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哲 《时代汽车》2005,(8):28-29
犹抱琵琶半遮面 日前,正当大家沸沸扬扬地议论“半路造车”的民营企业现在还有没有造车机会,究竟该不该进入汽车制造领域时候。波导造车的号角再次吹响——“波导在上海研发基地秘密进行新车型研发,并且已向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制造汽车的申请”的消息在坊间不胫而走,从汽车市场反馈的信息来看,波导向汽车业“二进宫”并没有太多切人市场的机会。这个举动让人匪夷所思,波导再度出击汽车市场,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相似文献   

2.
汽车工业从1.0发展到4.0时代,是1个不断与时俱进、自我进化、适应市场新模式和吸纳新技术的过程。如今,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冲击下,传统的大规模流水线式造车方式将被改写,个性化、定制化和智能化的造车时代正在来临。  相似文献   

3.
正跳脱传统思维,把零部件商最新的、提升客户体验的新技术快速引入到造车新势力正在形成潮流在中国国内电动车市场蓬勃发展的时代,对汽车行业、对零部件汽车供应商都是机遇,如何抓住机遇,与新兴造车企业之间协同合作是大势所趋。合作对博世来说,一是和传统的主机厂合作,二是和互联网公司合作,三是和新型的初创公司合作,如博世与威马、爱驰亿维就有很多的业务正在进行中。近日,在中国造车新势力技术交流峰会上,博世展示了最新的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4.
龙川 《轿车情报》2008,(7):34-35
德国人的严谨举世闻名,尤其是在汽车制造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们追求技术的至高无上,对自身要求非常严谨,可以说,“造车如造艺术品”的制造理念已经成为他们的传统,与中德合作十七年的一汽-大众也把这种制造理念融入到每款车型中。因此,专注汽车设计、技术和品质,成为一汽-大众恪守不变的信条,从捷达、宝来、高尔夫到速腾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样,新宝来自然也要经历千锤百炼。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自动驾驶、智能汽车概念的出现,互联网造车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并涌现了一大批造车新势力。所谓造车新势力,是因为这些汽车品牌之前并非是生产汽车的,而是互联网企业,它们到来是为了抢传统车企的市场。互联网造车,是泡沫还是美好的未来?造车新势力风头正盛随着科技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汽车行业也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新技术应用和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  相似文献   

6.
<正>互联网来了,是为了帮助传统行业,不要总是想着用互联网思维无节操地干掉终端服务门店,也不要忽视其在汽车后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要建立一个能够完全控制的平台并不容易,何况是要创造如此庞大的网络去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线上IT系统只是汽车后市场这条产业链上的一个工具而已,其应最大限度地为汽车后市场制造一个良性盈利循环圈,而不是干掉中间环节,干掉终端服务门店。互联网进入汽车后市场这片领域后,传统汽车后市  相似文献   

7.
2005年的上海大众从中国汽车市场的一片降价混战中全身而退,明确表示放缓新车推出速度,在不断完善原有车型的基础之上,给大众提供更多驾车安全保障和周到的人性化服务。同时着力以产品诠释其”精良造车”的理念,倡导消费者回归购车需求本质——“理性消费,明白购车”,共同为中国汽车市场打造一个健康的明天。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间,自主汽车品牌主机厂在中华大地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由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自国有车企、互联网、制造业等不同的领域,对汽车制造必然存在不同的管理理念。在各种管理理念不断碰撞融合后,逐渐由粗放型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平稳发展过渡,由会造车逐步迭变为造好车。在这一发展转变过程中,汽车制造企业进行质量管理策划和实施是相当重要的,文章就如何搭建汽车涂装专业的质量管理进行简要总结阐述。  相似文献   

9.
雷丽 《时代汽车》2015,(4):38-39
4月21日,上海国际车展间隙,由车云网主办、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联合主办的“互联网+汽车日”论坛上,我们邀请那些汽车界的中流砥柱,坐而论道。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他们,面对一个变革时代,有何新思考?一、互联网+造车:短兵相接,胜负孰分?你想要一辆什么样的车?这恐怕是所有造车人迫切想要知道的答案。一类是被视为封闭落后、互动体验差、技术迭代慢的传统汽车制造商,一类是被诟病为产品不落地、概念初级化、技术跟不上的互联网造车新兵。  相似文献   

