可靠性试验及相关研  相似文献   

20.
近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迅速。出口零部件产品主要包含行驶系统、汽车电子电器、车身附件及其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制动系统、未列明零部件、传动系统、挂车及半挂车零部件、转向系统及其它系统零部件等10类产品。主要出口区域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如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近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