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悬索桥主缆坡度大、直径大,索夹及附属结构障碍和人工检测存在作业难度大、效率低、盲区多、安全风险高的工程难题,设计了一种可实现主缆智能化检测的蠕动式悬索桥主缆检测机器人。该机器人通过模拟生物攀爬动作,以主缆检修道扶手绳为攀爬载体,一组抱靴夹紧扶手绳,一组抱靴松开向前移动,2组抱靴交替开合,实现蠕动攀爬,并通过携带的视觉传感器阵列,对悬索桥主缆进行全覆盖检测;同时,分析研究了主缆检测机器人沿扶手绳攀爬的力学特点和运动功能,对其适应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实桥测试。结果表明,机器人可沿主缆平稳运行,顺利越过索夹,获得主缆全覆盖检测图像数据。  相似文献   

2.
悬索桥主缆线形的鞍座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罗喜恒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8):36-39,48
提出了一个基于数值解析法的悬索桥主缆线形计算方法,能全面考虑各种鞍座影响,可用于成桥状态、空缆状态和施工阶段等各阶段的主缆线形分析。通过算例分析了鞍座对主缆线形的影响,计算表明,由于直接约束着主缆的变形,鞍座对主缆线形,特别是施工阶段的主缆线形有较大的影响。计算还表明,本文方法具有考虑因素全面、计算精度高、速度快、使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以云龙湾大桥主桥为背景,系统介绍了(30+80+205+80+30)m双塔自锚式悬索桥主缆系统防护体系设计情况。大桥共设置2根主缆,竖直平行索面[1]。单根主缆由27股索股组成,每股索股包含91丝高强镀锌铝合金平行钢丝。通过对国内悬索桥主缆防护体系应用现状调研分析,设计采用在传统缠丝涂装防护体系基础上,增加主缆除湿系统进行主缆防护,于缆内持续循环通入干燥空气,以保证运营阶段大桥主缆耐久性。同时对主缆相应配件进行防腐设计,并为方便检修,在主缆顶面设检修道。通过防护体系、检修措施的设计,保证了主缆的长久耐用,可为悬索桥相关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公路》2021,66(6):204-208
为验证文献[1]以五峰山长江大桥为研究背景提出的公铁两用悬索桥多线列车荷载折减系数和文献[2]提出的汽车荷载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的合理性,对五峰山长江大桥和刚好满足铁路桥梁设计规范要求时公铁两用悬索桥吊索和主缆的可靠度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上述系数计算的五峰山长江大桥吊索和主缆的可靠指标为7.8和8.6;当只考虑桥梁上的列车荷载、按照文献[1]提出的多线列车荷载折减系数和铁路桥梁设计规范表达式进行设计时,两线、三线和四线悬索桥吊索和主缆的可靠度水平是一致的;同样,当考虑列车荷载与汽车荷载组合及列车荷载与汽车荷载和风荷载组合、按照文献[2]提出的汽车荷载和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与铁路桥梁设计规范表达式进行设计时,悬索桥吊索和主缆的可靠度水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主要论述用于特大跨径悬索桥主缆施工的主缆紧缆机械特点、性能及实际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冯传宝 《桥梁建设》2020,50(1):99-104
五峰山长江大桥主桥为主跨1092 m的钢桁梁公铁两用悬索桥,加劲梁采用板桁结合钢桁梁,主缆采用预制平行高强钢丝索股结构,直径1.3 m。边跨加劲梁采用支架顶推法施工,中跨加劲梁采用缆载吊机由跨中向两侧对称架设,并在中跨侧靠近桥塔位置处合龙;主缆采用平行钢丝索股法架设。主缆制造时,采用无应力长度法计算各索股的无应力下料长度,并在主缆锚固区每处预留长度为±26 cm的垫板空间;主缆架设时,采用4根索股作为基准索股进行架设线形控制,并将主缆长度误差控制在-18~30 cm,均在误差控制范围内;加劲梁施工时,通过分析各因素对加劲梁线形的影响规律,提出控制二期恒载的措施;加劲梁合龙时,采取中跨钢梁不动、起顶边跨钢梁的合龙控制措施;在加劲梁合龙后加载二期恒载。加劲梁合龙后标高误差为-5^+63 mm,线形控制较好。  相似文献   