10.
<正>何为互联网思维,那些行业明星各有各的解释,而我认为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快速发现需求并快速满足需求,这听起来很像是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想想也没有问题,理论升华而已。不管是真正领悟,还是戴高帽赚钱,现如今各行业都在大谈互联网思维,在汽车企业,特斯拉无疑是最精通将这个理论服务于自己营销手段的企业,而在中国本土,比亚迪则是将这个理论贯彻最全面的品牌。互联网思维下的汽车应该是什么样子,我觉得应该智能化,联网化,将车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客户搜寻产品的成本越来越低,其需求逐渐表现出“个性化”特征。从用户拉动生产的理念出发,企业必须变产品导向为客户导向,通过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文章对汽车工业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集汽车柔性制造体系、柔性供应链体系、柔性服务营销策略和柔性组织管理为一体的柔性化战略是适合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虽然互联网造车最早起源于特斯拉的诞生几乎已经成为共识,但科技狂人Elon Musk最早的初衷也只是为了证实电动车将比燃油车更经济。而互联网概念对汽车产业的大量渗透更准确地说是起源于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的理念。2014年开始,国内互联网巨头开始着眼汽车市场,纷纷进军这个行业,掀起了一轮"互联网造车运动"的风潮。众多互联网企业的大咖们,期望抓住国家鼓励新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市场对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身处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互联网的渗透对于各个行业而言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便利,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了解到外界的情况。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应有敏锐的市场嗅觉从而去不断的更新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纵观汽车营销该门行业的发展史,从起初的国营单一经营模式到现今的“互联网+”销售模式、一站式销售等等,行业的发展都是随着国家的发展趋势而共同向前的。所以,创新无疑是发展的第一要义,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本文将从运用“互联网+课程”的技术和理念,在课堂教学、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汽车营销教育的创新和实践,做到将社会新趋势与本专业进行融合改革,为社会输送新时代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汽车“以市场换技术”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中国汽车要不要发展自主品牌?中国汽车如何发展自主品牌?这些问题在业内近几年可以说争论不休。从理论层面上,这些问题的多角度认识无论怎么看都自有道理,但作为企业来说,如何在认识的矛盾漩涡中把握好前进方向,却是“性命攸关”的。上汽作为国内合资企业最多的汽车大集团,如何处理合资与自主发展的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我国互联网+汽车后市场的现状归纳起来就是"传统企业电商化,电商企业垂直化",如图1所示,互联网企业进行垂直化发展涉足汽车后市场,其最大的优势是具备互联网思维,产品化能力特别强,但其劣势在于缺少汽车产业链资源,缺乏对汽车后市场的了解;而传统汽车后市场企业电商化发展的最大优势是汽车产业链丰富,对汽车后市场非常了解,但是其致命劣势便是缺乏互联网思维。汽车后市场企业"互联网+"发展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互联网  相似文献   

16.
汽车人机交互界面在汽车设计中重要程度在逐渐增大,而且软件定义的界面、科技的进步、消费者需求的升级、互联网新势力造车崛起,都使得人机交互设计不断创新且迭代快速。本文以基于车载的人机交互界面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主机厂研究的范畴、流程、主要媒介,支持传统主机厂转型设计与开发。  相似文献   

17.
<正>汽车的市场竞争似乎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跟传统的模式不一样,"造车新势力"有他们与众不同的一套造车思维和方式。如果说在乘用车市场"造车新势力"已经不是一个新名词,那么在专用汽车行业,"造车新势力"却属于凤毛麟角。在第十五届中国(梁山)专用汽车展览会(以下简称梁山车展)上,记者就遇到了这样  相似文献   

18.
<正>来自于整个汽车产业各方面的信息,都已经表明汽车后市场已经趋近成熟,是该发生质变的时候了。不论是秉持"轻资产"、"快速扩张用户规模"抢占入口,尝试依靠巨大的用户流量进入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公司,还是占据既有资源优势同时又不得不面临新挑战的传统汽车服务公司,而当汽车后市场遇上互联网时,更加贴近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9.
“造车来卖”显然不再是一个汽车公司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得以生存的办法,即使是在汽车消费刚刚兴起的中国市场也是如此。造车,造好车,卖好车,卖得好,这才是汽车企业能够生存的条件。这也是一个现代汽车生产企业必须解决的“营销”问题。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里指的营销不只是销售,而是从产品定位和设计到价格策略,渠道方法以及促销手段的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20.
“造车来卖”显然不再是一个汽车公司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得以生存的办法,即使是在汽车消费刚刚兴起的中国市场也是如此。造车,造好车,卖好车,卖得好,这才是汽车企业能够生存的条件。这也是一个现代汽车生产企业必须解决的“营销”问题。相信大家都知道这里指的营销不只是销售,而是从产品定位和设计到价格策略,渠道方法以及促销手段的综合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