7.
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为主跨2 300 m的双塔双跨吊悬索桥,为适应建设条件特点,结合悬索桥索塔受力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主缆缆力自平衡体系。自平衡装配式主索鞍是实现自平衡体系的关键构造,从张靖皋长江大桥自平衡装配式索鞍功能需求出发,综合考虑摩擦系数、结构受力、制作安装难度、施工过程需求、维护保养等问题,对自平衡装配式主索鞍的合理型式选择、结构设计、滚动副选材等问题进行阐述,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超长跨径吊桥的结构特点,从主缆间距对扭转刚度的影响,倾斜,复式体系主缆对水平横向变位的影响,斜拉-悬吊协作体系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主缆及吊杆形式对超长跨径吊桥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地球曲率、温度、主缆弹性模量以及加劲梁恒载误差对2 000 m级超大跨度悬索桥主缆成桥线形的影响,以主跨2 180 m的广州狮子洋大桥为背景,采用BNLAS软件建立主桥有限元模型,基于单一变量法对上述参数的影响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球曲率对超大跨度悬索桥的主缆成桥线形影响较大,可通过在索股制造时对分跨标记点进行修正以避免该因素的影响;主缆成桥线形对温度变化极其敏感,建议增加温度测试断面数量以得到更为精确的温度场分布,据此对主缆成桥线形进行修正;主缆弹性模量影响索股的无应力长度,进而影响主缆成桥线形,需增加钢丝弹性模量的测试精度及抽样比例,得到符合实际主缆弹性模量的检测值,据此修正主缆成桥线形;加劲梁恒载误差对主缆成桥线形的影响很大,主缆架设前需要对钢梁进行称重并测试铺装材料的容重,根据实际重量重新计算主缆成桥线形,并且在铺装层施工时精确控制铺装层厚度。  相似文献   

10.
大跨径自锚悬索桥施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西河桥施工工艺的研究,介绍了西河桥的工程特点和难点,以及在建设过程中主桥钢箱梁安装、PPWS工法主缆架设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控制、主缆及吊杆张拉与索力调整主梁脱架体系转换桥面线形控制等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1.
唐清华  曹言坤  王聪 《交通科技》2012,(5):10-11,14
缆索系统是悬索桥的主要受力构件,是悬索桥的生命线。介绍了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缆索系统的设计构思及构造细节,指出了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缆索系统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斜拉桥在施工过程中的索力和线形能符合设计要求,对重庆忠县长江大桥斜拉桥主梁悬浇施工阶段全桥的线形和索力进行了控制,采用桥梁博士软件模拟斜拉桥施工过程,通过理论计算和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数据表明,索力和线形基本符合设计计算值,并能确保桥梁施工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奉节长江大桥主桥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主跨460 m。介绍该桥结构固有模态参数试验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结合理论计算,对该桥梁结构的自振频率、振型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桥梁动力特性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彭辉 《桥梁建设》2007,(A01):37-39
介绍武汉阳逻长江公路大桥北主索鞍采用架桥机主梁和起重台车等组成的安装吊架进行吊装施工的情况。该吊架受力稳定、易于操作、节约时间,为主索鞍吊装施工提供了参考方案;吊架的使用同时改善了塔顶门架在悬索桥上部结构安装施工中的受力条件,有利于塔顶门架的方案比选。  相似文献   

15.
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斜拉索制造的工艺特点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斜拉索制作的原材料和工艺、工序质量控制特点,分析目前斜拉索制造中存在的工艺技术、工装设备等问题及其对斜拉索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主桥采用刚构与提篮式钢箱系杆拱、钢桁粱的组合结构,大桥主桥上部结构采用4200kN缆索起重吊机吊装施工,介绍通过荷栽计算,确定缆索起重吊机的基本参数,进行分项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千米级混合梁斜拉桥结构设计,以鄂东长江公路大桥为依托,通过结构计算与试验模拟,从钢-混凝土结合段位置的选择、索距、桥塔、主梁、主梁钢-混凝土结合段等方面对该桥结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钢-混凝土结合段设置在中跨侧距桥塔中心12.5 m处,结合段位置主梁的变形和内力均较小;中跨标准梁段宜采用15 m索距,边跨宜采用7.5 m索距;该桥桥面以上塔高为180.5 m;索塔锚固形式采用钢锚箱方案,并设置弧形预应力筋减少和控制主桥索塔锚固区外壁裂缝;主梁采用PK断面,可充分发挥全截面的性能;采用优化的混凝土后设承压板的钢-混凝土结合段型式,应力和刚度过渡较为平顺。  相似文献   

18.
茜草长江大桥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茜草长江大桥是泸州市区内跨越长江的一座大桥,根据城市特点及地理条件,主桥采用三跨部分斜拉桥方案,主跨248 m,桥塔为外张式,塔柱采用将几个简单的矩形板件按照截面宽度进行等差数列叠加,桥型美观,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密切结合.主要介绍主桥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9.
简要介绍泰州长江公路大桥三塔两跨悬索桥2个重要技术指标,即主缆与中主鞍座间抗滑移摩擦系数、主梁挠跨比,以及中塔疲劳验算加载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是北京至广州客运专线在武汉跨越长江的重要桥梁,其主桥为主跨504 m的双塔三索面三主桁斜拉桥,铁路、公路分上下2层布置。重点介绍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结构体系、主桁结构、基础选型和基础施工等关键技术及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